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雪媚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依據鄉村生活實際,造就鄉村學校教師”。因此,結合農村小學英語教師現狀,探討適合農村小學英語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模式,對于推進新課程改革的有效實施,推動教師教育專業化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讀書,營造濃厚的學習文化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對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來說,學習是生活,學習是工作,學習是一種責任,必須養成時時、事事、處處學習的習慣。現代教師應該是終身學習的典范。而讀書,則是終身學習最直接的途徑。山區農村小學英語教師更應該多讀一些教育專著,寫好讀書筆記,這種研究式的閱讀方式,是為教學鋪墊教育理論。讀一些名師實錄,對比自我反省,感受自己的成長過程,讀期刊雜文,更好地了解信息。讀一些英文文學名著,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
二、搭建教學反思平臺,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教師有意識地、審慎地對自己思維活動的前提、過程、結果進行批判性考察,是促成教師在每一個教育活動中實現教育意義的重要基礎。只有善于進行教學反思,教師才能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審視自己的教學,才有可能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思考問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激發理論與實際創造性結合的靈感,進而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
英語教師如能堅持在教后將自己的教學得失、教學機智、教學偶得和各科學習所悟及時整理并記錄下來,日積月累,能夠防止多經驗和教訓流失,更能在聚沙成塔般的情景中感受和享受到教學的樂趣,不斷提高自己。教后動筆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寫教學后記,二是寫教育日記。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建議每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是一筆巨大財富,能讓教師終身受益。三是寫教學隨筆。四是多動筆撰寫教育教學論文,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加以總結、升華,是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好方法。
三、加強校本教研,搭建交流平臺
校本教研是基于學校自身力量,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發揮學校和教師的主體性,展開教研。在校本教研引導下,以激發主體意識,引導自我教育,促進農村教師主體價值逐步實現的專業發展模式。 “只有喚起教師的自我生命意識、提升教師的自我思考意識、激發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才能使教師生命發展擁有不竭的內動力。”校本教研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開展觀摩課、說課、評課活動。由于條件限制,校本教研模式是目前農村山區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最現實的選擇。
四、加強培訓,提高教師英語專業素質
課題研究離不開教師的直接參與,要更好地進行課題研究就必須進行師資培訓。對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只要有學習、培訓機會,都應組織安排英語教師參加培訓,以期提高教師專業素質,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更好地勝任本職工作。學校對教師外出聽課培訓、學習報銷車旅費和培訓費,回來之后給本教研組教師作專題講座和上匯報課,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和業務素質不斷提高,解決小學英語教師英語專業素質的提高問題。
五、加強校際交流,助推教師專業化發展
現代教師要強化教研科研意識,學會研究,參與研究,研究出成果,做到以研究促提高。教師只有經常地進行研究,才能從平凡的、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細節,找到內在規律。在農村單個學校師資力量或科研力量薄弱的情況下,為了給教師提供一個發現問題、討論問題的平臺,可以與其它學校合作。還可以開展跨校師徒結對活動,鼓勵名優教師到英語師資相對薄弱的地方開示范課,收徒和傳經送寶,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在農村,只有幾名、十幾名教師的學校為數眾多,這種情況下,校際之間的專業研討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六、優化教師資源配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農村教師的“領頭雁”不足。農村學校已有的骨干教師大量進城,這就導致了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缺乏有效的引領,加之個人發展的平臺與機會很少,農村教師隊伍逐漸呈現出了青黃不接的局面。優秀教師的流失不僅削弱了農村教育的師資力量,而且動搖了一些教師扎根農村教育事業的決心。加大城區學校與農村學校“對口支援”活動力度。鼓勵和支持城鎮英語教師到農村學校交流任教,進一步加大城區學校英語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的力度,建立城鄉英語教師交流制度,建立城區學校對農村薄弱學校的對口幫扶制度,實現城鄉英語教師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均衡發展,促進山區農村學校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農村薄弱學校辦學水平。
責任編輯〓邱〓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