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玲
(鹽城師范學院檔案館,江蘇鹽城,224002)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城市文化的地位與作用越來越引人注目。作為城市文化不斷傳承和衍生載體的城市檔案與城市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城市檔案文化對發展城市文化內涵、擴充城市文化張力提供了科學的精神支柱和強大內在力量;另一方面,城市文化滲透到城市檔案文化之中,豐富了檔案的內涵,拓寬了檔案服務的方向和范圍,使檔案文化在經濟文化建設和人民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推動了檔案文化產業化發展。
增強檔案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是適應知識經濟發展要求,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建設富有生機與活力的城市文化的基礎。近年來,為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日益增長的檔案文化和服務產品需求,城市檔案緊跟市場嬗變的節奏,轉變服務的方向和范圍,使得檔案文化不僅具有意識形態的屬性,又具有了產業的屬性[1]。由此可見,從經營性檔案文化服務到檔案文化產業是一個質的飛躍,這就要整合各種檔案資源,使檔案資源優勢轉化為檔案產業優勢,培育綜合實力強的檔案文化產業主體,組建檔案文化產業集團[2]。
檔案是歷史文化之母[3],對文化有著記載、傳承、教化等天然功能,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檔案的文化產業功能日益突顯。檔案作為特殊的產品,對文化產業發展具有著提升水平、優化結構和空間布局等重要功能。
檔案文化產業是立足于檔案資源,通過市場化運作,深度挖掘和開發檔案文化產品,形成產業鏈,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產業。我國《檔案法》明確檔案館為文化事業機構,國家統計局《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也將檔案館納入文化藝術服務類別統計,各級檔案機構是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主要生產者與提供者[4],但由于我國檔案工作長期“重收集輕開發、重保管輕利用、重保密輕開放”,開發利用手段和模式單一,檔案仍是“神密封閉”的,相對于其他文化產業市場化、產業化明顯滯后[5]。近年來,隨著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步伐的加快,檔案文化產業逐步走向產業化、市場化道路,出現了基于檔案文化資源開發的文字出版物、影視紀錄片、動漫游戲、展覽會展、規劃設計、咨詢服務、教育培訓等業態,在充斥著“戲說”、“穿越”等藝術加工元素的文化市場中,檔案文化產品更加忠實于歷史原貌,更能吸引大眾眼球,很好地滿足了他們對歷史求真、溯源的心理需求。這些業態在自身文化價值向現實經濟價值的轉化過程中,不斷豐富形式,并逐漸規模化、集群化,不僅拓展了文化產業的內涵,而且擴大了文化產業的整體規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水平和質量。
文化產業結構是指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關系以及文化產業內部行業間的比例關系。檔案文化產業發展優化了文化產品的結構,隨著檔案文化資源的不斷深入挖掘,一批紀錄片、專題展覽、專題編研文獻等相繼面世,受到大眾的廣泛歡迎。檔案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優化了文化企業的結構,近年來各地檔案部門引進市場機制,成立了檔案服務公司、檔案會展服務公司、檔案中介服務公司等經營主體,如上海市檔案咨詢服務中心為上海地鐵總公司、蘇州河綜合治理工程、上海證券交易所等多家單位提供各類檔案服務,項目合同總額達到638萬多元,連續多年被評為“上海市優秀咨詢企業”。一些地方成立的檔案服務公司還為社會提供廣告宣傳和市場分析服務,這些都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了無限生機。
產業布局是指產業在一國或一地區范圍內的空間分布和組合,靜態上是指形成產業的各部門、各要素、各鏈環在空間上的分布態勢和地域上的組合,動態上是指各種資源、各生產要素甚至各產業和各企業為選擇最佳區位而形成的在空間地域上的流動、轉移或重新組合的配置與再配置過程[6]。目前,隨著大文化觀的確立和大文化產業框架的構建,各級檔案機構高度重視檔案文化產業的發展,積極挖掘檔案文化資源,發展檔案文化產業,從而構成了一個網絡化、體系化的地域布局,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空間組成部分。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城市在規劃中注重檔案館的設置,并明確了產業發展功能,各大中專院校的檔案館(室)也高度重視檔案文化資源的市場化運用,構成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布局。另外,檔案文化產業不單是檔案館的文化產業,一些社會組織也認同檔案文化資源的特殊性和市場價值,依托各級檔案館的文化資源,成立了各種檔案文化企業,通過各種形式發展檔案文化產業,日益成為檔案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充實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布局。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檔案普遍利用需求的提高,檔案文化價值、信息價值日益凸顯,檔案文化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其經濟內核將產生“裂變”,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引擎”[7]。
發展檔案文化產業關鍵在于開發利用檔案資源,目前我國檔案文化產業尚處于市場發育階段,各級檔案部門雖然是檔案的集中管理者,但在現實工作中較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部門相對弱勢,發展檔案文化產業的方法和手段還不夠多,檔案文化產業的市場有待進一步開拓,檔案文化產業的布局有待進一步優化。因此,各級檔案部門要努力克服自身在館藏、人員技術、需求敏感度等方面的局限性,積極創新開發模式,樹立嶄新工作理念,提升社會參與程度,深度挖掘和開發檔案文化產品,做大做強檔案文化產業,形成獨特的文化品牌,不斷滿足人們對檔案文化資源的需求。
