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萍 譚英海
“一案到底”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探析
●王秀萍 譚英海
“一案到底”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運用主要包括課前準備、課堂實施、課后反思三個階段。課前準備要選擇恰當的案例并進行適當開發加工,設計精當問題進行適時啟發引導;在課堂實施過程中要重點把握理論知識及時概括和組織學生探究討論兩個方面的技巧;課后及時對教學設計的合理性、課堂教學實施效果、教學亮點和集體評課建議進行反思,以整固經驗矯正缺陷,進一步提升課堂應用效果。
“一案到底”教學法;案例教學;高中思想政治課
“一案到底”教學法是一個案例貫穿課堂教學始終,師生在分析探究該案例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本文擬對這種教學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應用問題進行探討。
如何選取與開發案例?
首先,要分析教學內容,瞄準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是為掌握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一案到底”教學法要通過對教學內容的系統分析與整體把握,選取與每個知識點高度契合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識記運用,從而達成教學目標。選取的案例如果與教學內容契合度不高,就不能充分說明問題;如果與教學目標不一致或發生偏離就失去了案例的運用價值。
其次,要把握好案例選取與開發的兩條原則:一是變“一案到底”為“一案為主到底”,讓課堂教學豐滿起來。“一案到底”教學法雖然是以一則案例貫穿整堂課,但并不是說必須只能用一則案例,要適當增加其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案例加以佐證,增加探究結果的可信度。當然其他案例起輔助作用,不能喧賓奪主。一是案例及其設問更具開放性和探究性,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一案”開發和問題設計要帶有一定的綜合性,蘊含一定思維含量,能夠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開闊學生學習思路和方法。
第三,要及時補充最新資料,讓案例內容鮮活起來。新的社會熱點問題和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往往最為學生所關注,如果利用的好,就會成為理論知識學習的最佳切入點。例如,在《文化創新的途徑》教學中運用與絲綢之路有關的《蜀繡》、《絲路霓裳》等節目作為案例,結合“一帶一路”的偉大構想來闡釋文化創新,既體現了思想政治課的時政性,又能夠讓學生深刻理解文化創新的基本原理。
第四,案例蘊含內容要有深度和廣度,讓案例豐厚起來。既然是一案到底,案例設計就不能過于簡單,應有由易到難的梯度和由簡及繁的層次感,也就是說案例設計需要包含一些復雜、模糊或亟待解決的綜合性問題。全國優質課特等獎獲得者唐敏老師運用“說說大白菜那些事”案例講授《市場配置資源》,案例設計就非常精妙,既有經濟學的深度又有歷史學的廣度。
第五,選擇恰當的案例呈現方式。確定了案例后,還需要根據案例特點、學生愛好和當地硬件條件選取合適的呈現方式。案例可以由教師呈現也可以由學生呈現;可以用文字等書面資料呈現,也可以由圖片、音頻資料等形式呈現。當然,在一堂課中這些呈現方式可以綜合起來運用,甚至多次運用。
如何進行問題設計?
首先,要目標明確、扣緊知識點。選取和編寫案例的過程就是緊扣課本知識點、立足教學目標的過程,即案例選取和問題設計與教學目標是有機統一的,誰都不能離開誰。案例確定之后,教師要圍繞案例所要說明的知識點提出一系列問題,問題應該涵蓋本節課知識點,尤其是重點難點;問題要有針對性,避免將學生思路引離教學目標,影響教學效率。
其次,設問要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問題設計的系統性是“一案到底”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相比較的一個主要特點。“一案到底”教學法的各個問題之間要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形成一個系統。聯系是指問題之間環環相扣,上一個問題要為下一個問題做鋪墊,下一個問題要在上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更進一層。區別在于每一個設問要解決的問題,針對性各不相同,彼此之間需要脈絡清晰,邏輯分明。
第三,問題要有難有易、有機結合。“一案到底”教學法中問題設計作為一個系統,每個設問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一般的知識點用簡單的問題就能解決,那就不必多費口舌和時間;對重點難點則需要用有難度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豐富聯想、深入思考,不僅實現認知目標,而且要注重學生能力培養,著眼于全面落實“三維目標”。難易度不同的設問在整堂課中會起到不同作用,應該努力做到有機結合。
