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銀+張海榮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劑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ê喎Q冠心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衛生所于2010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服用阿司匹林劑量的差異分為A、B、C、D四組,每組各40例,余下19例患者歸入對照組(E組)。A、B、C、D四組給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其中A組75mg/d,B組100mg/d,C組125mg/d,D組150mg/d,E組則給予常規療法完成治療。記錄五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凝集率、血紅蛋白水平等指標變化情況,對比其給藥后胃腸黏膜損傷發生情況。結果五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及血紅蛋白水平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除E組血小板凝集率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外,A、B、C、D四組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其中A、B兩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C、D兩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A、D對比差異明顯(P<0.05)。結論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凝集率,達到良好抗血小板作用,每日服用75mg與每日服用100mg療效相近、每日口服125mg與每日口服150mg療效相似,均安全可靠。
【關鍵詞】劑量;阿司匹林;血小板;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各項機能逐漸衰落,免疫力及抵抗力水平逐年降低,其患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且治療難度提升,使其致死率遠高于青壯年群體。臨床研究證實,作為解熱鎮痛藥物的一種,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抑制血小板凝聚療效,適用于多項疾病的預防與臨床治療工作中。本次研究探討不同劑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ê喎Q冠心病)的臨床效果,選取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為受試對象,分別給予不同劑量阿司匹林及常規藥物治療,具體報告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衛生所于2010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受試的179例患者均通過血液學檢查、實驗室檢查與影像學檢查,符合《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診斷標準》[1],被確診為冠心病。排除合并嚴重心、肺、腎、肝、腦疾病患者;排除阿司匹林過敏患者;排除血液系統疾病患者[2]。所有受試患者中男112例,女67例;中位年齡(73.5±2.4)歲;中位病程(7.8±2.1)個月。五組患者在一般資料對比上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五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均予以血常規檢查、治療后行胃鏡檢查。A、B、C、D四組采用阿司匹林療法,給藥劑量分別為75mg/d、100mg/d、125mg/d和150mg/d,PO,QD。E組給予常規藥物療法:復方丹參滴丸,0.27g/d,PO或SXHF,TID。
1.3 主要觀察指標:記錄五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凝集率、血紅蛋白水平等指標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數據進行處理,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后五組患者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對比分析:五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及血紅蛋白水平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除E組血小板凝集率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外,A、B、C、D四組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其中A、B兩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C、D兩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A、D對比差異明顯(P<0.05);詳細見下表1。表1治療前后五組患者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對比(±s)
組別nPLT(×1012/L)PAGHb(g/L)前后前后前后A40227.3±55.6218.3±54.4※0.46±0.110.40±0.14*※129.5±18.8128.4±19.5B40229.4±56.3217.6±54.7※0.47±0.120.38±0.15*※130.0±16.7128.6±17.3C40232.5±57.3216.9±53.8※0.46±0.100.37±0.16*※131.8±17.4130.2±17.9D40231.8±56.9217.5±52.4※0.48±0.120.35±0.14*※131.5±16.9130.4±16.8E19236.2±57.2215.9±52.40.47±0.100.47±0.11132.3±16.9132.0±16.3注:*與治療前對比,P<0.05;※五組組間對比,P<0.05。
3. 討論
冠心病是一種因冠狀動脈血管腔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的心臟病,臨床研究顯示其與環境、年齡、作息規律與患者自身情緒狀態等因素關系密切,具有發病迅速、病情危急、致死率高等特點[3]。
