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中華
摘 要:當今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習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相互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同伴教學法”的實踐中發現有利有弊,利在于:課堂上學生活躍了;教學中學生能干了;學習中學生親密了。弊在于:同伴教學中學習好的學生動得多,收獲也多,能力差的被忽視的多;同伴教學中學生的討論流于形式,教學效果差。對此,探索各種做法:小組人員強弱編排,分工合作任務明確;完善導學案,內容豐富、目標明確到位;教師要適時做好拓展、小結、歸類等引導性工作。以此揚長避短,使得同伴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發揮更大的教學指導作用。
關鍵詞:同伴教學法;初中歷史;利弊;對策
同伴教學法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形式,它包含著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間(同伴、小組、全員)的相互合作學習等,它是新課程改革中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的一種具體教學形式。皮亞杰也認為:相近年齡的兒童的學習可能處于對方的最近發展區,同伴的交互作用非常重要,同伴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可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使用同伴教學法也是可行的,也是符合學生心理發展和年齡特點的。筆者在歷史教學中嘗試使用同伴教學法,實踐中發現它在歷史教學中也是有利有弊,具體表現在:
一、同伴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運用中的好處
1.課堂上學生活躍了——學生“動”得多,教師“講”得少,趣味多多
興趣不但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生自覺學習的強大內驅力。我們知道,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就是教師一言到底,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的教學形式,師生互動的比較少,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體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趣味性得不到發揮。在課堂上使用了同伴教學法,讓學生結伴成小組,課前根據書本、導學案查找相關的知識進行自主學習和相互合作解決問題,再通過課上教師引導、點撥,學生相互根據自己的學習和理解逐層深入地解決問題,整個過程中學生結伴,學生先自學,再合作解決問題,中間通過相互問答、爭論、傾聽等一系列交互活動引發了有質量的認知理解,全程都是激發孩子自己動起來、學起來、講起來,這符合了初中生探究性強的心理,也能使學生的學史需要由潛在的狀態轉入了活動的狀態,從而激發了學生學史的興趣。在“大禹治水”活動中,學生通過老師提供的導學案,加上自己收集的大禹治水的相關圖文資料,再通過小組里討論理解和集體面前談一談自己的認識,辯一辯“假如我是大禹”、演一演……這就讓學生親力親為資料知識積累,“神入”“移情”一下歷史情景,學生動起來了,興趣激活了,整個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了,教師處于引導地位。教學中也注重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這就很好地凸顯了新課改的靈魂。
2.教學中學生能干了——學生多種能力得到鍛煉,教師收獲全能學生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同伴教學以來,學生的多種能力也獲得了鍛煉,得到了提高。首先讓學生有針對性地看資料學習,則是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懂得了在材料中找所需的答案,在找答案中發展了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開放性的歷史練習對于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當學生在對集體、對同伴傳授交流自己發現和收獲的過程中獲得講述、辯駁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在對歷史問題的假設中發展了想象能力,這些在歷史傳統教學中采用的學生聽、記的模式中是收獲不到的。
3.學習中學生親密了——學生同伴間互助合作,教師德育工作也收獲
同伴教學即是同伴互助合作學習,它可以是學生兩兩(或小組、集體)合作的形式,在合作、互助中學生間的關系不只是同學,更是伙伴、朋友的關系。當學生在合作中一同感受到找到答案的那份喜悅,收獲了小組成功的喜悅的時候,當從伙伴那兒學來新知識而自然流出那份感激之情的時候,當高興地把自己探索的成果教給自己伙伴而流露出那份自豪的時候……學生更親密友好了,他們也更懂得了相互幫助,他們待在一起的時候就是自然結合在一起討論、學習歷史。同時他們在歷史學習中也收獲了很多:像孔融的謙讓,大禹鞠躬盡瘁、公而忘私的精神……無形間影響著互助合作學習的學生,學生變得更大方,相互間更親密無間,合作互助更協調,教師的德育工作無形在此滲透了。
二、同伴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運用中出現的弊端
