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希常
2001年,浙江省三所重點高校率先獲得教育部的批準,開始進行高校自主招生錄取模式的試點探索。歷經14年的時間,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全國的試點高校已達到90多所,不僅數量上增長迅速,而且在實踐過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遴選了一批專業或特殊才能較為突出的人才,幫助其突破了高考的束縛,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另外在擴大了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同時也對中學階段的素質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導和推動作用。但是其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我們必須加以重視,其中以考試的專業化程度有待加深最為突出。帶來的影響將是考試本身信度、效度的難以保證,中學對自主招生相關政策的曲解,如此自然無法真正實現自主招生最初的設定目標出現了一些“掐尖,亂搶生源”等現象,因此,我們認為只有在保證該項考試具有足夠的專業化程度的基礎上才能切實實現自主招生考試的理想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建立科學化、多視角,考試的選材平臺,真正選拔出不同專業所需要的而通過“高考成績一刀切”不易發現的相關人才,削弱過度考試對人才成長的“低層次知識記憶與重復訓練”挫傷;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與國際接軌,完善我國高等教育入學考試形式的多樣化,促進高校自主招生這一考查、錄取模式的長遠發展。
高校可以在高考的基礎上通過自主招生考試自行命題選拔人才,這是變革高考一考定終身的重要舉措,然而此種選拔方式并未真正擺脫高考的束縛,而且在實施過程中各自為戰,缺乏統一的規劃,專業化程度較低并由此表現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導致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功用。
當前高考成績仍然是目前高校自主招生選拔與錄取過程中起絕對決定性作用的一方力量。即使是采用所謂“完全自主招生模式”的復旦與上海交大等自主權利相對較大的高校在通過自主招生考試選拔人才的過程中也無法百分之百的完全擺脫高考成績的限定,需要考生的高考成績至少不低于所在省份的一本線。上海交大在2015年的自主招生簡章中就錄取優惠政策的規定如下“初審‘優秀’且通過我校自主招生面試的考生,可被認定為我校自主選拔 ‘A檔’人選,高考成績不低于當地一本線,則按照公示專業予以錄?。怀鯇彙ㄟ^’且通過我校自主招生筆試和面試的考生,可被認定為我校自主選拔‘B檔’人選,高考成績達到我校 (上海交通大學或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在當地的模擬投檔線下40分內(不低于一本線),則按照公示專業予以錄取。模擬投檔線由生源地省級招辦按照本科一批招生所有高校在該?。▍^、市)最終確定的投檔比例測算生成?!盵1]復旦大學的招生簡章中也有類似的規定。這雖然是高校在制定自主招生簡章過程中的自主選擇,但是也可以反映出高校不僅在意愿上更愿意接收全面發展的優等生,而且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也無法完全擺脫高考,真正自主選擇錄取對象,對于有著單項特殊才能或專業潛質極高的學生沒有開辟綠色通道的權利。因此從高校的角度來看,由于受到高考成績的限制,高校就沒有權利最終決定選拔錄取某一個專業或特殊能力極為突出而綜合成績相對較弱的學生。如果高校作為選拔主體自主權不足就很難根據本校的特色和專業特點去選拔符合本校招生目標的考生,自主招生似乎也難以對“錢鐘書”式人才的錄取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自主招生的存在價值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質疑。
