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楚廷
真善美這三個字把天上人間的事都概括進去了。真,是天倫;善,是人倫;美,是美輪美奐,美是一切。
與真善美相對應的學問,分別是科學、哲學;倫理學或道德學;美學。哲學和倫理學,以相應著作的出現為標志,古希臘就有了;古中國也有了。按同樣的標準看,美學的出現最晚。世上第一部美學著作出自德國人鮑姆加登,德國也就成了美學的故鄉。175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美學著作,書名即《美學》。我認為,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人類自覺于美與自身的關系,是人走向更為自覺的一大步。
我本人出版的著作中,有一本就叫《人是美的存在》。人們可以從千百個不同角度去探問人本身,從美學的角度去看,是一個不可缺少的主要角度。我正是基于這一體悟而寫這本書的,其基本點可歸結為:人為美而生,為美而活,為美而逝。
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直至70年代末,“德智體美”的美消失,直到1999年才再次在官方的文本中出現。這一消失是偶然的嗎?這一再次恢復是偶然的嗎?在那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里,美被化歸為資產階級的東西;自由、平等、博愛也劃歸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人類最美好的許多東西,都因為這些劃分而與善良的老百姓相分離,于是,他們與許多的苦難相伴,從而不能不與災難抗爭。
有階級斗爭理論,必否認普世價值,必否認普遍人性的存在,相關的爭論也就沒完沒了。在階級斗爭的理論下就有了“窮則思變,富則修”的派生理論。這樣,為了不變“修”,我們就只能同時與貧窮相伴相隨了。到了鄧小平時代,他就號召“讓一部人先富起來”,他不怕“修”了,最怕的是老百姓窮。又不可能一齊富起來,就只好有先富的人了。結果是,中國這30多年來,真的在告別貧窮了;還有很多窮人,但我們國家經濟實力上來了,扶貧的能力也在增強。
舉目四望,那些富起來的國家,還不知道“修”為何物。然而,他們富了也還在思變。理論的立足點錯了,真的會一錯再錯。理論是有力量的,好的理論促進進步與繁榮;錯誤的理論也產生相反的力量以及消極的、害人的力量。平民中平均理論水平的提高,也就使得民間更充滿活力,更有生氣。好的理論,價值連城。
人們富起來之后,不僅可以仍然思變,并且還尋求變得更好,還獲得了進行深入變革的更好條件,創造出許多更有利于變革和發展的機會。為什么在一些最富裕的國家里仍然充滿活力呢?除了機制方面的原因外,最重要的是,有更好的條件讓人們可以追求自身的價值。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追求和豐富自己的身內之物。富裕的物質條件作為身外之物,為發展自己的身內之物服務了。馬克思、恩格斯都非常看重人的解放,人“解放成為人”[1]。一切都會興旺起來,人的身內之物不斷得到豐富且有更好的條件釋放出來,因為解放而更充分地釋放。一個個人活力的釋放,就是社會活力之源。
蔡元培先生留學德國,也從德國帶回了美學。他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時,首開美學課程。以東西方來作為意識形態的劃分標準,實在有些離譜,美學就來自西方。許多好的學問、真理傳到了中國,大益于我們的大學,亦大益于我們國家。殊不知,西方也向東方學習,向中國學習,孔子在西方人眼里也是圣人。當“文革”爆發時,海外華人嘩然,但還只是不可理解;當批林批孔,批到孔子頭上去了,全世界華人憤怒了,從而,那場“史無前例”的運動也在全世界華人心中被否定了。至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官方也完全否定了那場運動,并且正確地正式地定性為一場“浩劫”。一場巨大的災難終于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那種痛苦的回憶,也永載歷史。
孔子以“仁”為核心的觀念即其道德之基礎。這一基礎在華人中已如此牢固。不過,那十年“浩劫”所造成的道德破壞,文化和精神的破壞,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修復。精神的創傷,需要精神的東西去治療,但這種用以治療的“藥物”尚不夠十分有效。畢竟,中華文化是不可摧毀的,只不過要經歷一段曲折。
