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信息學院 侯志菲
康德說:“我們的一切認識從感性開始,進而到知性而終于理性。”感性是其認識論的第一個環節。康德先驗主義認識論的著名觀點,是將認識過程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個階段。人類對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經歷一個認識過程。創業基礎教育作為一門新生課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經歷一個認識接受的過程。教師作為職業者,雖然已經具備長期的專業學習和教學工作閱歷,對于新課的接受適應程度相對較快,但是由于大學生仍處于智力、心理不斷成熟的發展期,對新生事物的接受適應總會出現滯后,對創業相關課程也要經歷由感性到理性再到知性的認識階段。培養模式也要遵循學生認識過程的各個階段的特點,建立與此相對應的教育模式。
1.打破學生對創業的傳統認識。感性,主要是指利用感官對物體獲得的有意義的印象,是客觀事物通過感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應。感性是借助于經驗而形成感性直觀知識的先天認識能力。學生對創業基礎教育的感性認識主要集中體現在對創業的狹義理解:第一,創辦公司才是創業;第二,很多學生認為創業最缺的是資金,忽視專業知識和技術實踐在大學生創業中的重要地位;第三,部分學生未認識到創業教育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一味地認為自己不創業就不用學習創業相關知識。以我校為例,從2013級開設了“創業基礎教育”課程,雖然很多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相對比較熟悉,但是對創業課程存在陌生感。同學們都能了解到創業是未來可供選擇的職業發展路徑之一。然而,學生們對于企業家精神、創業對人生發展的作用、如何創辦一個企業、如何撰寫創業計劃書等問題基本不了解。因此,重視大學生創業基礎教育課程導論成為課程架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2.教師啟蒙教育下的重要任務。感性階段下,教師的主要課程任務就在于課程導論講授,旨在啟發全體學生通過課程導論的學習,認識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創業對自身職業發展和人生發展的意義。啟蒙教育模式下,教師的主體教學任務在于幫助大學生走出傳統職業選擇的限制,將視野轉換到創業角度,消除創業的神秘性和不可能性。創業基礎教育不是強制讓每位同學都要去創業,而是要考察自身是否適合創業。啟蒙教育旨在幫助大學生不通過傳統的就業渠道謀取職業發展,是為學生開辟一條擇業新路,利用其自身的知識、技術和特長,以技術入股、自籌資金、合作伙伴等方式主動參與社會競爭,創立新的企業,為自己、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啟蒙創業教育下的重點是激發大學生創業意識、學習創業基礎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同學們在啟蒙教育下快速入門,掌握創業相關知識、法律法規、扶持性政策。創業相關課程師資力量的組建也是啟蒙教育階段下不可忽視的任務。創業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國內專業教育也未建立創業學等相關的專門創業專業,大部分教師本身并未經過專業學習,加之自身沒有創業經歷,因此創業教師團隊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都呈現出“短中不足”的特點,無法滿足創業教育發展。很多創業教師都是來自不同專業的老師,經過自身快速學習或者短期培訓后,進行專職授課,因此停留在對書本知識的教授,牽制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也無法達到教學與實踐零距離。從我校的具體實踐來看,創業基礎教育由思政部組織實施,部門與學校相關部門、學院密切配合,積極動員任課老師開展授課資格認證,在平穩實現“大學生創業就業指導”課正常教學的同時,探索適合學校特色的教學大綱、教材和教師隊伍建設。
知性是在各種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由多種感覺組合成的整體。知性把這些分離的信息加以綜合,形成人對具體事物的一種整體的、形象的反映。
1.啟蒙性學習向探究式學習的轉變。知性階段下的大學生,掌握了創業相關的知識,對創業教育具備了基本的認識,形成了初步的創業意識;他們希望從課程中走出來,開拓自己學習創業相關知識的視野,開啟提出疑問和批判的思維模式,分析各個領域創業案例,借鑒成功經驗和汲取失敗教訓,對創業有一個客觀合理的分析和判斷,并希望得到專家的鼓勵與支持??傮w上來說,學生對創業相關知識從啟蒙性學習向探究式學習轉變。探究式學習以學習者自主發揮能動性為基礎,強調每一位學習者形成主動式探索研究的學習態度,擯棄被動接受、機械訓練、死記硬背、死板硬套的學習方式。在這種新的學習形式下,教師也要打破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實現教學互動。
