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陸亭 王靜修
當前,“現代化”已經成為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其目標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但指向一般是“世界先進”。對于后發國家,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既要學習國外,更要符合自身的特點。高等教育現代化是國家社會現代化的一個分支,高等教育甚至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發動機。因此,對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研究,尤其對其實現特征及機理的研究,有著較強的現實意義。
從詞義上說,現代化有兩種含義:一種是作為運動的現代化,指一定的事物或社會系統,適應現代化社會生活的發展趨勢而逐步形成的一種新的形態的變化過程;另一種是作為狀態的現代化,指一定事物或社會系統所具有的反映現代社會生活的發展趨勢或同類事物發展的當代高度的新形態[1]。而從辯證的角度看,這兩種意義上的現代化具有統一性,狀態意義的現代化往往是運動意義的現代化所包含的靜態目標。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一般被稱為“內生型現代化”或“自然型現代化”,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因為多是改變傳統、學習先進的社會變革過程,所以被稱為“外生型現代化”。因此,同西方將現代化作為一種思潮和研究范式不同,我國的現代化實質上是先從目標中提取一種狀態,之后演變為追趕世界先進的一個積極的動態過程。正因如此,中國雖然已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現代化歷程,但各個時期的目標、理論都在變化。改革開放后,開始進入到現代化發展的黃金時期,理論研究和經驗教訓也均有之,需要好好地總結。
隨著工業社會的不斷進步,現代化逐步發展到與知識、信息、文化直接關聯的階段。當人力資源上升為國家競爭力,教育現代化也就自然成為現代化的先導和基礎。如19世紀的德國和美國、20世紀的日本和韓國都是通過加快教育發展而逐步走到了世界前列。我國規劃的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2],到2049年基本實現國家現代化[3],就是將教育現代化放到了比國家現代化更優先的位置。目前,中國現代化的整體水平已經達到初等發達國家水平,教育發展的部分指標也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有著自己的發展優勢。但是,面對國際競爭的壓力和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對人才、科技的渴求和依賴超過以往任何時候,教育水平和創新能力客觀上成為中國發展成敗的關鍵因素。
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龍頭,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技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時代呼喚理論,“現代化的科學理論要真正發揮引領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關鍵還是要使研究源于實踐、指導實踐,并且接受實踐的檢驗。”[4]十年前,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已經達到世界第一,跨世紀的改革還為我們新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5],這些具體實踐都是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財富。研究、分析它們,進而探求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規律,不僅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益,還將影響整體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因此,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其實是一個具有目標指向(狀態)的教育發展過程。它是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化的過程[6],既要更好地為現代社會發展服務[7],還要與世界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相適應[1]。
作為后發追趕型國家,我國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個舶來品。但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國,又決定了我們對外來文化不可能簡單照搬,必須結合自身特點使其內化成自己的成分。我國的高等教育現代化,需要經過外來激發模仿之后,進入到內部生長階段,主動地、建設性地去探索實踐自己的道路。在這一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建設”是主觀追求,“實踐”是客觀探索。
“建設”一詞,與“破壞”相對,含有對以往發展繼承基礎上的進步,是一種歷史的揚棄。建設還意味著一種積極、正向、理性的理念,不是同舊傳統的完全決裂,也不是好高騖遠,而是承認基礎的現實,對未來積極構建和創新性發展。這種發展觀與我國當前和諧發展的政治經濟形勢相適應,不是革命性的、破壞性的,而是制度內部的量變積累推動質變的過程。強調建設,要求我們既要有危機感緊迫感,又要能沉下心來,守住信念,增加工作的主動性,一步一個腳印地把各項工作做好。“高等教育最怕折騰”[8],只有用建設的思維,結合創新的勇氣,大膽地實踐探索,我國高等教育才能更快更好、持續健康發展。回顧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正是沿著這樣的思路才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用建設性來總結我國當代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特點,并從主觀上強化這種思想,既是寶貴經驗,也是時代之需。
