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學院 余 瀅
1.職教攻堅初見成效。涼山州人民政府非常重視彝區的職業技術教育,從2005年開始,州委、州政府出臺了多個文件支持涼山彝區的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2007年涼山開始推行彝區免費職教計劃,首先是免除職教學生的生活費;2008年涼山州政府、州教育局全面啟動了“職教攻堅”計劃,全面著力提升職教發展水平。州政府自2008年起設立職教專項資金1200萬元,且納入財政預算,各縣市也加大了對職教的投入力度。因此,到2009年彝區免費職教計劃已經擴大到了免除學生學雜費。目前,彝區免費職教計劃已覆蓋了全涼山州。
2.努力整合職業教育資源。按照“整體規劃,先易后難,分步實施,提高效益”的原則,涼山州委六屆第66次常委會決定將涼山民族師范學校與西昌經濟技術學校進行合并。整合后的涼山民族師范學校成為州內一所具有相當規模和較好辦學條件的中等職業學校。此外,涼山州委、州政府還將西昌鐵路高級技術學校整合成為涼山州職業技術學校,堅持特色辦學,開辦特色專業,廣開就業門路,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
3.加大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資金投入。涼山州內各縣市認真結合本地實際,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例如,德昌縣投入4000多萬元,改擴建德昌縣職業高級中學;冕寧縣投入上千萬元把冕寧巨龍職業中學搬遷至冕寧縣城,發展為冕寧縣職業技術學校;甘洛縣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在中紀委監察部的關心支持下,協調廣東碧桂園集團無償投資1500萬元,修建完成了上規模、上檔次的甘洛縣職業技術學校;寧南縣完成了縣職業中學建設第一期工程,并招收學生400余名;雷波縣、鹽源縣的職業技術學校建設項目也在加緊進行。全州共有13029名學生享受中職貧困學生國家助學金資助,共發放資助金1954.35萬元。
1.招生率不高。盡管涼山州已經普及了九年義務制教育,但是根據涼山州教育局的統計,在一些較偏遠的地區,適齡兒童的入學率偏低。特別是初中女童的入學率只有56%,而輟學率卻高達76%。基本上所有的職業技術學校都屬于中等專業學校,要招收初中文憑以上的畢業生。因此,這就導致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無法達到入學標準。此外,目前涼山彝區很多家庭的家庭收入偏低,很多人認為讀職校既花錢又費時,還不如初中畢業就打工,投入少,見效快。
2.就業率不高。學校和用人單位并沒有建立良好的培訓機制,這就導致學生學習完成之后,不能實現上崗工作。學校在管理體制上存在著嚴重脫節的現象,招生和就業兩個環節沒有進行良好接洽,導致這兩個部門各自為政。同時,很大一部分學校都是關起門來辦學,只把眼睛盯在本地區那個狹小的地方,沒有主動到內地及沿海發達地區獲取就業信息,拓寬就業市場,因而使學生的就業市場過小,就業機會不多。
3.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有機結合不夠。職業技術學校現在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升學機制,一些成績優異的學生因為沒有機會參加高考失去了進一步學習的機會,這就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同時,學校的辦學理念以及宣傳導向存在很大問題,這使很多學生認為進入職業技術學校就是學手藝,對于文化課一點也不重視,這就使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在校期間文化課功底普遍偏差,畢業后無法進一步深造。
1.群眾的受教育意識淡薄。在廣大彝區農村,很多人都把為生計奔波作為生活重心,無暇顧及對孩子的教育,而且在當地老百姓心中一直存在一種錯誤認識,即受教育無用。正是因為這種對教育的淡薄,導致彝區入學率偏低,特別是女孩子的入學率和輟學率都相對偏高。
2.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關注不夠。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政府在對待教育這個問題上更多的是關注普通教育,而對于職業技術教育只傾注了很少的一部分精力。目前,只有州教育局設有職業教育管理辦公室,在州內其他教育部門都沒有這類機構。如果沒有政府牽頭搞職教的話,那就沒有很好的統籌和規劃,所謂發展職業教育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3.職業技術教育的管理體制不完善。目前,涼山州的職業技術教育在管理體制上不健全,存在著嚴重的條塊分割、多頭管理、教育與就業脫節等狀況。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屬于部門和行業辦學歸上級主管部門領導;職業初、高中班和職業中學、農牧民技術學校歸教育局管理。出于部門和行業利益,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管理和事業發展各自為政,致使在校點分布、資金投入、師資配備、專業設置等方面不能進行統籌安排,導致職業技術教育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規模辦學模式。
[1]吳仕民.中國民族教育[M].北京:長城出版社,2000
[2]唐明釗.四川藏區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結構研究[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
[3]董 春.四川省阿壩州茂汶羌族自治縣職業教育現狀調查報告[J].西南教育論叢,2003
[4]吳啟迪.在全國中等職業教育產教結合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
[5]馬 戎.中國各族群之間的結構性差異[J].社會科學戰線,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