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松
新課程的教育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現代化教學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呢?
一、構建模型,化抽象為具體
構建模型是必修教材的一大特點,模型的種類有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數學模型等。物理模型用實物或圖片形式直觀地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征,在教學中適當應用模型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學的形象性。例如,《生物膜的鑲嵌流動模型》一節,教師先由膜功能入手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對細胞膜結構的抽象思考,然后設置問題串層層遞進地呈現科學實驗的證據結果。
教學中借助圖像、視頻、文字等各種形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上學生腦、口、手并用,在閱讀、思考、分析、推理、想象的基礎上動手構建模型,將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細胞生動地呈現出來,學生親身體驗了膜的結構的探究過程。這樣學生既能將抽象復雜的生理過程具體形象化,又易輕松掌握。
二、重視實驗在提高有效性中的作用
生物是一門實驗科學,要讓學生認識到正確的結論離不開實驗。平時教學中應注重實驗設計、實驗技能的培養。
1.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探究
2.以問題為驅動,訓練學生利用實驗解決問題,得出結論
在掌握知識、原理過程中,可訓練學生設計實驗、觀察演示現象、得出結論,養成“實驗”意識。
3.提供實驗證據,自主生成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自主生成知識的過程,要善于給學生提供實驗現象和證據等,由學生思考分析得出結論從而獲得知識。例如,在教學《光合作用發現過程》時,可以給學生動地展示科學家的各個實驗過程、現象和結果,讓學生分析討論得出相應的結論,發現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產物、場所等。這樣不但訓練了學生實驗分析推理能力,而且由學生自己生成知識,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印象,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三、開展課外調查,接近生活和自然,關注社會
由于高中生物知識點多,教學任務重,課外調查實踐往往簡單化或直接忽略。其實,適當地開展課外調查對課堂質量的提高和學生能力素養的培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四、學生扮演角色,開展課堂活動,豐富課堂教學
在生物課上,可以讓學生扮演有關角色,體會生理過程和生命現象的本質,使教學形象、生動。活躍了課堂氣氛,豐富了課堂活動。
要提高教學有效性,首先應從根本上轉變教師的觀念,“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學習是一個知識發生、發展、建立和運用的過程。只要是能讓學生想的、說的、做的,教師就不要代替,放手交給學生,讓學生去體驗和發現。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