人本善,還是人本惡?這是個哲學問題,在此問題上也壁壘分明。記得有德國人作過一個小小的試驗,把一件他人物品置于一個兩歲小孩身邊,小孩拾起之后,就送還給了他人。此試驗似在證明人本善。但也有人認為,搞惡作劇是小孩的天性,這似乎又是在說明人本惡。這兩種哲學用于管理,以人本惡為理論的,就強調對管理者必須有獨立的監督;以人本善為基礎的理論,就認為依靠自覺便夠了,自己監督自己吧。事實證明,后一種理論帶來眾多的問題。
教育持哪一種哲學較為合理呢?撇開“本善”、“本惡”的爭論,我們至少可以相信學生能“向善”。
無真,恐怕難有善。首先是,真實,真誠,真情,真意,一顆真心。說真話,做真事,做真人。失去了真,如何從善?從善如流的人,是從一顆真心那里流淌出來的善。
求科學,是求真的另一大方面。保持本真是一方面,還更多地求真,這就是學科學。教師在這兩方面都引導學生,教導學生,學做真人,又求真學問。
人不就是人嗎?還有真人、假人之分嗎?這也是人之奇妙。沒有真牛、假牛,真馬、假馬,卻有真人和假人。人要像人,人要做人,這是唯有人才肩負的使命。
當人表現很差時,常被指責為“不像人”;表現很壞時,還遭罵,說他不是人,甚至連禽獸不如。另一方面,則正是真人、好人,還有巨人、偉人,知愛他人之人。至于不以善為標準,而以地位、身份為標準而分上等人、下等人,則是不能采納的。
關于善,關于倫理,都與一定的職業相關,然而,基礎的東西是公共的。但具體到職業或其他活動時,還有其豐富的內容。教師職業最大的倫理問題,第一是善待學生;第二,善待學問,善待真理。真既是善的前提之一,又是善之所求。
此外,我們還普遍地存在環境倫理或生態倫理問題。這是一個折射出來的倫理。例如,我們的某種行為,自覺或不自覺地破壞了環境,其結果之一便是影響他人的生活,甚至影響他人的健康,所以就是不道德的。反之,是道德的。
小范圍的,如公共場所吸煙,就是不道德的;公共場所或隨地吐痰,也是不道德的;隨地扔垃圾、扔煙頭雜物,即使扔在河水里,也是不道德的。
大而言之,過分排碳,讓工業污水流于河水,過分砍伐造成水土流失等,都有生態倫理問題。
于是,有了環境教育。有專門的環境倫理學課程,但日常生活中的環境教育是每位教師都有責任的。曾有過一個口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它十分深刻,引起人們深思;其深刻之處在于需要相當的知識,才能理解它豐富的內容。
知道一點地球史就知道我們該如何感恩地球。地球大約生成于45億年前,當初,它是一團滾燙的火球,后來逐漸冷卻下來。大約過了幾億年,有了最初的生命、微生物,以后漸漸有了高級生命,高級生命的最后形態便是人。人的歷史,從迄今的考古學成就得知,不過380多萬年。一方面,這表明人類十分年輕,另一方面也表明,地球締造出人類十分不易。鳥是恐龍的后代,它已有了一億年歷史,與人類相比也算老資格。人實在需要懂得尊重那些老資格。
人類對宇宙的起源已知很多,但對人自身的起源至今還一無所知。如此年輕的人類卻不知其如何來到的。于是,我想,這是因為上天或大自然把所有的秘密放在了人身上,盡管漸漸解開了這一點點,但可肯定是永遠無法完全知曉的。
人如此神奇,其根源在于地球的神奇。但是,后一神奇是怎樣產生出了前一神奇的?我們一點也不知道。
開普勒啟動了近代以來的天文學,當今的天文學知識已無比豐富起來。迄今,天文學的研究告訴我們,還沒有在浩瀚的宇宙間發現任何一顆星球,像地球這樣具備適宜人生存的條件。一些特別有眼光的科學家在思考,總有一天,地球因不堪重負而需要“移民”,轉到哪里去?于是,他們就在尋找類地星。這星空中,還有人可以安家的地方嗎?哪里還有我們的家?那里必須是有氧、有水、有綠色的地方。
地球如此得天獨厚,有一個厚厚的大氣層保護它。故而,白天太陽照,經過了大氣層,溫度上不到很高;晚間,因有大氣層,熱量不會散發得很快,所以也不會下降很多。處在北溫帶的中國,冬天的哈爾濱最多零下30度了,了不起零下40度;最熱的南方和奇特的吐魯番,最熱也不過零上40度,了不起50度。美麗的月亮只存在于人們心間,它因為沒有大氣層,白天零上100多度,晚上零下百多度。
人類的某些行為正在破壞大氣層,破壞那個珍貴的臭氧層,其后果不堪設想。所以,聯合國組織介入此事,希望用法律的形式來約束各國各地人們的行為。
在我們國家,相應的環境意識,相應的環境教育,都還是比較落后的。環境知識的普及顯然是教育義不容辭的事情。
教師的真善美是可以且需要全方位體現的。教育事業是壯麗的,教師人生是美麗的,都與這種全方位的使命相關。讓美麗長存人間,還把更美的東西帶到人間,帶給學生和社會,有什么比這更美好的、更絢麗的?這一切,只有在教師的心靈是美麗的時候,才會更加五彩繽紛,更加燦爛絢麗。天也美,地也美,水也美,人才美;人美又為天美、地美、山美、水美提供最有力的保障條件,天地把美灑向人間,人也把美灑在天地間。這又是一種高檔的天人合一。