實踐是主體對客觀世界有目的性的活動,它一方面強調主體在改造客觀世界中的主動性,另一方面也強調主體在進行實踐活動時明確的目的性。我國當代高等教育現代化是在“科教興國”背景下,以培養現代化的人、培育現代化的文化、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而實施的一項國家復興事業。為此,我國積極改革、不斷開放,主動調整原來的舊體制、舊思想使之全面適應高等教育在新階段的發展。回顧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很多情況下都是在實踐中摸索著前行,然后再將實踐探索后的成功經驗進行理論總結加以推廣,是典型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發展路線。強調實踐,也表明是對這種發展觀的認可,表明要以客觀實際為基礎,同國際、國內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現實緊密結合,科學健康地發展,而不憑空臆想;還表明高等教育的發展一定要用實踐來探索自己的道路和方式,而不是照搬或照抄什么現成模式。這實際上也是我國30年來高等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的原因。
任何成熟的理論均有著自己的體系。“建設”和“實踐”的實現特征,表明我國當代高等教育的現代化是以建設為手段而推動的實踐探索。從20世紀九十年代的“建設有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理論要點”、到十年前的“高等教育強國”、再到最近正在開展的“中國高等教育思想體系”研究[9],都是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系統梳理,也揭示我國的高等教育現代化是積極“建設”和具體“實踐”的成果。因此,“建設性實踐型”也就構成了當代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模式。今后,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化對這一模式的研究,特別是要加強對其目標、理論和工作實施路徑的探討。
1.發展目標
——高等教育強國。目標明確是我國當代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不同發展階段,我國高等教育都曾提出一些適宜的奮斗目標來凝聚人心、克服障礙,以使其科學地迅速發展。在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大國之后,“高等教育強國”的目標就有了時代意義。盡管這是一個需要同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協調發展的宏觀性目標,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國家整體發展中需要處于“優先發展”的重要地位。我們可在借鑒世界先進的基礎之上,加強對高等教育強國基本特征和發展規律的研究,結合自身特點加強建設性實踐探索,不僅要有一流的學校、更要有一流的體系。
——人的全面發展。人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和發展的決定因素,全面發展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一方面對于社會而言,只有先發展出現代化的人或者說人先現代化了,社會現代化才可能真正成功;另一方面現代化的目的就是為了使人幸福,所以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是“人”。就高等教育而言,很多學者都曾認為現代化的本質就在“人”。如張應強教授曾從現代化已經進入“人的革命”、“人的回歸”等角度,批判原來以知識為本位的教育定位,指出高等教育是“屬人”的教育而不是“唯物”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而不是“人力”的教育,建議高等教育現代化必須回歸到“人”這一主體和主題”[10]。而原教育部副部長周遠清則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總結出:在大學的三個主要功能中,教學或者說人才培養是第一位的,是核心,是永恒的主題[11]。他強調在高等教育現代化中思想觀念的現代化是最重要的,認為高等教育對人的培養主要體現為“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其中素質教育最重要,因為其歸根結底是教人“做人”[12]。
——促進先進文化。文化是人們在探索和改造世界過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財富,教育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為傳承和創新文化而逐漸發展出來的一種自我繁殖形式。教育依附于文化,卻也對文化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教育植根于一個國家的文化之中,帶有強烈的民族文化屬性。失去了民族文化,教育就失去了根基[13];其次,作為傳遞和創新文化的手段,現代高等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自產生以來就一直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由于知識社會的特殊性,當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僅體現在對發展物質文明的貢獻上,也體現在對現代化的精神追求中。我國作為一個文化大國,高等教育同文化休戚與共,不僅其現代化必須建立在我國文化傳統的土壤當中,打上我國文化烙印,而且其發展也必將推動我國文化的繁榮。高等教育既有助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也吸取世界文明的養分,提高自己文化的先進性。
2.理論架構
目前學界對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研究多從思想(人)、物質(條件)和制度(保障)三個方面進行。而現代化還是一個動態過程,其發展方式、發展道路的選擇往往直接決定了其發展的速度和高度,因此道路研究也理應成為研究重點。
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從理論、道路和制度三個層面論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給高等教育現代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我們需要更注重從動態角度考察,加強“道路”研究,將“道路建設”納入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維度與研究視角,形成理論、制度和道路三個維度、三位一體的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理論體系。理論主要從教育使命和功能的角度出發,研究對高等教育發展起重要作用的思想、文化及理念等;制度主要從保障的角度出發,除指構建現代高等教育的宏觀、微觀體制,還包括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內外部條件;道路則主要從動態的角度出發,指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具體手段、方法及路徑、動力等。