自2001年自主招生政策實施以來,這一選拔形式的發展過程經歷了最初各個高校單兵作戰,隨后出現“北約”、“華約”等聯盟統考,至今又重新回到各自為戰的幾個階段。眾所周知,高校要試圖招收到最適合的或最有潛力學生,首先學校清晰的預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并且相應的設定合理且科學的界定標準。然而當下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高校在自主招生過程中對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和相對典型、具體的描述,對于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與特殊才能之間的鑒定也沒有形成科學的判定界限。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對高等教育的提出的要求,各個高校的自主招生標準多數以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優秀為主要內容,而對專業潛能較為突出的學生的才能認定標準則缺少具體描述,僅僅依靠學生在高中階段參加各項學科競賽獲獎與否為準。而文科類的考生在這一種情況下在報考和準備材料過程中就顯得比較局促,而且將許多未參加比賽但相關學科能力也比較突出的理科學生置于了弱勢地位。總之,在確立招生目標階段的混亂勢必將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問題,包括選拔過程程序的混亂、選拔考試內容的混亂等,而這將直接導致無法招收到真正符合高校預設要求的人才,甚至造成天才的被埋沒。
當前各高校自主招生的選拔考試以 “筆試+面試”為主要形式,不同學校對于筆試或面試在錄取中所占比重要求不同,但是不論是筆試為重還是面試為重都是基于學生高考所考科目為主要內容來對學生進行考察,而且多數的高校都選擇將語文與數學作為必考科目,部分理工科院?;驅I中也會將物理、化學為必考科目。一方面從考試的角度來看,筆試、面試相結合的考試形式本身無可厚非,而問題的癥結在于筆試在內容上與高考沒有實質變化,只是在難度上有所加大。也就是說號稱不同于高考的自主招生選拔考試依然無法脫離現下分科教學的束縛,即使是在形式上稍有改變的情況下從本質上也并沒有跳出應試教育的桎梏,欠缺靈活性和應有的張力與活力。不論是筆試還是面試,主觀題與客觀題的考察側重點不同,然而在各個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過程中對主客觀題的考察目標與設置比例與缺少科學論證。2009年的復旦大學以客觀題為唯一形式,而2010年的北大筆試試卷中則全部以主觀題形式出現。[2]而這兩種做法都不足取。另一方面,從高校的角度來看,高校在組織或設計考試的過程中沒有權利也沒有勇氣在自主招生過程中將改革的步伐邁的更大,而且多數高校并沒有相應的專業能力開發出可以效度更高,而且靈活性與專業性兼具的考試形式,重新賦予自主招生考試過程中筆試與面試新的活力。與此同時,當下我國并沒有足夠專業、公正的考試設計單位可以跳出學科的限制,針對學生的各種能力設計開發相應的測試,能夠科學準確的測試出學生的各項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以供高校在進行自主招生選拔錄取時選用。因此,就以上兩方面的分析綜合來看,當前高校自主招生的選拔考試在形式上靈活性不足,欠缺應有的張力與活力;而且在內容上的科學性也相對不足。
一項考試的專業化程度可以從多個方面有所體現,除了最直接的科學性以外,考試選拔過程的規范性、公正性與權威性等社會性取向的彰顯與否也是保證其專業化程度的重要方面。然而受我國社會的傳統文化與時代局限性的影響,我國當下的高校自主招生選拔考試在過程上的規范性、公正性和權威性并不是十分令人滿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生要想獲取參加自主招生資格,必須通過其所在高中校長的推薦,而在這個推薦對象的選擇過程中卻并沒有相應的監督機制,如此極易滋生腐敗,影響該項考試的公正性;而且許多校長為了提高名校錄取率或貪圖方便而曲解自主招生應有之義,推薦的學生都是綜合素質極其突出而并不需要通過自主招生就能上名校。缺乏監督就只能僅僅憑借校長的職業信仰來勉強保證推薦出具有一定專長或潛質而且真正需要自主招生考試幫助其在一定程度上擺脫高考總分數束縛的學生,而這樣來看,其規范性與權威性就難以保證了。其次,自主招生考試高校自行組織的考試,其命題、閱卷以及面試也都是高校自行負責。在這種“自己制定規則自己執行 “的情況就為腐敗的產生提供了土壤;而且面試的成績都是專家學者的主觀判斷,缺少客觀的標準依據,具體的過程也缺少必要的監督。而這些都是規范性不夠的表現,也是影響其公正性和權威性的因素??傊畞碚f,高校自主招生過程中專業化程度的不足在學生申請與高校實施兩個層面都表現出規范性、公正性與權威性的欠缺,而這將會導致高校自主招生考試存在價值受到質疑,進而影響其長遠發展。
關于高校自主招生專業化程度不足的問題,其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高校、社會、中學以及三者間的配合與對接等幾個方面。
