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軍
一、自主學習及其意義
自主學習,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認定目標,自己選擇程序方法,自己挖掘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主動、獨立地進行探究,并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態度、行為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體悟、自我建構的學習活動。
傳統的學習方式是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學習方式束縛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手腳,壓抑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學生創造性的發揮。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不適合時代的發展要求。
新課程的學習觀,倡導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改為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放在教育的第
一位。
自主學習能力是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基礎。是否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一生的發展。傳統教學教師主要考慮如何“教”,很少考慮學生如何“學”。其實,學生的發展才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為了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法,努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教師提高認識
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為前提的,教師要認清自主學習的重要意義,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從長遠利益和全局利益考慮,切實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避免教學中教師一人唱“獨角戲”。教師要多讀書,多思考,不斷提高、完善自己。在工作中采取各種措施,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學生提高認識
努力讓學生認清自主學習的重要意義。教師要積極宣傳自主學習的重要意義。教師要帶著濃厚的情感,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去感化學生。努力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觀念,堅持走自主學習的道路。
3.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內在學習動機的集中體現。興趣可分為樂趣、志趣、理趣三個層次。有了學習興趣,學習就不覺得枯燥乏味,學習就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學生就樂意主動去學習。因此,教師要精心備課,了解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實際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精心設計問題。問題要具有啟發性、針對性、趣味性。通過設疑,創設學習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究。
4.創設機會、培養習慣
教師要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各種機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讀書自學,提出疑難困惑;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學習目標,自主制訂學習計劃,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自己設計實驗,獨立動手實踐;獨立總結知識點、重點、難點;自我反思、自我評價??傊瑢W生能自主完成的學習,教師不要直接參與。
5.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自主學習不是放任自流,自主發展不能脫離實際。當學生自己解決不了問題、探究思路不開闊時。教師要適時、適度地點撥、指導。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綜合等多種能力,使學生掌握多種學習方法,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打下良好基礎。教師應不斷總結、反思,以便更好地調整、更新自己的教學行為,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和激勵全體學生在和諧中自主學習,使他們想學—學懂—學會—會學。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應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李鳳堂.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3(06).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