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秋
摘 要:《幸福課》是基于學生成長迫切需要而開設的校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更幸福”。以大連市紅旗高中為例,對開設《幸福課》的實踐情況進行梳理,以期為其他高中開設本課程提供些許啟示。
關鍵詞:高中;心理健康;《幸福課》
我國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逐年上升,幸福感趨低,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傳統的心理課作為一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亟待發展與完善。已有研究表明,對于提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預防心理疾病,積極心理干預顯著優于傳統心理干預。基于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幸福課》是心理健康課的一種新視角,旨在幫助學生悅納自我、體驗幸福、傳播幸福。
一、關于《幸福課》
積極心理學是1998年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博士創立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分支學派。2004年,哈佛大學的《積極心理學》(稱《幸福課》),通過嚴格而可行的實證研究,以具有可操作性并效果明確的心理學手段,成為哈佛大學選修課人數第一的課程,數十家世界著名媒體爭相報道,使之迅速風靡全球。2011年開始,我國的幾所大學和高中也相繼開課。《幸福課》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開始在中國教育領域,尤其是學校心理健康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我校開設《幸福課》的實踐探索
經過三個學期的工作實踐,取得了一些收獲,現將有關經驗和做法交流如下:
1.開發過程
根據國家、省、市級相關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實際,將心理課作為必修的選修課程;結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修訂),經校本課程審議委員會審議,確定《幸福課》課程綱要;心理教師專業知識培訓,自學網絡課程,與同行交流溝通,根據高中生認知水平對課程內容加以整理;結合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特點,制訂具體的課程實施計劃。
2.課程結構
我校《幸福課》為每周一節,時間為一學期。每節課都會給學生推薦相應的參考資料,如視頻、影像資料、書籍或人物搜索。
課程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幸福。對《幸福課》產生背景和發展過程加以介紹,簡要闡述心理學三大流派;遺傳、外部環境和個人意向活動對幸福感的影響;學會積極思考,并切實做出改變;認識快樂和幸福的來源和幸福生活的三重境界;尋找自身的目標及意義;學會體驗快樂與幸福。
第二部分:實現幸福。“準許為人”——接納自我;信念即自我實現的預言;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及如何建立;學會適當地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正確認識壓力并創造性地應用壓力;在朝向目標前行中享受過程;學會表達欣賞與感激。
第三部分:傳播幸福。通過創造積極的環境提升個人及他人的幸福感;學會運用積極的外在“表現”提升自身及他人的幸福感;“把愛傳出去”的意義,現場策劃義工活動方案;交流與反思,學生對一個學期的學習心得進行小組交流與分享。
通過上述課程的輔導,提升學生對心理課堂的興趣,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和人生目標,激勵學生為目標而奮進,鼓勵學生做出積極改變,感恩生命與生活,感悟幸福、傳播幸福等正能量。《幸福課》只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一部分,在實踐中,我們把積極心理學引入心理課堂中,將積極、幸福的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3.課程效果評價
(1)學生評價。學期末對學生調查滿意率為100%,是筆者從業7年來,學生滿意度最高的心理課程。
(2)班主任評價。班主任表示,學生對心理課表現了強烈的喜愛,去上課都是“邁著春天般的腳步”。
(3)社會評價。我校學生在上《幸福課》期間,組織策劃“把愛傳出去”多項慈善活動,學生在付出中收獲了快樂和幸福,同時也得到了社會各方的一致好評。
三、《幸福課》授課中的困惑與展望
年輕的《幸福課》在我國本土化特別是高中化的過程中還存在問題。
1.《幸福課》作為一門大學課程,如何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合?
2.目前課程采用行為評估,這種評估方式的信度如何,效度如何,如何能正確評價本門課程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幸福課》是一門專門教授人獲得幸福并且更幸福的學科,通過本門課程,我們讓學生有了尋找和發現幸福的眼光,讓他們用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沖突和危機,學會珍惜和欣賞。教師和學生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共同進步,最終實現積極改變,獲得“更幸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余琳.高校《積極心理學》教學實驗效果分析.職教論壇,2013(11).
[2]吳鑌鑌.積極心理學在心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3(02).
[3]理查德·懷斯曼.正能量.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