血小板作為血液組成必不可少的一環,在促進傷口結痂愈合、止血、抗感染、抗炎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對冠心病患者而言,血液中血小板凝集率上升預示著其冠狀動脈血管阻塞病情的加重,對血管管腔的疏通與病情的控制不利。如何使用毒副作用低的藥物抑制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凝集率,成為疏通其梗阻血管、降低猝死風險的關鍵。阿司匹林是一種解熱鎮痛藥物,常用于感冒、發熱及風濕等疾病的治療過程。本次研究同樣證實口服阿司匹林的A、B、C、D四組患者血小板凝集率明顯低于為服藥的E組患者,且若控制藥量(劑量≤75mg/d),其胃腸黏膜損傷對比與E組患者無明顯差異。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劑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ê喎Q冠心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衛生所于2010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服用阿司匹林劑量的差異分為A、B、C、D四組,每組各40例,余下19例患者歸入對照組(E組)。A、B、C、D四組給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其中A組75mg/d,B組100mg/d,C組125mg/d,D組150mg/d,E組則給予常規療法完成治療。記錄五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凝集率、血紅蛋白水平等指標變化情況,對比其給藥后胃腸黏膜損傷發生情況。結果五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及血紅蛋白水平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除E組血小板凝集率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外,A、B、C、D四組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其中A、B兩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C、D兩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A、D對比差異明顯(P<0.05)。結論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凝集率,達到良好抗血小板作用,每日服用75mg與每日服用100mg療效相近、每日口服125mg與每日口服150mg療效相似,均安全可靠。
【關鍵詞】劑量;阿司匹林;血小板;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各項機能逐漸衰落,免疫力及抵抗力水平逐年降低,其患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且治療難度提升,使其致死率遠高于青壯年群體。臨床研究證實,作為解熱鎮痛藥物的一種,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抑制血小板凝聚療效,適用于多項疾病的預防與臨床治療工作中。本次研究探討不同劑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ê喎Q冠心?。┑呐R床效果,選取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為受試對象,分別給予不同劑量阿司匹林及常規藥物治療,具體報告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衛生所于2010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受試的179例患者均通過血液學檢查、實驗室檢查與影像學檢查,符合《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診斷標準》[1],被確診為冠心病。排除合并嚴重心、肺、腎、肝、腦疾病患者;排除阿司匹林過敏患者;排除血液系統疾病患者[2]。所有受試患者中男112例,女67例;中位年齡(73.5±2.4)歲;中位病程(7.8±2.1)個月。五組患者在一般資料對比上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五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均予以血常規檢查、治療后行胃鏡檢查。A、B、C、D四組采用阿司匹林療法,給藥劑量分別為75mg/d、100mg/d、125mg/d和150mg/d,PO,QD。E組給予常規藥物療法:復方丹參滴丸,0.27g/d,PO或SXHF,TID。
1.3 主要觀察指標:記錄五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凝集率、血紅蛋白水平等指標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數據進行處理,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后五組患者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對比分析:五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及血紅蛋白水平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除E組血小板凝集率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外,A、B、C、D四組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其中A、B兩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C、D兩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A、D對比差異明顯(P<0.05);詳細見下表1。表1治療前后五組患者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對比(±s)
組別nPLT(×1012/L)PAGHb(g/L)前后前后前后A40227.3±55.6218.3±54.4※0.46±0.110.40±0.14*※129.5±18.8128.4±19.5B40229.4±56.3217.6±54.7※0.47±0.120.38±0.15*※130.0±16.7128.6±17.3C40232.5±57.3216.9±53.8※0.46±0.100.37±0.16*※131.8±17.4130.2±17.9D40231.8±56.9217.5±52.4※0.48±0.120.35±0.14*※131.5±16.9130.4±16.8E19236.2±57.2215.9±52.40.47±0.100.47±0.11132.3±16.9132.0±16.3注:*與治療前對比,P<0.05;※五組組間對比,P<0.05。
3. 討論
冠心病是一種因冠狀動脈血管腔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的心臟病,臨床研究顯示其與環境、年齡、作息規律與患者自身情緒狀態等因素關系密切,具有發病迅速、病情危急、致死率高等特點[3]。
