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學 于 海 李海巖 張 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為肩負著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高等學校,應當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教育目標,在學生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
近年來,源于國家尊重科技人才的良好風氣,高校間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各高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認識到大學生科技創新在素質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時把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納為高校學生課外活動的重要內容。
在以“挑戰杯”為主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帶動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展現出了可喜的局面,但仍面臨許多問題。例如,缺乏必要的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科技創新活動中教師對學生指導不夠、重短期效應輕長期效應等問題。
長期以來,很多學者都在研究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長效機制,當代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的組織機制研究已經逐漸受到人們重視。本文以天津科技大學理學院為例,從院校兩級科技創新活動的組織機制與動員入手,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在本科階段開展科學研究和實踐能力訓練。以培養激發學生對科技創新活動的興趣為落腳點,營造崇尚科學的良好學風,提升學生科研素質及科研能力,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著力構建制度合理、組織有力、宣傳到位的學院科技創新活動組織機制。
1. 學生科技創新工作需要有規劃設計、組織協調、督促檢查和評比驗收
理學院歷來重視學生學風建設,尤其是重視學生學術科技創新工作,學院科研副院長和黨委副書記分別負責教師和學生方面科技創新工作,并向學院黨政聯席會匯報理學院學生科技創新工作開展情況。學院學生科技創新創業項目的組織管理工作受理學院黨政聯席會領導和監督。
2. 學生科技創新工作需要專職教師負責
學院依托理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作為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專職負責機構,負責對學院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進行整體規劃和宏觀指導,對學院學生科技創新創業項目的批準、資金的使用及管理工作等進行管理和審查。
3. 學生科技創新工作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作為工作指導
理學院于2008 年啟動實施“理學院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基金”,并制定了《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基金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基金項目管理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對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申報、執行、成果管理進行了明確的規定,2012 年進行了進一步的修訂完善,對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資助與獎勵進行了修訂,提高對學生項目組的獎勵。
4. 學生科技創新工作需要專項資金支持
學院每年劃撥專項資金用于資助和獎勵理學院學生科技創新相關工作。2008 年開始資助第一批科技創新項目,共15 個項目21000 元,2010 年至2013 年累計資助51 個項目,共計37800 元。
科技創新工作中需要有專業教師的指導和引導,理學院也一直秉承“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在該理念指導下,理學院積極搭建師生交流平臺,為學生科技創新搭臺鋪路。
經過幾年的努力,理學院已經建立起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框架,即:以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為平臺,真正抓好“兩個開放”,學生“自主立項、學院資助”和“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兩種形式互為補充相互促進,以“理學院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為平臺,以學生科技創新競賽為重要載體,努力形成一個覆蓋全體同學的、全方位、分層次的學生科技創新體系。學生連續多次在全國、天津市高校“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和學術科技大賽、數學競賽、數學建模競賽等科技創新比賽中獲獎,充分體現了學生良好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
1. 充分利用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學生在參與科技創新活動中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識體系,而學生在參與管理科技創新工作中同樣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鍛煉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理學院學生科技創新協會承擔學生科技創新創業項目的具體組織宣傳和各方協調工作,承擔理學院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征題、立項、中期檢查、結題驗收具體工作。
2. 組成學術專家組進行專業指導
