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鄭雪
摘 要:旅游經濟近些年的快速發展備受矚目,亦以其“雙刃劍”的作用對民俗文化產生了推動作用及消極淹沒的影響,于是對旅游經濟對民俗文化的作用廣受質疑,備受爭議。朝鮮族是吉林省人口數最多的少數民族,多數聚居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及長白山朝鮮族自治縣,該民族能歌善舞,具有極其鮮明的民俗特征,其民俗文化也備受矚目。該文以朝鮮族民俗文化為例,談一談旅游經濟對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民俗文化的保護及推動作用,以及促進其跨文化的傳播作用。
關鍵詞:旅游經濟 朝鮮族 民俗 推動作用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c)-0236-02
近年來民俗旅游產品的開發已經備受矚目,其對旅游經濟的促進作用也已經有目共睹,在旅游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作為傳統文化的民俗事項也得到了新的展現舞臺,但是作為雙刃劍的旅游業究竟帶給民俗文化的究竟是弊大于利還是利大于弊的問題也一直備受爭論,研究者不敢妄下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旅游經濟的長足發展必然給民俗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時機。
吉林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廣大地域,據人口普查數據,吉林省共有少數民族48個,其中朝鮮族人口總數為1,145,688人,占地區少數民族人口比例為46.698%,占地區人口比例為4.27461%,是吉林省人口數最多的少數民族,多數聚居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及長白山朝鮮族自治縣,該民族能歌善舞,具有極其鮮明的民俗特征,近十幾年來,由于“韓流”的大肆入侵,朝鮮族民俗文化也備受矚目,在吉林省民俗旅游項目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1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旅游經濟現狀
目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已形成四大旅游品牌,“名山—邊境—民俗—滑雪”,即“長白山自然風光、中俄朝邊境風貌、朝鮮族民俗風情、東北亞滑雪勝地”,在東北三大名山之一的長白山帶動下,延邊地區乃至全吉林省的旅游經濟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2012年吉林省全年接待海內外旅游者達到8972.55萬人次,同比增長17.42%;實現旅游總收入1178.06億元,同比增長26.76%,相當于全省GDP的9.87%。2013年,吉林省旅游業全年接待海內外游客10369.28萬人次,同比增長15.57%;實現旅游總收入1477.08億元,同比增長25.38%。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占地面積42,700平方公里、人口約217萬人。(據2010年人口普查。)2014年10月1日-7日黃金周期間,僅延吉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22萬人次,同比增長15%;旅游綜合收入1.7億元,同比增長13%。另據中商情報網2014年4月15日報道《2013年吉林省延邊州旅游業數據統計》,2013年吉林省延邊州年末全州共有星級飯店43家,旅行社134家,其中出境組團社23家。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167.7萬人次,增長15%。其中,國內游客1109.5萬人次,增長15.4%;海外游客58.2萬人次,增長7.5%。全年實現旅游收入172.8億元,增長25%。其中國內外旅游收入分別為158.6億元和14.3億元,分別增長25.4%和21.6%。
在延邊九個旅游景區中,涉及到民俗文化的有長白山朝鮮族風情園、安圖紅旗民俗村、長白山文化博覽城、和龍市金達萊民俗旅游村、龍井市龍山民俗村、延吉帽兒山國家森林公園、圖們龍家美苑、汪清金達萊公園等景點。除此之外,在整個延邊州從住宿、飲食、衣著、語言文字等方面無不體現著朝鮮族的民俗風情,可以說絕大多數游客來延邊的重要旅游目的即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體驗朝鮮民俗游。
2 政府牽頭促進民俗旅游資源整合
在延邊地區,我們不會感受到民俗文化的沒落,相反,無處不在的朝鮮風情讓人猶如置身異域國度,體驗到的是其生機勃勃,究其原因,政府的牽頭作用功不可沒。
在延邊,6.1日國際兒童節是一個盛大的節日,8.15日是老人節,1984年8月15日,老人節在東盛涌鄉首次出現,1986年,延邊州委州政府向全州推廣,成為全州老年人的節日。作為州政府除了推廣敬老愛幼的傳統文化之外,還牽頭整合旅游資源,開發民俗旅游節,2010年6月16日,在延吉帽兒山延邊朝鮮族民俗園舉辦首屆民俗旅游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在每屆旅游節上又是新品旅游產品的宣傳集市,形成非常好的良性循環,極大的豐富了旅游市場,也推動了旅游對民俗的宣傳和保護。