檔案產業作為新的文化業態,必須突破傳統的思想觀念、利用手段和開發模式,加快發展步伐,提升產業規模[8]。一要更新觀念。各級政府和檔案部門要解放思想,充分認識檔案部門參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積極推進檔案資源由封閉管理、信息管理,向社會化服務、知識管理轉變;要樹立市場理念,堅持事業與產業雙輪驅動,按照市場規律,以需求為導向,創新開發模式,加大開發力度;要更新服務理念,面向大眾和社會需求,進一步拓展公共服務領域,提高全社會的檔案意識,為發展檔案文化產業營造良好氛圍。二要拓寬發展渠道。要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大膽引入企業和一定的市場機制,并使之與不同類型的資本、技術、信息、經營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只要開發的內容不觸犯國家安全利益、機構和個人合法權益,就可以放手讓企業去開發,最大限度盤活檔案文化資源,使檔案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的物質財富。同時,要逐步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統籌協調機制,改革完善投融資體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積極為檔案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三要創新開發模式。要圍繞擴大成果受眾、適應社會需求和推進知識創新的目的,堅持傳統開發與現代開發并軌、公益性開發與商業性開發并重、自主開發與合作開發并舉,特別是要大力推進商業開發和合作開發,走多元化、多層次、多模式開發之路。
產業經濟史證明,集群化是推進產業規模化發展、打造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舉措。一要明確檔案文化產業發展重點。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檔案文化資源為基礎,以社會合作為策略,依托出版發行、電影電視等主流媒體,大力發展內容產業;順應社會需求,加快發展檔案咨詢服務業、特色文化休閑業和檔案展覽業;積極發展檔案文化配套產業,推進檔案文化產業化發展。二要打造檔案文化產業精品。要著眼于提高檔案文化的影響力,圍繞重要的人物、事件、時期等歷史人文題材,著力打造一批有深度、有針對性、有特色的電影電視、文藝紀錄片、文獻專著、專題展覽等品牌產品。要按照精心謀劃、精致制作、精細服務的要求,進一步加強研究挖掘,強化成果深度加工,促進產品品牌化、品牌系列化發展。三要培植檔案文化產業市場。要加強市場調研力度,對檔案文化的需求開展全面調查,根據公眾的喜好開發檔案文化產品,以適應社會公眾對檔案文化的消費需求。要注重科技創新,用科技武裝、改造、提升文化產品,帶動檔案文化產業的技術升級和結構重組,形成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產業集群[9]。要加大創意開發力度,充分學習借鑒其他文化產業在產品開發、市場運作、資本融通等方面的做法,結合檔案文化產業的自身特點,積極探索市場開發機制,有力促進檔案文化資源和其他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從而實現價值的快速增長。
在競爭更加激烈、產業分工更加精細的后金融危機時代,作為文化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檔案文化產業,要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以市場競爭為坐標,以大眾需求為導向,不斷加快檔案文化資源產業化步伐。一要充分發揮檔案場館的文化產業發展功能。進一步強化各級綜合檔案館、專業檔案館、企事業單位檔案館、大中專學校檔案館的文化產業發展功能,每個檔案館都要加強檔案咨詢、檔案技術服務、檔案會展等檔案文化產品的開發,形成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同時,要堅持優勢互補,積極拓展檔案文化產品利用渠道,構建多層次、大范圍的檔案文化資源共享平臺,在不斷的交流中提升檔案文化產品的影響力和經濟效益。二要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重視檔案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充分重視城市檔案機構文化產業發展功能,一方面要通過改造完善,提升老城區檔案館的文化產業發展功能,另一方面在城市拓展進程中,注重城市新區檔案場館的規劃,突出檔案文化產業發展功能,構成新舊城區檔案文化產業發展雙核呼應、競相發展的良好格局。三要強化檔案文化輻射影響。在各級各類檔案館加強合作交流的基礎上,與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機構聯手,實現資源共享互補,進一步提升開發層次;積極與影視公司、電視臺、出版社、網絡公司、旅游公司等社會機構以及一些有意開發檔案文化資源的企業開展合作,成立系列檔案文化發展企業,對檔案文化資源進行深度開發,進而構建檔案文化發展新空間。
[1]黃雄.和諧文化觀與檔案文化的建設[J].福建論壇(人社版),2007(2):132-135.
[2]張曉玲.城市檔案與文化互動發展的研究進展及前瞻[J].檔案與建設,2014(7):36-38.
[3]彼得.瓦爾納.現代檔案學文件管理必讀[M].檔案出版社,1992:545.
[4]王彩云.論高校圖書館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1):26-29.
[5]阿昆.眾說文化產業(之二)[J].北京檔案,2003(12):42.
[6]鄺俊.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工業園區產業布局規劃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
[7]厲無畏.創意產業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社會科學研究,2012(6):1-5.
[8]崔文貞.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J].寧夏黨校學報,2013,15(4):94-96.
[9]郝延軍,許春玲.基于產業集群化視角的陜西文化產業[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9(2):11-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