1.同伴教學中能力強的學生動得多,收獲也多,能力差的被忽視得多
在《三國鼎立》一課的教學中,課前為學生提供導學案,由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導學案。課堂教學采用同伴教學法,先由小組交流自主學習的成果,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來展示自主學習的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孩子積極展示了自主學習的成果,講述了“兩次戰役”和“三國鼎立及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了“勝負”原因和“鼎立”形成的原因及其歷史的進步性。能力強的學生活躍在課堂上,那些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就成了忠實的聽眾或旁觀者,對他們來說課堂教學由以前老師的講授變成了同學的表演。他們在課堂上無所事事,可有可無,難以從中受益,討論效果大打折扣。學習過程呈現兩極分化,能力差的學生被忽
視了。
2.同伴教學中學生的討論流于形式,教學效果不理想
在采用同伴教學的歷史學習中,學生根據教材和導學案對基礎知識進行自主學習,自己閱讀教材并完成導學案,這僅僅是了解了基礎知識。在進一步的小組討論交流學習中,討論題形式單一,如“是什么”“為什么”等問答居多,像“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有什么影響?”“隋唐科舉制的積極作用是什么?”等,學生只要在課本中一抄便可以了。同時就算有了好的討論題,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往往只有3~5分鐘,甚至更短,學生思考不充分,除書本知識外講不出其他的觀點。甚至教師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對錯誤不及時糾正,對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看法、觀點沒有及時總結,沒有引導學生深入探討,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如,對“辛亥革命成敗”的討論,一般只是把學生兩個方面的答案進行提煉,沒有進一步揭示要用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去評價歷史事件。
綜上出現的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1)缺乏有效的分組、缺乏明確的分工,沒有養成互助合作習慣。(2)導學案設計不夠合理,材料不夠豐富,鞏固練習設計不合理,沒有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3)過分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忽略了教師的引導作用,過分強調了學生的學,輕視了教師的教。那如何改掉這些弊端,使得同伴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發揮更大的教學指導作用呢?現以事例談談實踐研究中的一些指導策略。
三、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教學中筆者做出的對策
1.強弱編排小組人員,分工合作,任務明確——營造同伴互助學習的條件
實踐初期,歷史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同伴互助學習,課堂上能力強的學生很活躍,能力弱的學生被忽視,沒有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小組沒有形成互助合作的關系,這主要是沒有建構合作互助學習的條件,即小組沒有建設好。因此我對小組的分組進行了有效的改善:把原來采用的按座位就近組成小組改為打亂重新按學生歷史學習的能力差異編排成新小組,6人一組,每兩人學習能力相當于一個階梯,即每組三個層次。兩人一個階梯則讓學生學習中有個共同探討的伴,每組三個層次主要是兼顧到強弱搭配,明確強帶弱、弱進激強的共同學習任務,組織過程中我再次細化明確分工,讓每個小組成員知道自己是小組的一員,知道自己該擔當什么角色,知道聽取組長分配安排,認真完成屬于自己的任務,讓小組里的每個人都有事做,當能力弱的探究自己的問題遇到困難的時候請組內的同伴共同提供幫助,在討論中我也有目的地按難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讓每個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使他們從中受益。這樣有效的分組、明確的分工大大改善了以上出現的不良現象。
例如,《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課中讓學生觀看電影《開國大典》片段,以視覺沖擊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然后教師布置各小組的展示任務或點評任務。五個任務都體現在講學稿中,五個任務分別派給五個學習小組,承擔展示任務,剩下的小組承擔點評任務。在學生討論時,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同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學生對問題有了統一認識后派代表進行展示,要求是由本組最弱的學生來完成。其他小組做好補充、點評、質疑的準備。討論時如有疑難問題,做好記錄,以紙條形式交給老師。通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學生基本掌握了本課知識,尤其是對開國大典盛況的津津樂道。最后由學生總結本課內容,形成知識結構,再由教師糾正補充,使知識結構更加完善。如,(1)新中國的成立:開國大典。(2)新中國的鞏固: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教師通過史料提出問題,學生合作討論解決問題,在史料和問題的轉換中推進教學。這樣使學生全員參與到學習中,后進生也積極進行展示,不甘落后,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大為改觀。
