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瑞寶
責任意識教育: 高校學生管理需強化的教育內容*
●石瑞寶
當代大學生存在種種責任意識缺失現象:學習動機不強,對自我發展不負責任;感恩意識淡漠,家庭責任意識缺失;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和集體缺乏應有的責任心;政治冷漠,社會責任感淡薄。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責任意識培養教育。教育中應注重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突出層次性,契合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在參與、體驗中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大學生;責任意識;高校學生管理
責任意識,又稱為責任心和責任感,是個體對現實生活中各種責任關系的反映,是社會和他人的客觀要求在個體身上引起的主觀認識和內心體驗。[1]責任意識保證了社會各個細胞的正常運行和整個國家的正常運轉,是社會存在的基礎。不僅如此,責任意識能規范和調節個體行為,對于個體的成長和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因受種種因素影響,近些年來當代大學生群體責任意識缺失現象日益突出,如何在高校學生管理過程中更為有效地開展責任意識教育成為迫切的教育訴求。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學生管理所面臨的任務也更加復雜,塑造有擔當的大學生群體是高校學生管理應負起的教育責任。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實際工作中這一責任并未得到有力落實。概觀當代大學生群體,責任意識淡化現象日益突出,高校不得不引起教育警醒。
(一)學習動機不強,對自我發展不負責任
人首先是作為個體而存在于社會之中的。如果一個人對自己都不負責任,那么他肯定不能承擔起對他人、崗位和社會的責任。所謂自我責任,即個體對自己的成長和發展負責,其基本要求是珍惜生命,追求有價值的生命存在。[2]自我責任是責任意識的核心要素和基礎。個體對自我負責,就應該在人生目標的選擇、確定及在學習、生活和工作等方方面面負責任。遺憾的是,當前許多大學生不能清晰意識到對自我發展的責任,不僅理想信仰缺失,對未來迷茫不定,沒有職業發展規劃和人生奮斗目標,甚至從不對此進行思考和探索。盡管學習是學生的第一要務,但許多大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必要的學習動機,遲到蹺課、上課不認真聽講、不交作業等成為許多學生的常態。如此不僅導致無法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無法應對職業生涯的挑戰,大大降低了未來成功發展的可能性,其可能出現的后果還包括失業和啃老,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二)感恩意識淡漠,家庭責任意識缺失
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是整個家庭中最受關注和保護的對象,過度的關注使其從小習慣了養尊處優、處處被保護的生活,認為父母給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缺乏必要的感恩意識。許多大學生家庭責任觀念淡薄,不懂得關心照顧他人,意識不到自己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甚至沒想過應該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家務是家庭義務的主要體現,最能體現大學生的家庭義務感和責任意識。調查發現,只有60.64%的大學生能主動承擔家務,被動承擔的為30.85%,8.51%的大學生很少做家務或者基本不做家務。[3]此外,就消費來說,不少大學生盲目追求高消費,不考慮家庭實際經濟能力,為了享受和“面子”無視父母的艱辛,這都是缺乏家庭責任意識的表現。
家庭責任除了表現為孝敬父母、關心其他家庭成員外,還包括對戀愛、婚姻的責任擔當。然而,當前大學生的戀愛婚姻責任意識并不如人意。據一項對大學生愛情責任意識的調查顯示,16%的學生談戀愛是為了排遣生活寂寞,29%的學生是受周圍氛圍的影響,16%的是受好奇心理的影響,在“戀愛只求曾經擁有,不求天長地久”的說法上,有43%的學生選擇了贊同。[4]由此可見,一些學生缺乏戀愛的責任意識,對他人不負責任,也不能意識到對婚姻與家庭所應擔負的責任,對自己將來組建的家庭缺乏應有的認識。
(三)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和集體缺乏應有的責任心
由于成長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追求自由、獨立和個性,對自我極為關注,尤其注重個人利益的實現,由此導致在人際交往中常常以個人為中心,不愿參加集體活動,我行我素,對他人和集體缺乏必要的關心和投入。一項對鄭州地區1000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只有59%的同學在宿舍的言語行動中能考慮到其他同學的感受;在積極打掃和主動保持本宿舍衛生方面,只有47%的同學能經常做到;對學校、院系和班級組織的集體活動,能積極主動參加的只占調查對象的49%。[5]
眾所周知,人際交往問題是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導致人際交往困擾出現的原因除了缺乏必要的人際交往策略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不能換位思考、以自我為中心導致的。在網絡改變了人類交往方式的今天,“90后”大學生多通過QQ、短信、微信及電子郵件與人交往,課外時間大都用在電腦和手機上,對身邊鮮活的實例及其他“線下”的活動不能給予及時的關注。加之對他人和集體的責任意識缺乏,導致對身邊的同學、舍友關注較少,對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強,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嚴重缺乏團隊精神及集體主義觀念。盡管有些學生可能在認知上清楚行為處事要兼顧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但在具體實際行動中更注重個人利益的實現。
(四)政治冷漠,社會責任感淡薄
國家的興旺發展,與國民的素質息息相關。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受教育年限較長的較高素質群體,承擔著無可推卸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在國家重大活動、自然災害和大是大非面前,當代大學生表現出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及對國家與民族未來前途的憂患意識。但在社會轉型變革的時代背景和多元文化價值沖擊下,一些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現在:政治信仰迷茫、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缺乏、社會公德和法紀觀念淡薄、社會主人翁意識缺乏等問題。不少大學生沒有信仰,政治關心度和參與度不高,對學校組織的政治學習等活動產生厭倦、抵觸心理。雖然許多學生積極入黨,但相當一部分人入黨動機不純,只把入黨當作今后就業的敲門磚、個人升遷的政治資本或政治籌碼。對責任的認識狹隘,也就缺乏責任擔當的勇氣和動力,不能將個人的選擇和命運與國家需要和社會發展有機結合。
將責任意識教育納入高校學生管理過程,是高校管理育人的重要表現。但要使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教育收到實效,必須遵循基本的教育規律。責任意識教育必須針對當前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和心理特點,豐富教育內容,改善教育方法,確保把責任教育落到實處。總的來講,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必須使學生成為責任意識教育的主體