真善美是與知情意密切相關的。
我們提到過,對全面發展的全面不只是從德智方面去理解。存在著多角度、多層次的全面觀。德智體是一種全面,真善美是一種全面,知情意也是一種全面,即在認知、情感和意志上的全面發展。而且,我們說過,全面發展不如說成是發展全面,不是全面去發展,而是經由片面,達到相對的全面。
附帶指出一點,我常用認知一詞,在廣義下,認知與知識是一個意思:狹義的認知只是記憶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我在廣義下使用這一詞,實乃認識之意。
教師之不同于其他職業的最基本的一條是,為了教學生的各個方面,自己在各個方面都要做得盡可能好;不一定樣樣比他們好,但需引導他們做得更好。不是有青出于藍勝于藍之說嗎?孫海平做劉翔的教練,肯定沒有劉翔跑得好,但比劉翔的理論水平高;寧澤濤的教練是一位杰出的女性,肯定游得沒寧澤濤快。教師在于會教,會引導,知道得很多,但也不定全都知道;教師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如何去學,因而自己在更會學上需做得更好;會學,會教,不等于在知識總量上能超過所有學生,他們懂的,自己不一定都懂。
所以,我這一條建議,也只是說多多錘煉自己的知情意。在知上,著重就在提高認知能力。知識多了,能力可能增長,但也不一定,不是還有書呆子嗎?不過,我并不覺得書呆子不好,書呆子總比不讀書的好一點。何況,讀死書也可能是多少要經歷的過程,先死讀,漸漸再讀活,總還是要從把書打開做起。
在“知”的錘煉上做些什么呢?除了大量地閱讀外,還要會讀書,站在書上讀書,也就是盡可能讀出點心得來,讀出能超過書內的東西來。邊閱讀,邊做批注是重要的。順帶說,要做批注的書必須是自己購買的;買不到就復印,或復印篇章,或復印全書。這當然是對精讀的書才如此,瀏覽的,一目十行的,就不必了。
教師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中都會有自己的知情意,都會注入自己的知情意。這里,我們特別說一下美育的問題。美被視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年代已過去了30多年了。1976年至1980年初,我曾去過一些中小學,音樂課沒有老師了,于是就請教語文的、教數學的老師中會唱歌的老師來教教。那番可憐的景象讓人唏噓不已,多年的音樂專業教育停辦造成了這一局面。無論是古中國的“六藝”,還是古希臘的“七藝”中都有的音樂,在那史無前例的運動中遭災。音樂的命運事實上是與人的命運、與教育的命運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如今,無論在繁華的城市,還是偏僻的山村,都可隨時聽到人們哼著小調,民歌或山歌,自吟的,對唱的。有的還邊唱邊舞,現今已廣為流傳著廣場舞,也是邊唱邊舞的。還有各種紅白喜事上的吹拉彈唱,真是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有各種各樣的美學觀點。一般認為,美是顯于形的,美是表于情的,美是無所不在的。可是,美也有無形的,美也有其理,曾經被忽視的美,是與人的生命最息息相關的。一位一丁不識的人也離不開美,一位高文化的人依賴于美。
盡管有主觀美,這與情相連,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這種主觀美;然而,也有客觀美,張家界、九寨溝、大瀑布……誰看都美。我在自己的著作《人是美的存在》中展開了對主觀美和客觀美的廣泛探討。上天在把所有的秘密放在人的身上的同時,也把美高度集中于人身上。人意識到這一點,就會明白,在上天對自己的無限恩惠中,首先包含美。
我們對美的知,構成了美學。
我們對美的情,構成了對美的無限依戀。
我們對美的意,讓我們愿意為美而生,為美而活,為美而逝;也為自己山河的美麗奮斗不息。為捍衛祖國山河之壯美而赴湯蹈火。美在,人在;美不在,人不再在。
我們在討論知情意與德育的關系時,提到了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踐行;在涉及知情意與美的關系時,也可討論美學認知、美學情感、美學意志以及美的踐行。音樂與繪畫是從幼兒園就開啟了的科目,延伸到小學、中學,達十余年之久。教育是如此自覺到美育的意義,在“史無前例”的年代里發生的,對美育的摧殘是反人類意志的。這在人類史上是難以想象的,后世的人們如果聽說曾發生過對美的肆意摧殘與破壞,會驚愕不已。那是真的嗎?