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理學院組成學術專家組,解決了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己忙活的多,教師參與指導的少的問題。理學院邀請校內外專家、各系學科帶頭人組成專家組和各期答辯委員會,由學院科研副院長或學科帶頭人擔任專家組主席和答辯主席,作為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咨詢、評審、指導機構,制定項目評審標準,組織項目立項評審、中期檢查、結題驗收,評價項目實施效果,評選優秀成果。2006 年至今,學院已聘任近40 位優秀教師擔任科技創新協會課外指導教師。
3. 合理的資助模式
在當前高校中,僅有少部分同學可以自主提出研究項目,而更多的同學想參加科技創新活動而沒有機會參加。理學院科技創新項目采用學生“自主立項、學院資助”和“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兩種形式,科協負責向全院教師征集科技創新項目或研究方向,學生可選擇參與教師的項目或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參與項目,學院評審后決定是否予以資助。
4. 合理的學生梯隊建設
為配合“挑戰杯”“大創”等各項競賽,理學院合理搭配學生梯隊,在選擇資助對象時優先資助團隊搭配合理的隊伍,即高年級學生指導、二年級學生負責、一年級學生參與的學生梯隊模式,以保證第二年理學院科技創新項目結題后,培育成果可重點推薦參加“挑戰杯”“大創”“數學建模競賽”等。
5. 嚴格的過程管理與結題驗收制度
針對學生參與熱情高,但不能持之以恒的現象,在項目研究期間,科協組織專家組不定期對所有項目進行檢查。專家組結合項目實施情況,指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不足,有針對性地提出項目修改建議。根據項目研究時限,科協成立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小組,邀請專家組具體負責項目結題驗收工作,順利通過答辯的項目即可結題。
平時的學習成績評定、個人評優是在校大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將參加科技創新活動與之結合起來,能讓所有的大學生都能看到科技創新給自己帶來的學習效益和美好前景,使他們產生不斷追求的精神動力。理學院科技創新項目成果經培育后學院將劃撥專項資金用于獎勵項目成果獲獎團隊。
項目成果在“挑戰杯”系列競賽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中取得優異成績、學生發表論文及申請專利、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等都會受到學校、學院的榮譽和獎金的雙重獎勵。
同時,應當專門舉行“年度表彰大會”,表彰在各類學術競賽和科技競賽中獲獎的團隊和個人;在各級各類評優中,應制定“綜合測評表”,其中參與科技創新項目獲獎所占分值可作為評獎評優的重要參考;在學院榜樣行動宣講過程中,優秀獲獎團隊和個人將重點推薦參加榜樣行動宣講團。
構建院校兩級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機制是一項持續性和系統性的工程,應當充分利用全員育人的教育理念,不斷豐富和完善科技創新活動機制。
1. 做好學院內部及學院之間的資源整合
學院研究生、高年級學生帶低年級學生,形成良好的梯隊建設。做好以指導教師為帶頭人的團隊建設工作,即一位指導教師每年吸納不同年級的同學參與科技創新項目,類似于研究生階段的科研團隊建設。學院之間加強溝通,針對“挑戰杯”“大創”“化聯杯”等國家級、市級競賽,站在相對宏觀的角度,整合相關學院及專業的力量,共同組隊完成。
2. 成果培育的無縫銜接
實現學院的科技創新基金項目與“挑戰杯”“大創”等競賽無縫銜接,根據各類競賽的時間節點安排學院的科技創新活動,培育適合的項目直接參加相關競賽。增加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同學人數,擴大競賽項目選拔基數,使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形成常態,形成指導教師長期有項目、有團隊,不斷吸納不同年級的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良好局面。
3. 廣泛地宣傳動員
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緊密結合,大力度宣傳科技創新活動,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在宣傳對象上做足文章,不僅對學生進行宣傳,還要有針對性地對指導教師進行宣講,并邀請有經驗的教師與青年教師進行交流,提高教師的重視程度,激發教師參與指導學生的積極性。
4. 豐富校外科技創新實踐內容
組織學生參觀津京地區相關創新型企業、創新創業產業孵化基地等,使學生開闊眼界,打開思路,激發學生科技創新興趣。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學(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02
[2]王洪波.試論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教育[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
[ 3 ]楊振海.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與能力培養的長效機制構建——基于浙江省高校的調查[J ]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06
[4]蔡 葦,余 波,蘭 偉.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6
[5]全洪兵,張紹榮,李 彥.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現狀與思考[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6]江錦花.大學生科技創新與開放實驗室管理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
[7]陸錦沖.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現[J].中國高等教育,2012.23
[8]李書華.中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長效機制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2
[9]卞 飛.培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對策研究[J].才智,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