大學生是責任意識的生成主體,因此責任教育必須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以大學生為主體。遺憾的是,目前大部分高校仍沿循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主要通過思政課教師的講授教學形式進行,教學方法也多采取說教式、灌輸式,教育無法取得相應效果。要改變這種德育不力的現狀,提升責任教育的實效,就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大學生主動參與責任教育的意識,通過自我教育、實踐參與及心理認同提升大學生將責任教育內容內化為責任意識的能力。比如,通過有關案例的討論,讓大學生認識到責任意識缺失對自我成長和發展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增強他們自我教育的積極性;通過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勤工助學、職業體驗、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使他們在具體的行動中體驗、感悟和判斷,不僅獲得個人存在的價值感,更在社會價值實現的基礎上主動探索服務和奉獻社會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體活動,把責任的內容以適當形式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大學生在獲得精神愉悅中不自覺地接受到教育,從而增強他們對社會公德、道德準則的認同感,進而把這種認同感外化為對責任的自覺履行。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師要以身作則,成為學生身邊的榜樣,并用強烈的責任意識去引導和感化學生。
(二)責任教育內容必須契合大學生成長發展的實際需要
首先,要對大學生進行生命責任意識教育。應通過教育引導大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敬畏生命、珍愛生命,提升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切實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負責,對自我和他人的存在和發展負責。其次,要加強行為責任意識教育。自由和權利的前提是責任,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能夠立足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自我責任、家庭責任、他人和集體責任、國家和社會責任都要求個體首先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要通過即時反饋、責任認定、后果承擔等方式培養大學生的行為責任意識,促使他們在履行責任能獲得鼓勵、肯定等積極后果和不履行責任必將得到消極后果的生活體驗中,養成三思而后行、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任的習慣。行為責任意識養成是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的重點,其對于個性張揚、追求自我和自由、舉止有些沖動的年輕大學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第三是成才責任意識教育。要使大學生認識到,只有努力學習具備真才實學,才能在當前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足發展,才能具備對自我、家庭、國家、社會負責任的資本和條件。這是大學生責任教育的關鍵環節。最后是感恩教育。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了家長、老師及他人的諸多關愛。即將畢業走進社會的他們逐漸有條件、有能力回饋他人和社會。通過計算養育孩子到大學畢業期間父母的支出等形式進行感恩教育,讓大學生了解并珍惜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從而增強家庭責任感、對他人的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最終能以實際行動報答父母,回饋社會。
(三)不同年級大學生的責任教育應有不同側重點
大學生在不同的年級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需求。對于剛經歷過高中三年的辛苦學習進入到校園環境、學習方式等完全不同于中學的大學一年級學生來說,生命教育與新生入學適應教育、專業入門教育同等重要。此外,對于思維觀念仍處在發展關鍵期的大學新生來說,還要著力做好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觀念和認知,正確認識自我,了解所學專業,對于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有個明確的認識和清晰的計劃,從而對學習和發展負責。在大學二、三年級,可重點進行行為責任、成才責任意識教育。它們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學習、戀愛、交友及參與社會實踐的動機和行為,也決定了其責任意識整體水平的強弱及行為表現。在大學高年級,應重點對大學生進行職業責任和感恩意識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職業倫理和相關責任,鼓勵他們用自己所學回報父母和社會,為家庭幸福和國家建設貢獻應有的一份力量。
(四)要注重在參與、體驗中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教育的本質是實踐,責任教育本身也是一種實踐活動。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的載體多種多樣,其實現路徑有思想道德教育課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各種校園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等。無論是何種教育形式,在活動設計、具體操作上都必須充分重視參與和體驗的作用。責任意識作為一種良好的性格、品質和習慣需要在生活實踐中逐漸積淀、養成。責任教育離不開實踐,實踐本身也是責任踐行的過程。因此,高校要充分認識到實踐之于大學生責任意識養成的重要性,不僅在課程中注重學生的討論、參與和實踐,更要積極組織開展各種社團活動、社會調查等校內外實踐活動,通過大學生身臨其中的動腦、動手實踐,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和國情,從而深化有關責任的認知。此外,還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的滲透力、感染力和影響力,積極滲透倫理道德及責任意識教育,促進大學生自覺約束網絡言行,進而提升和增強大學生的整體責任感。
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的未來主體和中堅力量,引導和培養他們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是高校的一個重要教育內容。在當前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現象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高校更要充分認識到責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真正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有效整合資源,動員協調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切實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落到實處。唯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當代大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有責任、敢擔當并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示范者。
[1]魏曉娟.青少年責任意識的主體價值及培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4).
[2]劉波平,陳力.論責任和大學生責任心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4,(5).
[3]王磊,曾賢貴.90后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及培育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3,(3).
[4]王維,羅匡.大學生愛情責任意識的調查分析[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
[5]孫保營.鄭州地區“90后”大學生責任意識調查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6).
(責任編輯:劉丙元)
2013年度山東省社科規劃青少年研究專項課題(山東省青少年研究基地資助項目)“價值多元背景下青少年責任意識的發展特點及教育對策研究”(項目批號13CQSJ03)階段性成果。
石瑞寶/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商學院黨總支副書記,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