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生
校本研訓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的合稱,它是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與培訓。伴隨著東莞市“三轉二”辦學管理體制全面實施,我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一大批剛剛大學畢業的青年教師進入我校,教師隊伍年齡結構開始發生了變化:35歲以下青年教師約占全校教師總數的80%;教齡在五年以下的青年教師約占學校總人數的38%。這是一組不容忽視的數字,在數字的背后是學校不斷下滑的教育教學質量。作為一間有著六十多年辦學歷史的老校,只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才能實現學生發展的需求。要讓學生發展,必須使教師得到專業化發展,尤其是青年教師專業化要得到優先發展。
一、校本教研,促青年教師扎根課堂
校級研討總結經驗定目標。每學年度結束、新學期尚未到來之前,學校就組織召開由中層干部、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年組長、班主任、新任教師參加的中考研討會,在對上一屆中考工作進行總結和交流的同時,對新學年、新一屆中考工作進行規劃和安排。會議一項重要內容是上一屆中考各學科新任教師進行工作匯報,之后學校領導針對新教師的匯報作驗收性評價,并明確新學年青年教師的工作奮斗目標。
教研組教研有主題講對策。教研組的教研活動,學校要求要有含“金”量,做到:有主題——用問題驅動研訓:教研組至少需要以學期為單位設計專業性的研究主題,青年教師實行每月匯報制度;有目標——用展示推動改進:教研組引導每個青年教師制訂個人三年發展規劃;有方法——用技術突破難點:引導教研組針對聽課和評課活動主動前延、后置,從集體備課到課后輔導,對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進行全面、全程跟蹤。
備課組研討有步驟求拓展。我校集體備課不但要定時間、定地點、定主題、定主講人,而且更要青年教師做到備教學目標,重、難點要求;備學生情況;備教法、學法和考法,特別是學法的指導;各備課組要求青年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開發校本課程。
個人撰寫反思敘事找不足。換作學生的角色來反思自己;與優秀教師的教學行為作比較;聽學生評價后的自我反思;聽同行、專家研究評價后的自我反思;在觀看自己的教學錄像后的自我反思;在理論學習時結合自己教學行為的自我反思;在聽家長對學生的發展意見時反思自己的教學。
二、校本培訓,潤青年教師內在涵養
崗位砌磋——開闊技能視野。學校每年有不同層次的崗位練兵活動。如有教研組長開設的示范課、骨干教師開設的展示課、年輕教師開設的比武課;有35 周歲以下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包括片段教學、板書設計、課件制作、專業知識同步測試;組織教師參加市教學能手比賽。為加強校本培訓的針對性,進一步提高青年教師教育教學發展梯級與空間,我校制定了《常平中學初中教師專業梯級成長方案》,扶持青年教師中脫穎而出的優秀分子捷足先登。
主題沙龍——聚焦課題研究。以課題促教改,以教改促科研。我校申報立項了二十多個省、市級科研課題,在課題研究中,我們以“學校文化建設”總課題為抓手,以實施“精巧教學”為青年教師技能建設突破口,實行“總課題——二級子課題——三級小課題”管理模式,要求青年教師以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為起點,進行小課題立項研究,真正做到了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這既是一個非常好的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的過程,也是課堂優化,教師觀念更新,專業化水平提升的過程。
師徒結對——助力青年成長。學校提出了青年教師“三年合格、五年成才、十年成名”努力目標。制定了《常平中學初中部四年發展規劃》及《常平中學初中部青藍工程結對方案》,建立新教師三年成長的跟蹤檔案。并為每一個新教師配備一名骨干教師作導師,開展“以老帶新,以強帶弱”等活動。責成各教研組組長協同引領、監督,為提升青年教師的專業水準,教務處、教科室經常組織多種形式的教師基本功競賽活動,鼓勵青年教師進行學歷進修。
名師工程——促進整體進步。學校加快推進“名師工程”,每年教師節前夕,我們都組織評選學校“學科帶頭人”“十佳教師”“優秀教師”。在學校師生大會、學校宣傳欄、校園網上大張旗鼓地宣傳名師事跡,形成了“學名師、做名師”的氛圍。通過名師的帶動輻射作用,實現群體效應,大多數教師看到成長的好處和途徑,促使自己自覺成長主動成長。
專家引領——提高理論素養。一方面我們聘請教育部校長培訓中心專家為學校教學顧問,邀請省內外課改專家到校進行專題講座,與教師面對面的研討交流和對話。還邀請省內、外名校名師參加教研組會,有針對性地實施校本培訓。學校選派青年骨干參加省、市級高級研修班、骨干提高班等各級各類培訓,極大地提高了青年骨干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
三、研訓一體,筑青年教師成長平臺
構建教學范式——提升課堂實效。自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們經過實踐和探索,逐漸形成了常中初中部新授課、復習課和習題課教學的基本操作規范。新授課教學范式為例,它的基本操作步驟: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激思探索、研究問題;反思歸納,解決問題;鞏固深化,應用問題;總結拓展,升華問題;檢測反饋,評價問題。各教研組根據學校模式,結合學科特點創建本學科教學模式。
構建通訊系統——延伸交流平臺。由學校主要科室牽頭主辦了《教研通訊》、《德育建設》《常中簡訊》及《鶴鳴》等刊物,搭建一個反映學校辦學理念、促進教師信息交流的立體信息平臺,其主旨是營造“行動研究”的氛圍,搭建智慧碰撞的平臺。實現了校本教研中的自我反思的全過程、全方位信息反饋,這也是我校校本培訓重要基地。
區域教學觀摩——博采他人之長。校本研訓是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為直接目的,實施過程中,我校利用區域間教學觀摩的形式開拓教師視野,主動介入穗、莞、深三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題研討活動,多次參加省際間兄弟學校的“同課異構”活動。
建章立制——保障校本研訓。為規范好校本研訓,學校形成了以下常規做法:每學年一次暑假教育教學主題研討會、優秀論文交流評選活動、公開教學活動或青年教師創優課活動;每學期一次公開課、一次以年段為單位的專題研討會、一次學生座談會;每月一次教務處工作總結、一次教研組長論壇;每周一次教研組學習研討活動、集備組集備活動。學校相繼制定了校本研修制度、教學常規管理實施辦法、教師教學常規考評評分說明、集體備課管理辦法、先進教研組、集備組評選條例、聽評課制度等。
幾年來,我校的校本研訓活動以專家引領為契機,使青年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得到了提升,通過反思改進提高了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通過青藍工程提高青年教師的專業水平,辦學效果起來越好:學校己連續多年被評為東莞市基礎教育質量一等獎;教師發表、獲獎文章每年以二位數的數量在增長;有11名教師成為東莞市教學能手。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