除對旅游節慶的推廣外,由政府牽頭形成了敦化六頂山-安圖文博城-延吉民俗園-圖們龍家美苑-琿春龍虎石刻-防川一線的民俗旅游項目,重點突出民俗事項,整合了民俗資源,進行了合理規劃,避免了資源的重復和浪費。
3 旅游經濟促進朝鮮族民俗村的建設
在旅游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民俗旅游產品被大量的開發出來,民俗村做為民俗文化最為突出的展現形式從而被推到旅游的舞臺上來,于是包括前文所述的7個民俗村之外,包括延吉市在內的各地區都大量興建民俗村,有些自然村因其本身的民俗特色也在其原有村屯基礎上開發“朝鮮族人家”等體驗性十足的旅游產品,例如:依蘭鎮春興村。
在延邊,旅游對民俗的保護還體現在以民俗村的形式興建的住宅項目,例如延吉市海蘭江花園項目,雖定位于高端別墅及高級住宅,但因建于帽兒山民俗園附近,并依民俗園興建了一條民俗風情街,將傳統的朝鮮族建筑文化融合于現代建筑之中,讓花園洋房具有了傳統的住宅風情,別有一番滋味,同時也使得傳統住宅在現代建筑中又“活”了過來。
4 旅游經濟促使民俗旅游節慶的繁榮發展
朝鮮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十分酷愛和擅長組織節慶,平日的節慶就非常多,例如歲首節(春節)、上元節(元宵節)、上巳節(農歷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燃燈節(農歷四月初八)、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梳頭節(農歷六月十五)、秋夕節(中秋)、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等。每逢節日必載歌載舞,甚至通宵達旦以慶賀節慶的到來。endprint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節慶旅游也十分盛行起來,例如前文提到的2010年6月16日,在延吉帽兒山延邊朝鮮族民俗園舉辦“首屆民俗旅游節”,2011年5月18日—5月20日開始舉辦的“蘋果梨花”節;每年6月在金達萊廣場舉辦的“延吉市美食節”;每年的4月舉辦的中國和龍長白山金達萊國際文化旅游節;吉林延吉長白山國際冰雪旅游節等國際性旅游節慶,借助主辦旅游節慶的時機,很好的向世界展示了延邊的民俗文化,讓延邊的美食、服飾、禮儀等軟文化為世界所熟知,也使得朝鮮族居民以朝鮮族民俗為驕傲,在日常生活中努力保留、傳承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這才使得一到延邊便能感受到那濃濃的朝鮮族風情。
5 旅游經濟促進民族美食、民族服飾、民俗禮儀的跨文化傳播
旅游者進行的是跨文化旅行[4],滿足的便是求異、獵奇、解惑的心理特征,而跨文化交流本身就存在文化背景差異造成的各種誤解、各種影響,從而導致各種跨文化交流障礙。在各種跨文化交流障礙中生活背景、交際規范以及語言障礙當屬首要,而正是這些交際障礙才使得跨文化交際沖突更為突出有趣,也使得朝鮮族重視交際禮儀、注重自身語言文字的民俗形象更為難能可貴,其謙虛有禮的形象特征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被廣大旅游者所逐漸接受并認同,尤其是其民俗美食作為重要的民俗事項而被廣為傳播。
朝鮮族美食嫣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了各民族的餐桌,醬湯、拌飯以及泡菜、烤肉等都被人們所廣泛接受,伴隨著旅游者走進了千家萬戶,僅“辣白菜”一項在淘寶上就有1115個商品之多(數據來源于淘寶網實時搜索數據),至于朝鮮族烤肉、石鍋拌飯等實體店在各地更是已經遍地開花。
朝鮮族酷愛白色,有“白衣民族”之稱,其女式民族服飾為短衣長裙,為朝鮮族女子所酷愛的服裝,除民族節慶盛世外平日里也甚愛,在其旅游節慶上不乏身著傳統服飾的女子穿梭其中,讓人也不免心生一試的想法,于是本應該是民族服裝的朝鮮族衣裙便以各種改良的形式出現在大大小小的商場里,韓式著裝或稱朝式服飾被各族女子所喜愛,成為潮流的時尚。
其語言文字更是流行于青年人的舌尖,時不時的“偶吧”讓人分不清對方的民族歸屬,倒也別有風情。至于朝鮮族的禮儀文化更是深得人心,尤其是其敬老文化深深的喚起了很多人心底里的敬老情懷。
總之,朝鮮族民俗借助旅游業的長足發展迎來了重新煥發生機的時機,當民俗文化展開自身懷抱以適應經濟發展的時候,并未受到旅游業這把雙刃劍的消極制約,反而借著旅游業的春風極大的保護并展現了朝鮮族的民俗魅力,這種展現便是最好的保護,這種展現便是最好的推動,從住房、飲食、服飾、歌舞、節慶等各方面讓世界認識了朝鮮族,認識了旅游經濟保護并推動民俗文化的手段和方法。
參考文獻
[1] 2012年吉林省旅游業收入1178.06億元[N].長春城市晚報,2013.
[2] 吉林根網新聞.吉林省2013年旅游收入1477億元,同比增長25%[J/OL].http://www.jlds110.com/news.php id=10701,2014.
[3] 大公網.延吉市“黃金周”旅游綜合收入1.7億元[J/OL].http://china.takungpao.com/jilin/2014-10/2772212.html,2014.
[4] 閆紅霞,李玉華.旅游文化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