2.完善導學案,內容豐富、目標明確到位——完善同伴互助學習的知識點
導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同伴互助合作學習中最基礎的也是最具有導向的學習材料,導學案上材料的豐富與否、設計問題是否合理、導向性是否強……這都會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對導學案要精心設計,形式上要圖文并茂,多姿多彩。內容上要目標明確,重點、難點突出,提供的史料要豐富、要簡潔易懂,有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討論題的設計要符合教學目標,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要讓學生碰撞出對抗辯論或多向性思考的火花,那些用提問法就能解決的問題不要作為討論題。如,在《洋務運動》的教學中,可以把學生分成兩組,分別以“洋務運動的作用主要是積極的”和“洋務運動的作用主要是消極的”為題進行討論;《辛亥革命》一課中,以“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和“辛亥革命是失敗的”為題進行討論。討論題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思維,鞏固知識,如,在《鴉片戰爭》一課中,可以設計這樣一個討論題“假如馬嘎爾尼來華時,中國的乾隆帝同意對英國開放部分通商口岸,中英的貿易關系會有什么變化?鴉片戰爭是否可以避免呢?”導學案必要時要調整教材順序,整合教材。如,《秦漢文化》一課的導學案設計中,我按時間順序調整教材,以秦朝兵馬俑、西漢初《史記》、西漢末佛教、東漢道教的順序重新整合了教材。這樣導學案的導向性非常明確,就是按時間掌握教材知識,不要被教材順序所迷惑。同時選取了一些有關兵馬俑、佛教、道教文化的圖片資料,圖文并茂。總之,本課重點是按時序學習歷史,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習中時序的重要性。導學案的習題要內容與形式相結合,要給學生選擇的余地。如,可以是填空、選擇、判斷、材料題等,習題可以分為選答題和必答題,以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這樣導學案內容豐富,目標明確到位,為學生在同伴教學中對知識的全面了解掌握做了良好的鋪墊。
3.適時做好引導工作,拓展歷史知識要點——提升同伴互助學習的效果
同伴教學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由小組討論互動合作學習的一種方法。課堂上小組成員合作互助學習,一起學習獲取信息,一起討論互動探究。以前為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我任由學生討論展示,課堂氣氛貌似熱烈,實際教學效果很差。因此,在采用同伴教學法的課堂教學中,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的學,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教師的教,這里的教是指教師的引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動向,要引導學生朝哪個方向走。對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看法、觀點要及時引導學生深入探討,使學生獲得新的知識。如,在探討“抗美援朝的結果”時,大多數學生認為中國獲得了勝利,原因是中美簽訂了停戰協定,但有的學生認為不可以說中國勝利了,原因也是中美簽訂了停戰協定,而且補充了克拉克將軍的一句話:“我是第一個在沒有獲得勝利的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將軍。”沒有勝利不等于是失敗。對此我引導學生進行了深入探討,并使學生獲得了新的知識,“停戰協定不是和平協定,雙方的敵對狀態并沒有結束。”同時要重視學生的總結,拓展學生的知識,如,對“洋務運動的作用主要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討論總結后,要引導學生用全面的觀點、一分為二的觀點去評價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同伴教學法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在歷史教學中使用同伴教學法,要使得同伴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發揮更大的教學指導作用,就需要教師做個有心人,善于發揮運用好同伴教學法優勢,促進學生更好地自主互助學習,也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優化同伴教學法,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一平.初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法[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龐維國,劉樹農.現代心理性自主學習觀[J].濟南:山東教育科研,2000(0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