2.探究式教育模式。探究式教育的特點:第一,以問題為探究導向,激發學生創業意識。首先是創設探究問題的情景,分析已有大學生創業案例后,教師提供有關情景或線索要求,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去模擬性地回答一些創業問題,如“我能創業嗎?”“如果案例中的主人公是我,我應該怎么去組建團隊?!钡诙?,以調研為基點,豐富學生創業所需的知識結構,知識結構涵蓋職業發展、市場營銷、會計、管理等各學科知識。例如學生采用觀察法、訪問法等市場調查方法,調研在某時、某地、什么經營項目盈利和有發展前景。在疑問的驅使下,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構建知識,從課堂學習到課堂外的創業實踐活動。例如了解國家和社會的創業扶持性政策,從單一的創業知識學習到整合多學科知識學習等。第三,以評價為探究策略,培養大學生具備企業家精神。塑造學生創業心理品質指對創業者在創業實踐過程中的心理和行為起調節作用的個性心理特征。大學生即使不自主創業,也要具有企業家精神,培養企業家精神旨在提升自身的獨立性、堅韌性、適應性和合作性等心理品質。
理性思維擺脫了對象的感性、具體性和形象性,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高級的反映形式。經過前兩個階段,學生不僅掌握了創業相關的知識,通過對既有案例的學習分析、市場調研,已經具備了若干創業知識。理性階段下,教育的主要著力點將從意識教育、模擬性創業轉變到實戰創業。實操型創業教育包括參加創業計劃大賽、入駐創業孵化基地等實際操作性訓練。
1.參與創業大賽。自1988年清華大學發起首屆“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后,政府部門、高校、企業、社會組織都紛紛舉辦多樣化的創業計劃大賽。這些創業計劃大賽增加了大學生創業活動在社會層面的權威性和認可度,在全國也產生了很強的政策信號。以我校為例,雖然近幾年也有團隊參賽,并取得一些成績,但是創業計劃大賽的受眾范圍仍然很窄。尤其是在校內創業項目推薦時,很多學院因為沒有專職的創業教育教師為學生做專業指導,基本上都是輔導員被動地組織學生,更有部分學生利用搜索引擎工具輔助完成作品,并沒有真正自發性組建團隊,系統化撰寫創業計劃書。大學生創業者通過創業大賽,可學會擬定一份詳細的創業計劃。通過創業計劃,創業者能夠明確創業方向、理清創業思路。創業計劃的撰寫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團隊需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不斷地調整和完善。從融資角度來看,創業計劃通常被喻為“敲門磚”。學生不僅可以通過創業計劃大賽聽取專家意見,進一步論證項目的可行性,而且還有機會尋找到潛在的風險投資者。
2.入駐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以扶持大學生創業為核心目標,以公益性、示范性、專業性為主要特征,以信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搭建政策理論研究、創業指導培訓和綜合服務為一體的創業孵化平臺。創業孵化基地是為滿足大學生創新、創業需求,為大學生提供實踐載體和為大學生試創業提供指導與幫助的服務性機構。我校自2014年籌建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可容納創業項目團隊20余個。創業工場對學校師生和校友在創業活動中涌現出的優秀創業項目進行孵化,扶持一批師生實現自主創業或創辦學科性公司。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向社會提供科技創新、創業孵化服務。入駐創業孵化基地,實際上標志著創業實體運行的開始。在孵化基地的支持下,創辦的新公司或組織已經開始了商業化的運行模式,開始了從起步到發展再到成熟壯大的過程。大學生的創業教育起步在學校,成長在自身,顯現在社會。隨著學生認識問題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自主能動性的開發也將不斷提高。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專業教育教師、輔導員、創業指導教師、學生組織和全體學生的全員參與,學校的各個部門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教育的成效產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及時把握住學生對創業教育的認識特點,進而調整教育模式,才能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培育創業精神,提升創業能力,滿足創業需求,成就創業夢想,最終推動整個創業教育系統的長足發展。
[1]【德】康德.鄧曉芒譯.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吳珊珊.探究式學習:高職院校創業教育中重要的課題.[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