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卉
摘 要:近年來譯者的身份逐步從原有的“仆人說”的傳統翻譯觀,進一步闡釋為“隱身說”的論點,而對于譯者新的隱身身份人們仍缺乏細致深入的了解。以往的討論多集中于翻譯主體是誰本身的探討,而很少有談到譯者的主體性和譯者隱身身份的關系,分別知道譯者的隱身身份和譯者發揮主體性的作用,卻不知二者其實是有機的結合體。該研究為從譯者主體性談譯者的隱身,從如何隱身及隱身的深層原因探討譯者的主體作用,對上述兩個問題進行闡釋,以幫助譯者更順利地完成翻譯工作。
關鍵詞:翻譯的主體 譯者身份 “隱身說” “透明說”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c)-0228-01
1 譯者在翻譯主體中的重要作用
1.1 翻譯的主體
提到誰在翻譯就是在問翻譯的主體是誰。目前有兩種觀點:翻譯的單一主體,翻譯的多主體論。無論是哪一種都在論述它或它們是決定翻譯效果的主要因素。其中單一主體體現了譯者的絕對地位,諸如讀者、原作者、原文、歷史背景都成為了譯者這一唯一主體的迎合者。而在翻譯的多主體論中,盡管提升了,讀者和原作者的翻譯地位,但沒有譯者這一核心橋梁,將很難體現出他們的主體性,因此雖然我們要考慮到讀者,作者的主體作用,但譯者的核心主體地位仍然是不可磨滅的。
1.2 譯者的主體性
無論是單一的主體論還是多主體的翻譯觀點,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都發揮的譯者的主體性。對于譯者主體性界定:它是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造性。(查明建2003)對此,貝爾曼指出:“譯者的翻譯動機、翻譯目的,所采取的翻譯立場,所制定的翻譯方案,以及所使用的翻譯方法使譯者成為翻譯活動中最積極的因素,他的態度,方法和立場一旦選擇,一旦確立,譯者也就為自己定了位置,譯出的“每一個字都成為了一種誓言”。(許均,2010,7)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發揮其主體性,選擇恰當的策略和語言表達來傳達原文的信息和神韻。而譯者自身的水平,也決定了譯本的質量。對此,袁莉提出了以譯者為基點(中介)、直接與另外三極,即原作、譯作和世界(包括譯入語讀者)發生關系而構成的新的詮釋循環圖式,進而明確指出“譯者是這個闡釋循環的中心,也是唯一的主體性要素。”因此無論從翻譯譯者主體的地位上,譯者在翻譯策略的選擇上,與其他因素的關系上,都能體現譯者的主體性。
2 譯者的“隱身”和譯作的“透明”
正是由于“仆人說”被廣泛的傳播與認同,“隱身說'”與“透明說”便水到渠成般進入了翻譯者的視角,和仆人說一樣,在“隱身說”中譯者也是沒有太高的地位,其實譯者的隱身便是出于地位的底下。
美國現代翻譯家溫伯格(Weinberger)抱怨說,自己的翻譯作品雖擁有數以百萬計的讀者,但譯本的封皮上卻沒有自己的名字,因而不過是個無名英雄。對此錢鐘書先生也對此做出了解釋:“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向另一國文字既不能因語言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風味”。這無疑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因為一方面他指的是要讓譯文向目的語靠攏,而另一方面用要讓譯文向原語靠攏。在譯者“隱身”的情況下對于譯作透明的理解,翻譯家們各執一詞。
2.1 譯文的透明與歸化和異化
有的翻譯家對透明說的理解為翻譯中不要留譯者的主觀色彩,不要留譯者的個性,因此在翻譯中他們一切以原文為依歸,試圖調動一切手段,努力把原文德形式價值與精神風韻都“原汁原味”地傳達給目的語的讀者在理論上便有了“異化”說和“克己論”。而對另一些翻譯家他們理解的“透明”,著重譯文中不留生硬牽強的痕跡,讓譯文讀上去不像譯文,換句話說就如傅雷一直強調的“理想的譯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而要做到譯文仿佛是原作的寫作,譯者則不得不“以純粹的母語”去處理原作中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避免“翻譯腔”于是在理論上,便導向了譯者在語言轉換的“創造”性在翻譯實踐上,將原文“化為我有”以譯文的“歸化”為最終目的。(許均,2010,7)
更多的翻譯家傾向于歸化的翻譯策略下的隱身或透明的說法。在實際應用中也更為普遍。這就像是拿一透明的玻璃,你更希望看到的是玻璃后面的世界。歸化法的采用便是讓譯文向目的語靠攏,歸化的透明說體現在兩方面:
(1)通順。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無生詞,易懂。這也體現出以目的語為導向,讓讀者能夠讀懂疑譯文的目的而體現的隱身的一種翻譯策略。
(2)強勢文化的植入。用目的語的語言來看待原文,為了貼合目的語硬要再目的語中找到對應的詞曲原語言文化,他凸顯了一種強勢文化的植入。例如:給英國人譯“您吃了嗎?”僅僅用一句“Hello”來代替又怎么能體現在漢語中人與人的一種親近的感情呢?但為了遵從目的語為導向的原則,我們也只能用“Hello”來譯“你吃了嗎?”
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if I let my hair grow out ?(海明威《雨中貓》)
如果翻譯成“要是我把頭發留起來你不認為這是個好主意嗎?”那么它就保留了英語中即原語特有的否定前移。盡管讀者能讀的懂但內心不免有些感覺很奇怪,因為在漢語中平時我們并沒有過多的使用否定前移的句子。而歸化翻譯則譯為“要是我把頭發留起來你覺得好不好?”就使得讀者更加覺得親近自然。如同一篇漢語的文章,沒有生澀的感覺產生。而譯者主動的選擇歸化的翻譯方法減少譯文的陌生感,使譯文表達更貼近原文,是基于譯者的經驗,水平和思考后主體性的一種表現。
2.2 “隱身說”與“透明說”的深層原因
產生“隱身說”與“透明說”的深層原因是基于不希望讀者認為是譯文的心態。無論是歸化還是異化的翻譯辦法,其實都是譯者不希望讀者感到是翻譯作品的表現。(石永浩,2009),就像一部電影的拍攝,沒有哪個導演希望觀眾覺得拍的不是真實的,都盡量用各種技巧是觀眾相信影片的真實性,讓觀眾與影片產生共鳴。同樣的,隱身的身份,是譯者主觀上的一種做法,換句話說并不像曾經的“仆人”身份那樣,譯者不得不忠實于讀者和作者兩個主人。原來的退居幕后是因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現在的退居幕后或隱身更像是翻譯這場戲的導演,雖然自己并沒有露臉的機會,但翻譯作品本身便體現了譯者的創造力和能動性。是譯者主動的選擇,譯者的主體性確定了譯者隱身的這一身份。
3 結語
基于譯者主體性的作用,闡明譯者的身份由“仆人說”轉向“隱身說”過度,要想做到譯文的透明,大多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同時闡明隱身說是基于譯者不希望讀者認為是譯文的心態。進而幫助譯者理解自己的身份及作用,采用的主要翻譯策略,從而更好地進行翻譯工作。
參考文獻
[1] 胡庚申.從“譯者主體”到“譯者中心”[J].中國翻譯,2004(3):12-18.
[2] 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3] 許均.翻譯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