第四,敢于設置開放性問題、啟迪思維。“一案到底”教學法有些設問必須帶有開放性,甚至可以是學生自己提出質疑,師生合作探究完成,可以沒有固定答案,旨在討論案例和問題中學習。這樣做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教師需要克服“一放就亂收不回來”、“耗費時間太多影響知識點掌握”、“知識儲備不足在學生面前露怯”等恐懼心理,敢于設置部分開放性問題。
“一案到底”教學法運用得當,課堂教學便如行云流水般水到渠成,達到教學藝術的境界。根據我們的體會,教師在課堂實施過程中要重點把握理論知識及時概括和組織學生探究討論兩個方面的技巧。
首先,教學進程中要及時概括理論知識。“一案到底”教學法是順著一則案例解決所發現的問題,并探究出一個一個的知識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在分析、解決問題后及時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歸納和概括,將知識點從案例中提取出來并予以強化,使學生對理論知識認識清楚、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其次,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究討論。學生分小組討論是“一案到底”教學法中最常采用的課堂組織形式,但在實踐中常常發現有的討論往往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我們需要關注的是怎樣的討論才有效,才具有探究價值。
1.探究討論要具體,所提問題需明確。學而不思則罔,好課要用問題引領,要引發學生思考,因此問題設計要明確,避免過于籠統讓學生不知所云。同時問題設計要能引發學生思維碰撞,要有爭論聲,要讓學生敢于質疑、勇于表達,善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2.分組要合理,促進學生均衡發展。“一案到底”教學法案例綜合性強,學生因認識能力有差異,對案例和知識點的分析理解和掌握程度就會有差異。因而,小組討論宜采用組內“異質分組”的方法,即按照學生的學習基礎以及對“一案”理解分析的水平程度進行分組;同時還要堅持自愿原則、互補原則(特長互補、性格互補、男女搭配、家庭條件互補等),這樣有助于小組內不同層次學生優化組合,在學習上相互促進。而在小組之間則宜采用“同質分組”的方法,使組與組織之間棋逢對手,形成競爭態勢,爭著分析問題、爭著回答問題、爭著糾錯、補充,從而使課堂氣氛活躍,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生均衡發展。
3.課堂組織有節奏,做到活而不亂。教師要根據案例特點和知識理解與掌握的需要,規劃好討論時間并及時給予啟發引導,讓有限的課堂討論時間得到有效利用。討論探究要有張有弛、有板有眼,像演奏一部交響樂曲,展現出優美的韻律和明晰的節奏。教師在啟發引導時語言有激情,不能平淡無味。教師要用自己的激情點燃學生的激情,不斷激發學生的興奮點,使課堂討論始終保持一個活躍的氣氛。
教師在授課結束后要對“一案到底”教學實踐過程進行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首先,要反思教學設計的合理性。一是反思本堂課是否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一是要反思本堂課中所選取的教學案例是否合理,所選案例能否服務于所教內容,是否貼近學生,能否激發學生興趣;還要反思設問是否科學合理,預設與生成是否達成統一。
其次,要反思課堂教學實施效果。“一案到底”教學法運用過程中,個別教師一節課中都在分析案例,忽略與教學目標有機結合,形成“兩張皮”。所以,對課堂教學實施效果的反思應該從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方面的變化等角度進行綜合評價,教師要通過細心觀察、耐心傾聽、問卷調查等形式對課堂實施效果進行診斷總結。
第三,要反思教學亮點。課堂教學需要亮點,沒有亮點的課堂,沒有靈性;反思是為了找出亮點、強化亮點,從而讓課堂更精彩。“一案到底”教學法在課堂實施中,有時候需要有學生踴躍發言、大聲討論,有時候則需要學生靜靜沉思、深刻體悟;有學生會激情表達自己的認可,有時候可能只是會心一笑表示贊同。學生的這些課堂表現都是可視作教學亮點,亮點處一定能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引發學生的思考;亮點處一定能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方面學有所得。
第四,要反思評課建議“一案到底”教學法的推廣需要教研組、備課組的集體備課,在進行研討的基礎上推廣實施。每節課后,老師們要共同對該堂課的課堂實施情況進行總結評議,在總結交流、互評互議中借鑒經驗、揚長避短、相互促進,通過教學共同體來提升“一案到底”教學法的應用效果。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肖志雄.“一例到底”案例教學法在《微觀經濟學》中的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7(9):166-167.
[3]濟南市教學研究室.思想政治教學案例分析[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4]曾繁偉.“一例通”案例教學法應用探討[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8(1):112-114.
(責任編輯:金傳寶)
王秀萍 譚英海/山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