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家明
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首次將“自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連接中國與河中以及印度的絲綢貿易的西域道路”稱為“絲綢之路”。李希霍芬肯定不會想到,他所創造的這個詞后來經過演變會成為一個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固定稱謂,他更不會想到,在張騫出使西域開辟東西方大通道2100年后,這個詞又被賦予新意,成為中國以之冠名的重大國家戰略,傳遍世界各個角落。
2013年9月,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2015年3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發布,標志著國家層面的“一帶一路”路線圖正式出臺。作為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當代國際經貿合作的升級版,“一帶一路”戰略既是構建中國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現實要求,也是促進亞歐國家共同發展繁榮的必然選擇。
2001年以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增長十分迅速,從2001年的84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1120億美元,增長了12.3倍;貿易額占中國貿易總額比例也由同期的16.5%增長到26%。中國與沿線國家緊密的經貿聯系,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合作基礎。同時,“一帶一路”所倡導的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內涵,為促進各國繁榮發展提供了嶄新機遇,也受到沿線各國的廣泛支持和積極參與,許多國家已開始將本國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戰略進行有效對接。
由于“一帶一路”戰略影響深遠,內涵豐富,國內外對這一戰略目的的解讀也十分多元。最具典型意義的有兩種:一是從經濟視角來看,“一帶一路”戰略有利于實現中國企業過剩產能輸出、人民幣國際化和帶動沿線發展中國家互利共贏,也因此被一些人稱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二是從國家安全視角來看,“一帶一路”戰略被視為中美博弈的結果,即中國為化解美國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對中國發展空間擠壓而采取的反制,或者說在中國迅猛崛起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之后,美國采取了TPP“合縱”來遏制,而中國應之以“連橫”。
客觀地說,以上解讀都是存在的。也正因如此,歷經五年之久的TPP談判在2015年10月5日達成協議后,立刻引起廣泛熱議。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其“TPP、資本帝國和世界政治的未來”一文中指出,“TPP一箭雙雕,一方面給700萬億美元的美國金融資產拓展了新的利潤來源,另一方面則直接狙擊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金融合作。亞太政經格局或許因此而在未來發生不利于中國的改變。”
作為國家戰略,“一帶一路”能否破解美國重返亞太布局,妥善處理好與周邊國家復雜的地緣政治關系,真正實現企業“走出去”目標,任重而道遠,并且將直接決定我國未來的發展格局。我們衷心期待,駝鈴聲聲,舟楫絡繹,那曾經迢遙的絲路之夢,在齊心努力之下,可以重新綻放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