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
高爾基曾說:“開頭第一句是最難的,好像音樂里的定調一樣,往往要費好長時間才能找到它。”其實,不妨細讀課文,一位位智者正用文字在教我們如何寫呢。
一、開門見山,直截了當
《夏感》“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種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是全文內容和基調的總概括,“緊張、熱烈、急促”既表明作者意想中的夏天的特點,又對下文起著提領作用。獨立成段,簡潔明了。
《背影》“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不繞彎子,不說廢話,開篇直接點題,顯示“背影”非同尋常的意義。干脆利落,入題快捷。
二、巧設懸念,吸引讀者
《紫藤蘿瀑布》“我不由地停住了腳步。”設懸念,引起讀者的關注,激發讀者的興趣,迫不及待閱讀下文。同時增加文章的曲折,顯現文章的布局之美。
三、運用修辭,貼切新穎
《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反復,擬人手法,更能表達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還將讀者的心牢牢地抓住,使讀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緊扣內容引用,言簡意明。
四、善用排比,創造旋律
《觀舞記》“我應當怎樣來形容印度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假如我是個詩人……假如我是個畫家……假如我是個作曲家……假如我是個雕刻家……”
《你一定會聽見的》“你聽過蒲公英梳頭的聲音嗎?……你聽過80只螞蟻小跑步的聲音嗎?……你聽過雪花飄落的聲音嗎?……”
運用排比巧妙引出中心事件,語言完整、簡練。
五、人物描寫,生動逼真
《羚羊木雕》“‘那只羚羊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先聲奪人,一開頭氣氛就緊張起來,顯出媽媽的驚慌,“我”的驚嚇。
《最后一課》“那天早晨上學,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韓麥爾先生罵我,況且他說過要問我們分詞,可是我連一個字也說不上來。我想就別上學了,到野外玩玩吧。”簡潔的筆觸,獨白式的心理描寫,生動地寫出人物特點,緊緊牽動了讀者的目光。
六、環境描寫,渲染氣氛
《蘆花蕩》“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里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精妙的景物描寫,把讀者引到一個特定的環境和氣氛之中,為下文鋪墊。
七、抒發情感,以情動人
《土地的誓言》“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直接傾訴強烈感情,激起讀者的共鳴。
八、欲揚先抑,一波三折
《蟬》“今年,蟬鳴得早。杜鵑花還沒零落,就聽見斷續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蟬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聽了更煩。”先抑后揚,涵蘊深厚。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