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科技職業學院 何昌德
“一生一案”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服務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以就業為導向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隨著高職教育的蓬勃發展和教育理念研究的深入,近年來眾多高職院校在如何培養服務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促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面臨諸多問題。
1.開設的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與地方優勢產業不匹配。浙江甚至全國許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有些區域模具行業并非當地優勢產業,造成專業設置脫離服務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并且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不了解目前中國模具行業的發展狀況和技能型人才的崗位需求情況,沒有按企業需求為導向設置課程,對模具人才專業知識結構上的培養沒有側重點,造成人才就業困難,學生畢業后專業對口率低。
2.千篇一律的模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滯后于高精模具行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中國模具行業具有區域集聚性的特點,模具行業主要集中在廣東、浙江、江蘇等地,但每個產業集群地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是不同的。作為中國模具之鄉的浙江臺州,主要是以汽車塑料模具和日用品塑料模具為主,要打造中國高、精、尖塑料模具制造業基地,地方高職院校設置的模具專業必須打破原有千篇一律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根據地方產業特色以及對高技能人才的新知識新技能要求建立全新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出掌握先進技術的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創新型高精塑料模具人才。
3.模具專業教師理論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滯后于中國模具技術的發展。隨著三維激光掃描、3D 打印機、五軸加工、超過2000轉的高速加工技術以及熱流道氣輔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國際上模具設計與制造技術正朝著精密化、智能化、數字化方向發展,如果高職院校的模具專業教師沒有根據世界、國內及區域模具產業技術的發展,沒有及時掌握當今世界先進的模具制造技術和設計技術,技術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就會滯后于區域模具技術的發展,就無法培養出滿足地方產業需要的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
堅持以學生為本,按照生源特點、個人愛好和特長、企業需求,系統設計、統籌規劃人才培養過程,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靈活性和開放性,真正建立“一生一案”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學校、企業、學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強化教師的企業化鍛煉,響應企業的“準員工”需求。
1.明確培養方向,選擇主修崗位。學生進校后,在第一學期聯合企業舉辦學生主修崗位的雙向選擇交流會。具體為:學校搭建擇崗平臺;高精模具企業提供工作崗位和專業要求;學生自愿選擇,以學生和企業雙向選擇的方式確定每一個學生的主修崗位,對于一時沒有目標崗位的學生,由各系(教研室)負責推薦目標崗位,進一步明確每個學生的培養方向。
2.明確企業特色課程,選擇培養方案。針對每一個學生的主修崗位,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具體的課程方案,由學生選擇各種分段式的培養方案。合理整合通識課程,科學規范專業課程,不斷強化拓展課程,積極開發企業特色課程。
3.明確校企導師,選擇實施方式。針對具體的課程方案,模具專業確定一名學校導師,合作企業確定一名企業導師,共同研究實施方式。
4.明確各方職責,選擇評價標準。根據學生和企業不同角色,由學校制定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明確雙方職責,由雙方負責簽訂相關協議,共同研究、選擇、實施各項指標的評價標準。
(1)調整課程體系,校企合作編寫企業微型課程
以項目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根據地方產業特點,針對培養高精塑料模具高技能人才要求,建立以塑料模具為主,沖壓模具和壓鑄模具為輔的課程體系,聯合模具企業針對模具設計與制造的不同崗位知識和技能要求編寫企業微型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實現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無縫對接,培養能服務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的高端技能型“領班”人才。
(2)建立校企合作的高精塑料模具生產性實訓基地和“輪崗、頂崗、定崗”實踐教學體系
堅持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充分依托區域塑料模具這一特色優勢產業,與當地企業合作建立高精模具生產性實訓基地,生產精度在0.05mm 以下的高精塑料模具。基地的建立一方面要求合作企業以師傅帶徒弟形式滿足學生的輪崗、頂崗和定崗“三層次”實踐教學需求,另一方面在企業員工學歷培訓、技能考證、項目研發及教師技能實踐等方面都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模具專業教師借助這一基地平臺可指導畢業班學生為社會設計模具和制造模具,為學生畢業后快速成為模具企業“領班”人才打下基礎。
(3)打造教練型的教師團隊,實現單獨生產高精模具的能力
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不可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一方面要引進高層次模具人才,特別是來自企業的高職稱技術人員,如高級技師或高級工程師。另一方面,要注重現有專任教師的進修與再培訓,每年派出多名模具專業教師暑假到合作企業進行模具制造輪崗訓練,到全國重點大學的塑料模具重點實驗室等深造學習,甚至到臺灣知名大學進修,拓寬教師的專業知識面,并且要求各專業教師每天下車間操作模具生產設備一小時。
1.建設“三個課堂”。一是優化第一課堂。組織教師主編、企業參與編寫符合企業崗位知識和技能要求的自編教材,全面推進有效教學,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知識、技能與素質基礎。二是充實第二課堂。積極開發企業特色課程,全面推進頂崗實習,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三是開辟第三課堂。通過第三課堂營造實施“一生一案”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氛圍,著力提高人際溝通與交往能力。
2.構建校企合作管理平臺。一是推進校企業合作深度。實施“一生一案”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前提是推進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教學基地,真正實現學生、企業和學校的三方共贏。要以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以人才培養和企業發展為落腳點、以專業建設為紐帶構建校企合作管理平臺,建立專業教師密切聯系企業制度,適時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實現學校與行業企業的深度融合,形成資源集成、共優雙贏的合作局面。二是實施“百名客座教授、千名客座導師”制度,為每一個學生至少配備校內和企業各一名導師,不斷充實和豐富“導師”資源庫。
3.創新教學管理制度,健全質量評價體系。要深入實施學分制,企業特色課程、頂崗實習、實習成果等均可計入學生學業學分。要實施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推進多元多要素的評價方法,將就業質量、當地企業的就業率、畢業生和家長的評價等作為人才培養質量綜合評價指標。
改變人才培養模式,由原來的同一種人才培養方案變為服務區域優勢產業發展的“一生一案”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在校內建立了真實的高精塑料模具生產基地,通過“頂崗、輪崗和定崗”三層次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出理論知識豐富,模具技術應用能力強,適應地方高精塑料模具行業的生產、設計、管理、服務需要的高端技能型“領班”人才。
[1]鄒新斌,孫 力,章愛萍,鄭 金.高技能應用型模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職教論壇,2011
[2]劉愛云,田小靜.探索與實踐“123543”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機械職業教育,2010
[3]夏 雨,高職模具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探索-以模具專業為例[J]機械職業教育,2014
[4]曾愛新.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模具類創新型高技能人才需求狀況分析[J].職業,2014
[5]王曉華.基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高技能人才供求矛盾及應對之策——以杭州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