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濤 楊慧子
[摘要]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對黑龍江省來說至關重要。目前,黑龍江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勢頭強勁,但也面臨著一些困難與挑戰,需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將創新農業經營主體作為調整農業生產關系、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以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黑龍江省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1-0091-03
[作者簡介]劉西濤(1978-),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行政與公共管理;楊慧子(1990-),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編號:13YJC790147)、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編號:13YJC630099)、黑龍江高等學校青年學術骨干項目(編號:1254G026)、黑龍江省研究生創新項目(編號:YJSCX2014-292)的階段性成果。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黨中央對農業發展高度重視,推動了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繁榮與發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正逐步形成。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對新形勢下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指明了改造傳統農業和發展現代農業的方向。黑龍江省作為中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肩負著全國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和為現代農業發展探路的重任,近年來黑龍江省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合零散的農戶,集中土地,統一原來分散的作業,不斷增強農民組織化程度以及科技能力,有力地促進了黑龍江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和發展。
一、黑龍江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基于我國傳統的小規模、自給和半自給的家庭農戶提出的,是指在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下,具有相對較大的經營規模、較好的物質裝備條件和經營管理能力,勞動生產、資源利用和土地產出率較高,以商品化生產為主要目標的農業經營組織。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內容。目前的農業經營主體是建立在家庭聯產承包之上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之下的主體,主要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和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以農業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突顯出發展生機和活力,已經成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主體。
黑龍江作為農業大省,有效培育的農業經營主體已經成為兩大平原改革試驗發展的重要動力,實現了土地規模經營,促進了主導產業優勢的發揮,增強了農民提高收入的能力,同時實現了項目區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截至目前,黑龍江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面積5700多萬畝,同比增長12%。2013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9634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738元,連續3年位居全國前十。2013年以來,黑龍江主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如下:
1農機合作社
2013年以來,政府累計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19億元,幫助建立35個農機合作社,落實1649臺套農機具到農民手中。現有農機合作社主要由龍頭企業牽動、村組織領辦、大戶合作、大戶獨資構成。985萬畝土地實現了規模經營,225萬畝土地由農民入股,191萬畝采用租賃形式,232萬畝采用訂單形式,337萬畝采用代耕形式。
2種植專業合作社
2013年以來,累計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65億元,建立了260個專業合作社,集中在水稻、玉米、蔬菜、馬鈴薯等項目。結合專業合作社“統”的功能,實現標準化生產,減少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利用品牌效應擴大市場競爭力,最終實現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營銷品牌化。
3養殖專業合作社
養殖專業合作社(工商部門登記注冊取得法人資格兩年以上)是由農民自發組織,要求30戶以上,參社人員以貨幣出資、非貨幣出資等方式入股,發放規模化養殖改擴建項目補助,將資金落實到全體成員。
4產業化龍頭企業
緊密結合水稻、玉米、奶牛、肉牛、生豬、蔬菜等主導產業的發展,對帶動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經濟效益好、與農民利益聯系密切的省級或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施改擴建項目給予財政補助或貸款貼息,每個開發縣圍繞主導產業扶持1至2個龍頭企業。
在改革實踐中,黑龍江省鼓勵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經營主體多元化發展,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推動經營主體規范發展。目前全省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92萬人,成為領辦和創辦新型經營主體的重要力量。
二、黑龍江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但還不是農業強省。黑龍江省堅持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改革創新作為體系來抓,探索出“專業合作社+農戶經營”、“龍頭企業+現代農機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經營”三種組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規模化經營的程度,提升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水平,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降低了農民生產經營的成本,推動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但總體看來,目前黑龍江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所占比重仍不高,個體實力不強,農民老齡化、生產兼業化、土地經營零碎化的狀況還未得到根本改變,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許多突出問題。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較小,經營效益普遍偏低
一般農戶經營規模普遍在20~50畝左右,而且地塊較為零散,土地經營規模小、成本高、效益低,既不利于標準化生產,也不利于大型農機作業,特別是農機合作社的出現使這個問題愈發凸顯。
2農村土地穩定流轉難度大
農村土地流轉體制尚未完善,土地資源約束限制了農業發展。當前,土地流轉平臺尚未普遍確立,土地流轉程序及監管機制尚不完善,而老一輩農民仍然把土地作為重要的社會保障之一,對承包的土地有依戀之情,對流轉收益無法確定,不愿意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出方與流入方期望值相差較大,造成農村土地集中連片流轉困難。endprint
3農業經營主體融資貸款難
黑龍江省50%以上的農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中小型農業企業,由于缺乏有效的擔保抵押物,申請手續復雜,交易成本高,大量的資金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導致融資貸款難的問題進一步加劇。小額信貸等扶持性貸款規模較小,遠遠無法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導致其發展緩慢。
4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從黑龍江省農業基礎來看,無論是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利還是農業防災抗災能力等方面都比較薄弱,從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而現代農業建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從目前狀況來看,雖然服務主體的數量較多,但服務能力偏弱,沒有形成合理的服務布局。
三、黑龍江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對策建議
創新培育黑龍江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進一步深化和優化農村改革,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1堅持因地制宜,積極穩妥發展規模經營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目前規模經營已成為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著力點,應結合黑龍江省土地和氣候狀況,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方式發展生產經營主體,注重發揮各類主體的比較優勢以及對小規模農戶的帶動作用。
2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
引導農戶在自愿的基礎上,與新型經營主體之間形成穩定的土地流轉關系,尊重農民意愿,不搞行政命令,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的建立,加快縣鄉村三級服務和管理網絡建設,對參與農村土地流轉的農業經營主體給予獎勵。
3創新政府扶持方式,充分保障農民權益
黑龍江省應推動涉農貸款、抵押擔保等政策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促進專業合作以及股份合作等合作模式的發展,規范農民合作社經營,基于承包權不變的條件,鼓勵農民帶地入社,帶機入社、帶資入社、帶技入社,保障農民保底收益,讓農民享有更多分紅。首先,實行項目優先制度。優先安排項目資金向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以增強其示范帶動作用;其次,要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重點解決融資難的問題;第三,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不斷提高主要糧食品種保險的覆蓋面和風險保障水平。
4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
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適應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特點,為此要加大政府對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農業產業化的支持力度,突出政策引導,重點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借貸、稅費減免、項目資金提供和管理等方面下工夫,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5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力度
培養職業農民是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環節。目前,農民經營管理意識和法律意識仍較薄弱,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力度亟須加強,應在建立健全農業職業培訓體系的同時,加強對職業農民培訓的針對性和創新性,并建立長效的職業農民培育機制,加快培養實用型農業人才,使其成為現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投資者、管理層、創辦者和領頭人。
[參考文獻]
[1]劉志成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以湖南為例[J]中國鄉村發現,2013(6)
[2]梅艷河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問題及對策[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4(4)
[3]劉帥,郭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農場經濟管理,2013
[4]沈玉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23)
[5]張秀生,單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背景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2014
[6]錢視忠,張彥榮,韓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開辟農民增收渠道[J]江蘇農村經濟,2012
(責任編輯:喬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