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冰 魏永盛
物理學科作為以實驗和生活為基礎的學科,應該提倡深入生活,回歸自然,而不是一味地做題和模擬,學生應在學習中找到自信和輕松學習的感覺。要實現“減負”,就要求教師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舍去“疲勞戰術”,脫離“題海”,找到學習的樂趣和自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例如,在講授大氣壓強時,我讓學生親自動手。講授牛頓第一定律時,首先從牛頓的生平入手,講授他如何在舅舅家過著放牛娃的生活還積極地探索自然,以至于最后他去世時在物理上取得了無人替代的成績,再講述那一句經典:“我就像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小孩,偶爾拾到一顆美麗的貝殼,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遠一些,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緣故”,學生不僅記住了牛頓第一定律,還學習了他謙虛謹慎的科學態度。
課堂教學是要幫助學生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1)抓重點學基礎。教材每章節都有相應的重點,對重點知識理解透徹,是有效掌握一般知識的基礎;在重點知識的指導下學習其他內容才能逐一突破,發展物理思維。(2)掌握規律找聯系。例如,在教學認識電流表這個儀器時就給學生滲透各個儀器都從三個方面“零刻線、量程、分度值”觀察的知識,以后學到電壓表、刻度尺、溫度計等一系列器材的認知使用時就能容易解決問題。學物理時,應力求抓住知識間的聯系,分析問題的實質,使所學知識成為一個體系,才能在解決問題時靈活運用、游刃有余。(3)善于對比,多歸納。對比是了解事物共性和個性的思維方法,對比能使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實在。對比也可以使易混淆的概念分辨清晰,抓住重點、掌握規律、善于歸納就能大幅度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自學能力,避免陷入茫茫題海中,使學習充滿歡樂。
將物理與社會、生產、生活緊密結合,學生應學以致用,提高實踐能力;關心自然科學領域的新發現,注重學科間的交叉和滲透,學會知識的遷移,發展思維的擴展、創新能力;充分利用物理的特點,使學生的學習從課堂走向課外、走進生活,自覺能動地獲取知識,真正使“減負”得以實現,從而培養學生“學用一致”的觀念。學生的自信心自然得到提升,學習變成一種樂趣。考試不是負擔,師生感情融洽,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