血小板作為血液組成必不可少的一環,在促進傷口結痂愈合、止血、抗感染、抗炎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對冠心病患者而言,血液中血小板凝集率上升預示著其冠狀動脈血管阻塞病情的加重,對血管管腔的疏通與病情的控制不利。如何使用毒副作用低的藥物抑制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凝集率,成為疏通其梗阻血管、降低猝死風險的關鍵。阿司匹林是一種解熱鎮痛藥物,常用于感冒、發熱及風濕等疾病的治療過程。本次研究同樣證實口服阿司匹林的A、B、C、D四組患者血小板凝集率明顯低于為服藥的E組患者,且若控制藥量(劑量≤75mg/d),其胃腸黏膜損傷對比與E組患者無明顯差異。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劑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呐R床效果。方法選取本衛生所于2010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服用阿司匹林劑量的差異分為A、B、C、D四組,每組各40例,余下19例患者歸入對照組(E組)。A、B、C、D四組給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其中A組75mg/d,B組100mg/d,C組125mg/d,D組150mg/d,E組則給予常規療法完成治療。記錄五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凝集率、血紅蛋白水平等指標變化情況,對比其給藥后胃腸黏膜損傷發生情況。結果五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及血紅蛋白水平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除E組血小板凝集率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外,A、B、C、D四組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其中A、B兩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C、D兩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A、D對比差異明顯(P<0.05)。結論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凝集率,達到良好抗血小板作用,每日服用75mg與每日服用100mg療效相近、每日口服125mg與每日口服150mg療效相似,均安全可靠。
【關鍵詞】劑量;阿司匹林;血小板;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各項機能逐漸衰落,免疫力及抵抗力水平逐年降低,其患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且治療難度提升,使其致死率遠高于青壯年群體。臨床研究證實,作為解熱鎮痛藥物的一種,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抑制血小板凝聚療效,適用于多項疾病的預防與臨床治療工作中。本次研究探討不同劑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呐R床效果,選取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為受試對象,分別給予不同劑量阿司匹林及常規藥物治療,具體報告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衛生所于2010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受試的179例患者均通過血液學檢查、實驗室檢查與影像學檢查,符合《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診斷標準》[1],被確診為冠心病。排除合并嚴重心、肺、腎、肝、腦疾病患者;排除阿司匹林過敏患者;排除血液系統疾病患者[2]。所有受試患者中男112例,女67例;中位年齡(73.5±2.4)歲;中位病程(7.8±2.1)個月。五組患者在一般資料對比上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五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均予以血常規檢查、治療后行胃鏡檢查。A、B、C、D四組采用阿司匹林療法,給藥劑量分別為75mg/d、100mg/d、125mg/d和150mg/d,PO,QD。E組給予常規藥物療法:復方丹參滴丸,0.27g/d,PO或SXHF,TID。
1.3 主要觀察指標:記錄五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凝集率、血紅蛋白水平等指標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數據進行處理,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后五組患者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對比分析:五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及血紅蛋白水平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除E組血小板凝集率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外,A、B、C、D四組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其中A、B兩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C、D兩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A、D對比差異明顯(P<0.05);詳細見下表1。表1治療前后五組患者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對比(±s)
組別nPLT(×1012/L)PAGHb(g/L)前后前后前后A40227.3±55.6218.3±54.4※0.46±0.110.40±0.14*※129.5±18.8128.4±19.5B40229.4±56.3217.6±54.7※0.47±0.120.38±0.15*※130.0±16.7128.6±17.3C40232.5±57.3216.9±53.8※0.46±0.100.37±0.16*※131.8±17.4130.2±17.9D40231.8±56.9217.5±52.4※0.48±0.120.35±0.14*※131.5±16.9130.4±16.8E19236.2±57.2215.9±52.40.47±0.100.47±0.11132.3±16.9132.0±16.3注:*與治療前對比,P<0.05;※五組組間對比,P<0.05。
3. 討論
冠心病是一種因冠狀動脈血管腔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的心臟病,臨床研究顯示其與環境、年齡、作息規律與患者自身情緒狀態等因素關系密切,具有發病迅速、病情危急、致死率高等特點[3]。
血小板作為血液組成必不可少的一環,在促進傷口結痂愈合、止血、抗感染、抗炎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對冠心病患者而言,血液中血小板凝集率上升預示著其冠狀動脈血管阻塞病情的加重,對血管管腔的疏通與病情的控制不利。如何使用毒副作用低的藥物抑制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凝集率,成為疏通其梗阻血管、降低猝死風險的關鍵。阿司匹林是一種解熱鎮痛藥物,常用于感冒、發熱及風濕等疾病的治療過程。本次研究同樣證實口服阿司匹林的A、B、C、D四組患者血小板凝集率明顯低于為服藥的E組患者,且若控制藥量(劑量≤75mg/d),其胃腸黏膜損傷對比與E組患者無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