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轉
體育課對大學生健康意識養成的影響*
●王京轉
高校體育課與大學生健康教育相結合,是體育教育改革不可抗拒的、必然的發展趨勢。2002年9月我國高等學校體育課試行新的教學大綱,“體育課”更名為“體育與健康”課。大學是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不僅關系著個人健康成長,而且關系著整個民族健康素質,關系著我國人才培養的質量,關注在校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和健康意識的養成在公民體質普遍下降的今天尤為重要。
體育課;健康意識;大學生
高校體育課是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同時是實現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高校體育課起到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科學健身理念,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作用,特別是通過教學,讓他們掌握科學健身的方法和運動技能,達到養成高校大學生終身健康意識的目的。
健康是指個人在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都處于良好的狀態,以及良好的各方面適應能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意識,“是指人所特有的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意識使人能夠用客觀現實中引出的概念、思想、計劃等來指導自己的行為,行動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預見性。”健康意識是指人們對健康的信念和觀念,即人們對健康價值的態度和能否獲得健康的信心。體育健康意識也一樣,它是客觀存在的體育現象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人們對體育感覺、思維和判斷的總和,是人們對體育運動總的認識和看法。高校大學生健康意識形成的初級階段主要依靠教師的理論教育和大眾媒體的宣傳影響。
(一)培養大學生的健康意識是高校教育目的的重要內容
教育法明確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教育的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培養創造能力和判斷能力。對學生來說,高校體育課的學習過程就是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讓他們處在和平共處、團結友愛的運動環境之中。特別是集體項目,可以通過課堂游戲、教學比賽和運動規則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競爭意識,形成對個人、集體和社會的責任感,以及相互關心、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意識。因為人的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有自我內省能力。因此,在高校體育課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培養大學生的健康意識,改變大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去理解、接受體育教學的宗旨,最終實現體育教學的目標。
(二)提高大學生的健康意識是促進大學生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
對比過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身體健康程度也應該有很大的提高。可是如今社會上的不健康生活方式,直接影響到了學生們的健康狀況。比如,生活節奏的變化,閑暇時間的狹小,直接導致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很少有屬于自己的空閑時間,更談不上體育鍛煉。而大學空閑時間雖然增多,但隨之而來的卻是電腦、手機、網絡游戲占用了他們的大部分空閑時間。不規律的作息、不科學的飲食習慣,甚至不良嗜好等都在侵蝕著高校大學生的健康意識。對此,充分利用好大學生喜愛的體育課來培養他們的健康意識,讓運動來引導、改變和提高大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作為高校體育教學十分重要。
健康是人的第一財富,是事業和幸福的保證,它既是人們活動的基礎,也是人們各種活動的最終目的之一,擁有了健康就會擁有一切。高校大學生健康意識的形成主要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自身的身體健康狀況。擁有健康的體魄才有充沛的精力去學習,去利用通過體育課上學到的知識參加課外活動、娛樂。
其次,參加學校社團活動以及社會活動的多少。高校大學生在校期間除了體育課有組織的活動外,課余時間學校內外都有豐富多彩的各種社團活動可以參加。如科技創新社團、藝術社團、創業社團、書香校園、志愿者服務社團等等既能在學校里豐富自我,也能走向社會服務大眾。
第三,大學生周圍的文化環境。高校雖然被認為是半個社會,但是它具有高層次的教學服務管理和高質量的校園文化環境,他們處在這種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優良的學習生活氛圍中,會自然而然地投入其中。高校大學生要在大學四年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識,必須對自己、對周圍的各種環境,做出正確的評價和判斷,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促使自己向正確的方向發展進步,養成良好的健康意識。
(一)體育課教學是培養大學生健康意識的主要途徑
體育與健康密不可分。高校體育課是培養大學生健康意識的主要途徑。體育老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
第一,體育課的準備部分到授課過程中,要求循序漸進,準備活動要有度,心率由慢到快,體溫逐步升高。可以打破常規,利用游戲的方式,取代傳統的慢跑熱身。球類課可以利用簡單的球性練習進行熱身;武術和健美操課可以借助音樂熱身,讓學生的身體“由靜到動到靜再到動”逐步進入運動狀態。結束部分放松必不可少,排除乳酸,防止疲勞。
第二,體育課上,除了向學生傳授基本的專項技能外,利用課堂常規時間或者分組訓練和休息時間,向學生強調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介紹運動健身的方法和原理,讓學生明白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身體可以戰勝一切,這一點是無法用藥物所取代的。
第三,教授學生學會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循序漸進、切實可行的個人訓練計劃。制定個人訓練計劃時,要結合自身的學習情況、身體健康狀況、身體能力、興趣愛好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適當適量的運動可以增強體質,提高效率,促進學習,促進身體發育。
第四,常年堅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達到終身體育的目的。“人身常動搖則谷氣消,血脈通,病不生,人猶戶樞不朽是也”,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運動可以提高人體各臟器機能,促進生長發育,形成健康體魄。在校期間一定要改變課外活動時不做準備活動直接投入運動的錯誤觀念。
(二)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健康評價
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是自我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主體對自己思想、愿望、行為和個性特點的判斷和評價。孩童把自己當作認識主體從客體中區分出來,開始理解我與物和非我關系后,通過別人對自己評價和自己對別人評價的過程,逐漸學會自我評價。
高校大學生要進行自我評價首先要從身體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和文化知識狀況三個方面進行評價。健康的身體是從事一切活動的基礎;良好的心理狀態使學生能夠從容面對任何突如其來的情況;豐富的文化知識使他們具備隨時學習自然、人文、衛生、體育、專業課知識等的能力。大學生可以借助學校的相關管理規定,如宿舍管理規定、自評和互評系統,通過制定學年、學期等長短期目標,來完成對自我的主觀和客觀評價。同時,也可以通過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以及學院的日常評價打分系統對自己的三個方面進行比較評價,獲得對自我健康狀況的正確認識。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新觀念的產生,并不意味著要全盤否定前面的思想,而是在其基礎上,使其更好地發展,更加完善。根據《全國高等學校體育與健康課教學指導綱要》的精神,無論教師的教學理念還是教學模式和教學計劃、方法的制定,都要以學生為本。大多數學生的健康意識是基本正確的,部分大學生的健康意識仍然存在片面性。高校體育課教學應當加強對學生健康意識的培養,使其逐步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并講究對其教育的延續性,使其養成良好的健康意識,達到終身體育的目的,終身受益。
(責任編輯:孫寬寧)
2013年度青島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校級重點課題“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及評價系統的研究與應用”的階段性成果。
王京轉/青島農業大學體育教學部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體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