當下除個別師范類院校外,“考試”對于多數高校(尤其是理工類院校)來說都只是一項工具而已,并非研究對象,而設計與開發就更無從談起。設計開發自主招生考試,需要依據國際上不同的相關能力理論,圍繞考試目的與選拔目標,有針對性的設計題目形式與考察內容,同時還要保證考試具有穩定的信度與效度,其過程復雜且精細,需要專業水品極高的專業人員團隊通力合作,所需的開發成本也較高。這顯然不是某個高校個體能夠獨立完成的,而且從成本與收益的角度來看,學校還需要考慮開發設計該項考試的收益是否會大于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及財力成本,所以高?;蛟S本身就沒有開發這項考試的意愿。即使自主招生是一項具有長遠意義的考試,但高校依然需要從包括自身能力以及成本代價等多方面來考量開發這項考試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如果高校不具備開發的能力與意愿,那么我們可以認為其自主招生的選拔考試的科學性、規范性與公正性是缺乏科學論證的,如此我們也可以認為該考試并非一項具有專業化水準的考試。從這一角度來看,在自主招生過程中,如若高校未能開發設計出信度、效度兼具的考試形式與考試內容,那么所實施的考試的專業化程度自然無法保證。
筆者認為自主招生考試雖然是各個高校自身內部的事務,但卻不是僅憑高校一方就能夠使其完善盡美的,而是需要來自社會、行政單位等多方機構的共同配合與統籌協調。然而當下的高校自主招生面臨嚴重的專業化不足問題,其中一項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來自社會專業機構或教育行政單位的支持與配合。一方面,學校本身不具有單獨開發與設計出專業化水平較高,能夠反映學生特長與能力的考試能力,與此同時,目前我國社會上也并沒有專門的考試開發設計機構,能夠協助或者直接向高校提供已經成熟可以直接參考的考試項目,這是影響高校自主招生考試專業化水平提升的重要阻礙。另一方面,如果缺少行政部門從中的統籌協調,高校的自主招生就會陷入失去方向的混亂境地。然而現在的情形是,有關自主招生教育行政部門沒有賦予高校足夠的自主權,在實際的操作中又沒有提供必要的幫助,這就造成了在自主招生的過程中高校既被束縛著手腳,又缺少方向指引和必要輔助,這樣勢必會造成專業化水平低下的問題。
導致高校自主招生專業化程度不足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應當與之相對接的高中教育建設不足,對接錯位。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三個層面:首先,對于自主招生考試的相關政策和主要選拔目標,高中學校缺少必要的學習和解讀。許多高中不僅沒能按照高校的需要推薦符合的考生,而且還會曲解自主招生的本意,推薦的學生不適合或者不需要參加自主招生考試,更有甚者,還會在其中喪失職業信仰,大打“人情牌”。其次,由于不同高校的考試內容與要求各不相同,導致許多中學難以針對高校自主招生考試提供相應的輔導教育措施來幫助需要的考生應對該項考試。一項成熟的考試必然應當有相應的配套指導作為輔助,這是一項考試專業化程度的重要指標,而這以環節與內容的缺失是影響自主招生考試專業化發展的嚴重阻礙。最后,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一體化建設不足是另一個影響自主招生考試專業化水平的原因。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合理對接可以為自主招生考試豐富設計思路,可以為中學生提供備考方向,這都是其專業化發展的有力推動因素,因此我們認為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對接是促進自主招生專業化發展的重要基礎。
針對上述高校自主招生選拔考試中專業化水平存在的問題與產生原因,筆者認為應當從設計理念、選拔標準、必要輔助以及對接中學四個方面來加強其專業化建設。
一項考試要迅速成熟發展首先離不開合理的設計理念。自主招生考試面對的群體是有一定的特殊性,是高中階段綜合素質較高或者專業能力突出的學生個體,所以,仍然固執的堅持對考試成績(尤其是高考成績)的依賴的話將失去對這一部分學生進行自主招生測試的必要,綜合素質全面優秀的學生在高考中也能脫穎而出,而僅僅專業能力較為突出的學生依然會因為高考成績的限制而無緣報考的高校。因此,筆者認為,要真正實現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的專業化發展,轉變設計與實施理念是首要且必要的。在加強對不同專業所需能力與潛質測評的基礎上降低高考成績的影響比重,為特長突出的可塑之才拓寬“綠色通道”,同時,針對自身素質比較優秀的考生更不能忽視。應當在綜合與專長中尋找一個合理的平衡點,既保證不會流失“錢鐘書”、“陳景潤”式的偏才,也不會忽略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以專業能力與潛質的測評成績為主,以考試成績(高考成績)為輔,不失為高校自主招生選拔考試設計實施理念的一個合理取向。
