張萍
(四川省德陽市什邡市計劃生育服務站 四川 德陽 618400)
利凡諾行羊膜腔內中孕引產為一項終止妊娠的無奈之舉,且憑借著操作度低、安全性能高等優勢,目前已在臨床中廣泛應用[1]。本次研究中,對我站2007 年3 月-2008 年3 月期間的產婦施行了利凡諾行羊膜腔內中孕引產,效果較好,現總結報告如下:
計算機檢索100 例2007 年3 月-2008 年3 月期間在我站行羊膜腔內利凡諾中孕引產的孕婦作為本次的臨床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50例)和對照組(50 例)。選取產婦中,年齡為20 ~33 歲,平均(26.5 ±5.6)歲;孕周16 ~27 周,平均(20.6 ±3.6)歲;初產婦42 例,經產婦58例。兩組在年齡、孕周、生育史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產婦均行超聲檢查,確定胎盤和胎兒所在位置。遵循常規術前準備,如術前皮膚和術野消毒,孕婦須排空膀胱,擇仰臥位。給予對照組產婦常規引產護理;給予試驗組產婦利凡諾引產的優化護理,護理主要分為如下5 方面:(1)穿刺護理;(2)陰道護理;(3)產后護理;(4)體溫護理;(5)心理護理。穿刺護理主要內容如下:確定宮底下2 ~3 橫指正中或偏側處為穿刺點,選擇9 號腰穿刺針穿入產婦羊膜腔內,回抽見羊水,確認清晰無疑后,緩慢向產婦的羊膜腔內注射100mg 利凡諾(青海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043,10ml/支)完畢后,再次回抽羊水,完成后迅速拔出穿刺針,覆上無菌紗布壓迫2 ~3 min,并用膠布固定。
記錄并統計兩組產婦的引產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胎盤殘留情況,其中引產時間(min)=羊膜腔內注射至宮縮時間(min)+宮縮至胎盤娩出時間(min);于產婦出站后以問卷調查的形式統計兩組的護理滿意度。
應用SPSS l5.0 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X2校驗,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的引產時間(1880.3 ±175)優于對照組的引產時間(2680.1 ±18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試驗組的術中出血量(33.4±8.9)優于對照組的的術中出血量(57.6 ±9.1),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臨床結果 (X±S)
試驗組的患者滿意度為98.00%(49/50),優于對照組的患者滿意度為84.00%(42/5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雖然羊膜腔內注射利凡諾在中孕引產中應用廣泛,但利凡諾針對宮頸未成熟的中孕產婦,可能引發不同程度的引產困難,延長引產時間、損傷產道損傷、增加出血、感染機率[2]。
通過術前和術后的細致護理和康復指導,避免因護理不當、患者情緒波動、預防各種并發癥為本次護理的基本原則。穿刺護理為護理全程中的一大重點,護理人員需嚴格遵循穿刺流程,確定正確的穿刺位置,避免造成胎兒損傷[3]。首次穿刺失敗者可重新選擇穿刺點再次進行操作,但穿刺不得超過2 次,因此對穿刺者技術要求較高,須護理人員認真操作。除了基本的穿刺護理外,還應關注產婦的陰道護理,留心產婦的陰道出血情況。研究證實,經利凡諾引產的產婦胎膜殘留較為普遍,增加了產道大出血的隱患,需在胎盤娩出后行常規刮宮。針對部分產婦陰道少量出血,當宮底上升、宮內有積血時,應立即采取措施降低出血[4]。此外,產后護理還包括:(1)基本的衛生護理,如維持室內清潔、定時通風換氣以使空氣流通、維持適宜的室內溫度和適度;(2)飲食護理,指導產婦強化營養,多進高蛋白、易消化吸收食物;(3)全面、科學的健康知識宣講,提醒產婦產后注意事項。在護理全程中,應積極關注孕婦的情緒波動并行有效安慰,也可輔助改善護理效果,提高滿意度[5]。本次研究中,試驗組優化護理的產婦在引產時間、術中出血量等各項引產指標中均顯著優于常規護理效果,且患者的臨床滿意度更高,進一步顯示了其臨床優越性。
綜上所述,利凡諾行羊膜腔內中孕引產護理的重點為穿刺護理,經護理后可縮短產婦的引產時間,降低術中失血量,顯著提升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的廣泛應用與推廣。
[1] 劉佳.米非司酮聯合利凡諾用于中孕引產46 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0):132,133.
[2] 戴進蓮.中期妊娠引產病人的心理護理[J].全科護理,2009,7(23):2123.
[3] 葉慧芳,黃文.米非司酮與利凡諾聯合應用于中期妊娠引產的效果觀察及護理[J].現代臨床護理,2009,8(7):44,46..
[4] 趙林利,徐瑞琴,王利英.米非司酮聯合依沙吖啶用于中期妊娠引產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2,8(30):2768,2769.
[5] 涂開蓉,李敏英.對中期妊娠引產患者實施全程健康教育的護理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站學報,2009,28(15):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