通過在理論、制度和道路三個維度去推動現代化的建設與實踐,有助于保障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如從“理論要點”到“高教強國”再到“思想體系”的系統研究,就使我們認清了高等教育發展中的許多重要規律[9],也為我國的高等教育現代化提供了豐富的思想養分和理論準備;20世紀九十年代的“五大體制改革”和當今的“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提供的是制度方面的保障;而“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方針的制定,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目標的逐漸明朗,以及“大改革、大發展、大提高”和“國際視野、中國道路”等理論的提出,則是對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道路設計。由于多年來我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建設、實踐基本都可以從這三個維度去考察和總結,因此從理論、道路和制度的角度對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進行凝練總結,將是我國“建設性實踐型”高等教育現代化理論體系架構的思考方向。
3.實施路徑
——國家推動的建設發展。鑒于強大的歷史使命感,我國高等教育一開始就被賦予“救國、興國、強國”之重任,“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一思路從未改變。除極短暫特殊的歷史時期以外,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和發展動力均主要出自于國家層面,當代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也主要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推動,是一種集體性的選擇行為。盡管不乏借鑒國外經驗,但就近30年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主要還是以自己的建設實踐為主,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探索、自我改革和自我完善。由于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及其在國家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國家或政府推動的建設發展將依然是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主要特征。當然,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完善,各方也在努力增強社會及學校自身在高等教育現代化過程中的主動性,理順“政府、社會和學校”的關系,使高等學校更好地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
——學校選擇的辦學實踐。經過長期計劃經濟體制和行政化管理,我國高校至今仍未改變其行政附屬的特點,這嚴重束縛了學校的發展活力,也影響到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為此,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提出“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的方向,它們的目的都是希望我國高校能在發展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而實現多元化。高等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不同類型、層次的高校和諧共處,并同國家和社會有機聯系是其繁榮發展的前提。這既需要政府放權,也需要高校自立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增強學校辦學選擇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只有各高校理性、自主選擇辦學模式,大膽實踐探索,才能避免盲目攀比、千校一面的狀況,形成和諧共處、活力多彩的高等教育生態發展局面。
[1] 冒榮.高等教育現代化初探[J].江蘇高教,1996(5):11-15.
[2] 中國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
[3] 新聞網.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4] 張其瑤,潘希.現代化科學是民族復興基礎[N].科學時報,2011-1-18(A1).
[5] 馬陸亭.高等教育跨世紀改革為新世紀發展留下的思想財富[J].高校教育管理,2013(5):1.
[6] 顧明遠.現代教育的時代特征[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6(5):66-69.
[7] 何杰.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及其價值取向[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5):684.
[8] 周遠清.努力工作,開創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局面——在高教口部分業務司局1998年工作交流會上的講話(1998年2月13日)[A].周遠清教育文存(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0.
[9] 馬陸亭.從理論要點到高教強國和思想體系的研究——20年旨在影響高等教育實踐的理論探索理論要點[J].中國高教研究,2011(8):13-17.
[10] 張應強.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反思與建構[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2000:7.
[11] 周遠清.在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務處表彰會上的講話(1994年4月12日)[A].周遠清教育文存(一)[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72.
[12] 周遠清.在第一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8年3月24日)[A].周遠清教育文存(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5.
[13] 周遠清.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3-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