眾所周知,公平性與科學性的保障是提升任何考試專業化都應包含的應有之義,而科學性與公平性的主要表現形式就在于選拔錄取標準的制定是否科學。科學的量化標準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就理科生而言,不僅只通過學科考試分數或比賽獲獎證書的形式進行量化,也可以通過學生提交自己的發現與發明成品及過程證明材料或專利證書;文科生不僅可以提交發表或獲獎文章樣本,也可以提供研究成果論文等。而且,不僅可以提交展現專業能力的作品,也可以提交社會實踐證明,展示個人綜合素質,最終以提交材料的數量與質量共同決定某一應試考試的初審排名,并對最終的錄取產生影響。需要指出的是,自主招生考試又不同于普通的選拔考試,其受試群體具有一定的特殊屬性,異質性突出,因此需要同時兼顧效率與公平。換句話說,自主招生考試選拔標準的制定既需要從公平的視角考慮到所有應試考生的權益,又必須從效率的視角為特長能力與潛質突出的考生提供合理、規范而且必要的優惠政策。這是自主招生考試做為一項特殊性考試,要實現達到一般要求與體現自身特色的專業化發展目標的必經之路。
“北約”、“華約”等聯盟的解散已經向我們已經證明,針對高校自主招生設計統一的選拔考試是一條死胡同,可是高校的自行開展與實施的考試的專業化程度有難以保證。兩廂矛盾之下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引入第三方機構,由一定級別的教育行政機構牽頭,組建由專業人員組成的專業化考試開發團隊,并根據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等國際先進學說,針對我國學生能力維度的不同方面,設計開發出相應的測試項目。以英國劍橋評價為例:“劍橋評價的高校選拔特色考試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通用測試(Generic Tests),即評價學生任何一個專業都需要的思維技能,如思維技能考試 (Thinking Skills Assessment,TSA)。另一種是專業測驗 (Specialist Tests),即評價學生在其申請的特定專業方面有無成功的潛力,如第六學期數學紙筆考試或英語文學錄取考試等。”[3]我們可以以此為借鑒,分別對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加以檢測,高??梢愿鶕煌瑢I的需要提出對不同能力測試的成績要求,學生也可以填報的志愿高校的要求選擇自己的測試科目。如此既保證了自主招生考試的專業化程度,提高了科學性與公正性,量化了選拔標準,真正檢測出了學生的能力與潛質,同時也將高校從考試設計、實施與組織的繁雜工作中解放出來。
承前所述,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一體化建設是提高高校自主招生考試專業化建設的基礎性內容,更是其合理走向與發展趨勢,因此我們應當順應這一發展形勢,加強二者的合作與共建。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一體化建設主要體現在課程、教學以及資源共享等幾個方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在高中設立大學先修課程的選修課。對于專業能力較為突出的學生來說,高中階段的內容必然難以滿足其能力的展現,而自主招生考試過程中對專業能力的要求也大多高于高中階段的要求,因此針對這一部分學生開設這一類型的課程就極為必要,既可以滿足求額外的學習需求,又可以為將來參加自主招生考試奠定基礎。第二,針對自主招生考試的要求為有需求的考生提供教學輔導與規劃幫助。一方面,由于高中階段很多學生將全部精力都用于高考備考,而忽視了對自主招生相關政策與要求的了解,而且會有部分學生自己欠缺對自身的特長與優勢的認識,因此就需要對這一部分學生對其進行一定有關自主招生考試相關政策和要求的輔導并幫助其合理規劃和制定報考方案。另一方面,可以針對高校的選拔考試內容進行統一輔導,幫助學生有效應對考試。實施考試內容與政策理解等方面的教學措施可以有效實現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對接,第三,實行高校、中學合作機制。高校的師資力量與設備水準是中學望塵莫及的,因此邀請高校師資走進中學,幫助中學生走進高校,共享高校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是構建中學教育與高等教育一體化的重要方面。綜上所述,要實現高校自主招生的專業化發展,加強中學階段的相關建設是必不可少的。
[1]2015年上海交通大學自主招生簡章.
[2]彭東超.我國高校自主招生考試形式研究[D].山東大學,(2012).
[3]張均兵.劍橋評價的高校選拔特色考試對中國高考改革的啟示[J].中國考試,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