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爵 王修宇 吳昊 謝君芬
(攀枝花學院2012 級臨床醫學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醫師職業精神是醫學的靈魂,是醫學作為一種職業或專業所具有的特質。2002 年,美國內科理事會(ABIM)基金會、美國內科醫生學會-美國內科學會(ACP-ASIM)基金會和歐洲內科醫生聯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Internal Medicine)共同研究并發布了"新千年醫師職業精神:醫師憲章"(Medical Professionalism in the New Millennium:A Physician Charter),確立了新時代醫師職業精神的主要內涵[1]。
攀枝花市紅果鄉衛生院醫療工作人員、銀江鎮衛生院醫療工作人員及病患、市級三級甲等醫院醫療工作人員及病患、縣級醫院醫療工作人員及病患。發放問卷300 份,收回問卷300 份,問卷回收率100%。
通過查閱有關文獻、收集資料、分析總結自行設計"醫師職業精神認知情況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被調查者基本情況,調查內容涵蓋醫患溝通、職業態度、工作作風、職業責任等方面,共計69 題,每題選項包括不重要、輕微重要、中度重要、非常重要四個維度,同時我們在每題題干后設有"能否觀察到"選項,能夠客觀的反映被調查對象對于醫師職業精神的理解與看法。
經過調查,醫務工作者對于關于工作作風的行為項目的選擇結果如下表所示:

?
從以上數據不難發現,不管是基層醫院還是市縣級醫院,醫務工作者對于工作作風的認識是到位的,但在實際工作中依然會出現很多不正之風的現象,比如嚴重的濫用藥物現象。因為我們缺少對他們實際工作行為的調查,只是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反映出他們內心的想法,所以通過文獻查詢和實地采訪,我們發現"基藥制度"的實施是問題所在。
1977 年WHO(世界衛生組織)在第615 號技術報告中正式提出了基本藥物的概念:"基本藥物是能滿足大部分人口衛生保健需要的藥物",我國于1979 年引入基本藥物的概念,經過30 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基本藥物目錄》也不斷進行著遴選和調整,直至2010 年2 月底,我國28 個省、區、市均已確定實施基本藥物制度。[2]在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單位,因為"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規范了基層醫院的業務范圍,制約了衛生院的診療行為,過度醫療現象也大大減少。鄉鎮衛生院職能轉變為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兩塊,同樣使得醫生可用藥物大大減少,以往"以藥養醫"模式面臨挑戰,醫生收入、醫院資金運轉都面臨不小困難和壓力,許多醫務工作人員選擇另覓生路,便進一步加劇了基層醫院人才流失。所以在生存問題面臨壓力、醫院也無力留住人才的情況下,再去強調醫生應該如何堅守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是不符合實際的。
根據調查結果分析,醫務人員對于一些與職業態度與責任有關的選擇項目的選擇結果如下表:

?
從此結果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基層醫務人員對于職業態度和責任的認知狀況較為良好,在有些方面甚至比市縣級醫療單位醫務人員表現得更加出色。但是經過我們實地的調研發現問題依然很大。
根據我們在紅果鄉、銀江鎮、桐子林鎮等基層醫院調查發現基層醫務人員學歷低、能力較弱、一人身兼數職的現象普遍存在,對于更加精尖知識學習最便捷渠道(除去自身通過網絡、書籍、文獻鉆研外)便是進入更高級別醫院進修,但基層醫院"工作人員極度缺乏"這個基本情況決定了能去進修的醫務人員更是屈指可數,甚者進修后的醫務人員大多不能踏實工作,面對自身能力提高同時基層生活環境較差、晉升機制不明朗、自身能力得不到施展種種不利情況跳槽者數不勝數。從古老東方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到現代醫學之父留下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人們對于醫師職業精神道德要求從未間斷,但千年的道德教育在中國這個大環境下卻敗給了赤裸裸的現實。
醫務人員的職業態度、職業道德、工作作風會最直接的影響醫患之間的溝通和互相信任,我們不能放松對醫務工作者的思想教育,特別針對還在醫學院校學習的醫學生,在人格品性可塑期進行職業精神教育尤為迫切、重要,我們不僅要加強宣傳教育工作,而且要制定一系列考核制度、評測體系對醫師職業精神進行定期考察,同時加強宗旨教育,加強自律教育,錘煉堅強品性。
據實地調查發現,基層醫療單位過去由于政府投入較少,管理粗放、松散,缺乏有效地激勵和約束機制,只顧追求經濟利益、盲目發展。這種粗放式的發展已不能適應當代衛生發展需要,尤其是不能適應醫改后的醫療發展環境,只有轉變思想觀念,加快完善制度建設(人才引進制度、人才培養制度、獎懲制度、不良事件舉報制度等),逐步向規范化、制度化管理轉變。
對于基層醫務工作者去留問題、作風問題不能單單指望醫師自身受到"治病救人、天經地義"的道德約束,在醫療改革事業中起主導作用的政府應加大投入才是相對實際、更為快速的方法。政府應當加快當地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人居環境的力度、出臺一系列引進有能力的醫務工作人員的優惠政策,加大立法力度,提高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投入,黨管媒體多做正面報道營造醫患和諧、互相諒解的社會氛圍,理順體制內對醫改造成的障礙、積極探索本地醫改之路。
其次,政府應該在全社會倡導法治觀念,讓所有事情都以法律為準繩,讓所有問題通過法律去解決;同時盡快制定出相關問題的賠償標準,讓病患雙方都有法可依。只有一個所有人都明白規則的社會,才是對大家都公平的社會。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調查,發現不管是基層醫療單位的醫務工作者還是市縣級醫療單位的醫務工作者,他們能否具有良好的醫師職業精神、是否能發揚醫師職業精神,不僅僅是道德力量使然,而是個人、醫院、政府、社會合力而為之。
[1] 周煜1,沈毅1,顧艷葒2,張濤2△,徐菊華2,戴正慶。南通市三甲醫院醫師職業精神現狀調查(1.南通大學,江蘇南通226001;2.南通大學附屬醫院)
[2] 覃正碧,汪志宏,等.關于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思考[J].藥事管理,2008(6):389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