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紅霞+戴俊瑋
培養中學生的責任感就是要讓他們對自己所肩負的人生責任有明確而又理性的認知,從而自覺地承擔并積極履行自己的人生責任。為此,我們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維度,堅持“三個三結合”對中學生展開責任教育。
一、堅持認知、感情、行為教育相結合
培養學生,認知是前提、情感是動力、行為是目的。首先,通過主題班會、國旗下講話等活動集中對學生正面引導,認識到責任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其次,通過學生交流,寫讀后感、觀后感,選舉美德少年等途徑,培養學生強烈的道德情感。例如,學生為了玩,高額消費,當得不到時,驕橫地對父母說:“生我就得讓我享受!”為此,設立了分組討論,分析父母工作的艱辛和意義,面對這樣理性而嚴肅的話題,學生討論異常熱烈,發言非常踴躍,提出的責任要求也很現實。這樣培養學生從感情樹立責任感。
再次,利用學生行為準則、完善學生評價機制等,對學生行為進行規范和監督,使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堅持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
堅持學校教育為主,把學校教育作為責任感養成的主要陣地和輻射源。首先,著眼課堂教學,寓責任教育于教學之中。
除學校教育外,還應與家長溝通,在社會實踐活動等諸多場合設置鍛煉機會,使學生養成全面的責任意識,具有責任體驗。通過家長培訓、開展家校聯誼會等形式,使家校的教育思想統一起來。
再就是要加強社會教育,利用校外教育基地,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通過在冀州市北內集團、田園棉文化基地、青少年活動中心建立了校外教育基地,堅持把學生帶出去,走進工廠、農田、社區等,增強學生與大自然、社會的接觸,從而樹立起責任感,接受社會的監督和檢驗。
三、堅持制度規范、開展活動和檔案管理相結合
一方面,編制了《責任感教育讀本》,以此為載體,對學生集中進行教育。還制定了《一日常規》和《行為規范考核表》,開展定期檢查與隨機檢查。
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演講比賽、責任感知識競賽”等活動,使責任感在學生心中扎根、發芽、開花、結果。
為鞏固教育成果、激發熱情,為弘揚先進、鞭策落后,學校還制定了千分制評價學生,建立了學生道德檔案,把學生的行為表現及時記錄在案。通過評價制度和檔案管理制度,使之可以客觀評價學生、激勵學生。
參考文獻:
崔文賢.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2(1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