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
摘 要:目的:研究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導致的不良反應原因與解決措施。方法:選取該院2013年2月—2014年11月治療的162例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報告,通過Person分析法分析其中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的情況。結果:在162例抗菌藥物不良反應中,共有81例因藥物不合理使用導致的不良反應,占總比例的50%,其中最為常見的不良反應藥物為喹諾酮類,共35例(43.21%),β-內酰胺類共有25例(30.86%)。而患者主要發生不良反應的部位為皮膚或軟組織,占總體比例的58.02%,而消化系統發生不良反應的比例為27.16%。通過Person分析后,給藥時間長、濃度過高、滴速過快、劑量過大都會影響不良發應發生幾率。結論:該院在使用抗菌藥物時,必須采取嚴格的監管與改進措施,保證醫務人員在使用藥物時更加正規,提高藥物使用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降低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發生幾率。
關鍵詞:抗菌藥物 不合理使用 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c)-0055-01
抗菌藥物在人類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大量細菌感染患者得到救治,而患者生活質量也得到明顯的提高,為人類提高健康水平提供了巨大的貢獻。由于抗菌藥物使用的效果優異,所以經常出現濫用抗菌藥物的問題,隨意使用抗菌藥物導致人體病原菌耐藥性增強,而不同藥物之間也會發生相互作用,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該次研究選取該院2013年12月-2014年11月162例藥物不良反應病例,觀察其不良反應與解決措施,希望為提高抗菌藥物使用水平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門診部治療的162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其中男性患者有86例,女性患者有76例,年齡范圍9個月~82歲,患者平均年齡(44.35±6.24)歲。
1.2 方法
根據《處方管理辦法》評價抗菌藥物處方,評價內容應包括處方開具時間、診斷情況、用藥名稱、藥物規格、藥物劑量、藥物用法與用量等內容,統一收集162例藥物不良反應患者的藥物使用方式,統計因為使用不合理導致的不良反應。
1.3 評價標準
任何符合評價條件的處方即可劃分為不合理處方,其中包括:藥物劑量、規格、用法、用量書寫不標準,清晰度不足,而且處方并無簽名與加蓋印章;開具處方時藥品名不規范;診斷欄存在體檢、咨詢、待查等不明確術語;每張處方單包含5種藥物,或者藥物并不是治療患者疾病的針對性藥物;藥物使用劑量超出范圍,并且無附加說明;3d以上急診用藥量;藥物皮試后并未注明過敏試驗結果;藥物適應癥與診斷不符,出現聯合或重復用藥,使用藥物存在相互作用;濫用抗菌藥物。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使用 EXCEL 電子表格錄入統計,采用SPSS14.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c2檢驗,相關分析通過Person分析法進行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良反應構成比
該次研究的162例抗菌藥物不良反應中,共有81例因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占總比例的50%,其中發生不良反應比例最大的藥物為喹諾酮類,共35例(43.21%),其次為β-內酰胺類,共有25例(30.86%)。
2.2 藥物不良反應表現
主要的不良反應發生部位集中在皮膚與軟組織,構成比占總體比例的58.02%(47例),而消化系統發生不良反應的比例為27.16%(22例),心血管發生不良反應的比例為11.11%(9例)。中樞神經發生不良反應的比例為4.93(4例),其他部位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占2.46%(2例)。給藥時間長、濃度過高、滴速過快、劑量過大均可能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
2.3 藥物不合理使用相關性
通過Person分析法進行數據處理后,發現給藥時間長、濃度過高、滴速過快、劑量過大等因素,對不良發應有著較大影響,兩者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抗菌藥物在臨床中的使用范圍廣,也是目前治療感染性疾病的核心手段。在診斷患者病情后,選擇正確的治療藥物,搭配抗菌藥物可以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如果隨意使用抗菌素,就會導致不良反應發生,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所以,醫務人員必須嚴格按照規范使用抗菌藥物,保證藥物使用的正確性。在2013年2月-2014年11月該院治療162例抗菌藥物不良反應中,共有81例患者因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導致的不良反應,占發生不良反應患者總比例的50%,其中發生不良反應幾率最大的藥物為喹諾酮類,共35例(43.21%),β-內酰胺類共有25例(30.86%)。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部位主要集中在皮膚或軟組織,占總體比例的58.02%,而消化系統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比例占27.16%。通過Person分析法處理數據后,發現給藥時間長、濃度過高、滴速過快、劑量過大都會影響不良發應發生幾率。該院在使用抗菌藥物時,必須采取嚴格的監管與改進措施,保證醫務人員在使用藥物時更加正規,提高藥物使用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降低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發生幾率。根據抗菌藥物實際使用情況,得出科學、全面、準確的抗菌藥物使用原則,并且完善抗菌藥物管理制度,提高醫務人員使用抗菌藥物專業的綜合能力,通過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與獎懲制度,規范醫務人員用藥行為。通過上述研究,該院在抗菌藥物使用上仍然存在不足,必須不斷加強監督管理力度,使醫務人員用藥更加正規、標準,提高患者使用抗菌藥物的安全性,減少抗菌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發生幾率。
參考文獻
[1] 賈秀杰.淺析抗生素的不良反應與合理選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3):146-147.
[2] 徐曉丹,劉懷鳳.抗生素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4(6):34.
[3] 賈延剛,劉婷.社區抗生素使用情況監測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34):8548-8549.
[4] 盧燕,包美珍.兒科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的現狀及對策[J].醫學綜述,2010,16(6):949-9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