歷史不能忘記,更不能有意回避。回避者須知,歷史本身既不可抹去,又很公正且頑強。有意地記載歷史,研究歷史,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就會成為我們的財富。從這一點來看,歷史也很慷慨,慷慨地對待那些直面自己的研究者和普通人。歷史對普通人是有情的,而對那些善意掩蓋甚至否認歷史的人,是無情的。
德國人坦誠面對希特勒侵略史,受到世人尊重;日本人不斷地否認其侵略歷史,永遠不會有好下場。這至少還在提醒包括慘遭日本侵略的中國人在內的所有民族和國家,對其否認者保持更高的警惕,并讓自己百倍地強大起來。
除了永遠不忘日本侵略者二戰中的罪行外,對于“文革”的歷史也決不能回避,總結“文革”的教訓,也會成為我們的財富。跟在德國還有人為希特勒招魂一樣,在中國,也有極少的人懷念“文革”,盼望再來一次“文革”。人間真的無奇不有。
人的知情意同樣可在體育中表現出來。先說一點對體育的認知吧。古希臘人,直至康德,由于把人的肉體視為靈魂的安歇地,視身心一致,故而,把體育擺在第一位。
我本人,在學生時代就喜歡體育,酷愛體育,成為教師了,更重視體育。體育不僅使人精力旺盛地從事心智活動,而且它還可發展智慧,體育可使人更聰明。在擔任校長期間,我把對體育的認識與情感,更深地投入了體育。我不僅修建了當時湖南最好的大學體育館,而且舉辦過全省大學生的綜合運動會,舉行過全國大學生田徑運動會。田徑是運動之母,我們那一次舉行的大運會,會歌、會旗都是我們自己創作的,我們舉行的開幕式上的團體操,技驚四座。
我對體育的認知,好像天然地與古希臘人、與康德高度一致。人的身體,叫做體魂。中國人的這一詞所表達的寓意,與希臘人,與康德相吻合。體魄,魄者,魂也。我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從自己的文化中也領悟到體育的深刻含義。體育決非只是蹦蹦跳跳,決非只是伸伸胳膊踢踢腿,體育也是靈魂的躍動。
除了體育認知外,當然還有情感問題。直至現在,我每天還打大約一個小時的乒乓球。有熟人對我說:“你堅持得好。”這話說得也不錯,但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興趣,不喜歡的東西不是不可以堅持一下的,但只靠堅持,維持不了多久。由于喜歡,才堅持;又由于堅持而更喜歡了。也是知情意聯合起作用的。
如同寫作一樣,不辛苦嗎?每天伏案,頸椎病早已纏身了,雖難以修復,但無怨無悔;眼也更差了,有人說會瞎得更快,但我會為我的眼而驕傲,如果有一天瞎了,我會認為是自己的眼睛光榮退休了。這都是寫作中給我的樂趣讓我這樣看待,是苦中之樂讓我愿意付出,愿意堅持。這就是情意一起在作用。
不只是情意,也有理性的作用,知性的作用。父母和先祖給了我這副腦袋,我沒有理由不讓它充分運轉。何以為孝?給了你最寶貴的東西,你居然不努力運用,孝在何方?在它化成灰之前,趕緊運用,到了西天,好在先逝的父母面前有一個匯報:兒沒有枉對你們。這不是理性認識嗎?卻還有情感的強有力烘托。
至此,我們已說了德育中的知情意,美育和體育中的知情意,還有智育中的知情意。智育中有知,這是天經地義、人人皆曉的。但是,也還有情有意。對學習知識喜不喜歡、熱不熱愛,就是情。這種情并不是輕而易舉可以在每個人、每個學生身上生長出來的。熱愛知識,尤其是為知識而知識、為真理而真理,那是一種純潔,一種境界,一種高尚。不為任何功利而求知,難道不是高尚嗎?
作為教師,我的兩條最高標準是:真理至上,民族至上。奉行真理至上,才可能使民族至上變得更實在;民族至上的信奉者,能不把追求真理視為第一要務嗎?那些為民族做出永恒貢獻的,首先是如老莊孔孟這樣的大文人,他們是探求人間真理的代表;還有為探求數理和自然的真理的大文人,如祖沖之、吳文俊,錢三強,錢學森,還有竺可楨、李四光、曲欽岳等科學家。
我任校長時,則在我的學校高舉著兩面旗幟,讓它們迎風飄揚,鮮艷無比。我和師生員工一起追求真理,一起為我們民族奮斗,由此而及人類和世界。
[1]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