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蓮 楊雯晶
[摘要]國際貿易單證實務是一門綜合性外貿實訓課程,其制作與流轉的全過程就是國際貿易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對于外貿企業是否能夠順利結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針對少數民族地區國際貿易單證實務教學中出現的“教”與“學”兩方面的突出問題,提出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英語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實踐教學,加強校企聯合等對策,以期更好地實現國際貿易單證實務課程的教學目標,培養合格的外貿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新疆;國際貿易單證實務;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1-0147-03
[作者簡介]趙鳳蓮(1979-),女,山東東明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亞經濟與貿易;楊雯晶(1986-),女,甘肅平涼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亞經濟。國際貿易單證實務是一門集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為一體的綜合性外貿技能課程,涉及到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函電、國際結算等課程的綜合運用。單證工作貫穿進出口貿易流程,其制作與流轉過程就是國際貿易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對于外貿企業能否順利結匯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如何適應外貿形勢發展變化,緊跟市場需求培養應用型人才,是當前高校教學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新疆對外貿易現狀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與周邊8個國家接壤,邊境線長達5600多公里。隨著國家沿邊開放戰略的實施,新疆已成為中國西部對外開放的前沿,經國家批準開通的一類口岸有17個、二類口岸12個,使新疆形成了陸地、航空交叉,公路、鐵路、管道并舉,沿邊、內陸互補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口岸對外開放格局。2013年新疆外貿進出口總額為2756億美元,在全國各省區中排名第19位,在西部12省區中排名第4位。目前新疆共與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其中中亞五國已成為新疆最主要貿易伙伴國。2013年新疆對中亞五國進出口額1904億美元,占新疆對外貿易總額的691%,其中出口1457億美元,占新疆外貿總額的765%;共有52個國家和地區在新疆投資,涉及紡織、礦業、食品加工、商貿等領域;新疆企業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投資,境外投資年均增長196%,承攬工程營業額年均增長307%。隨著新疆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目前多數企業面臨人才結構調整,這為相關專業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就業機遇。以全區6000家外貿企業計算,如果有70%的企業需要進行人力補充,每家企業至少要補充5個以上的專業崗位,人才需求量將達到兩萬人,外貿專業人才仍存在巨大缺口。
二、新疆外貿人才市場需求特點
筆者于2014年10月對“新疆外貿人才招聘”進行百度搜索,網頁檢索出146 個相關職位招聘信息,市場對外貿人才的需求特點體現為:1外貿行業招聘頻率明顯加快,且招聘單位不斷增多,這得益于喀什、霍爾果斯經濟特區及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助推。2招聘職位仍以傳統需求居多。一般外貿業務員職位需求60個,外貿經理或專員職位需求43個,外銷人員職位需求12 個,跟單員職位需求11個,翻譯及其他職位需求20個。3輕學歷重實踐。146個招聘信息中,有100個職位對學歷沒有要求,要求大中專學歷的27個,要求本科學歷的僅19個。招聘應屆畢業生的僅有6個崗位,其余均要求至少兩年以上工作經驗。這說明目前新疆外貿人才缺口仍然較大,從業人員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隨著新疆外貿行業新契機的出現,可以預測未來對外貿人才的要求應是不僅限于外語好、專業對口等基本條件,對實際業務操作能力的要求會更加突顯。新疆外貿行業招聘崗位要求多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大型企業多有學歷及專業要求,一般要求本科及以上學歷,國際貿易、商務英語類專業。2在工作經驗方面,一般要求熟悉國際貿易流程和外貿進出口業務環節,能獨立處理外貿業務,多數要求有兩年以上外貿相關領域工作經驗并有相應的資格證書。3具備良好的英語或俄語聽說讀寫能力,能與國外客戶直接溝通,并能熟練運用各種辦公軟件。4具備較好的溝通、協調及執行能力,工作踏實認真,應對快捷敏銳,責任心強。5其他要求。由于新疆的主要貿易伙伴為中亞國家,因此有些企業要求應聘者要熟悉中亞五國或其他國家法律法規。綜合以上要求,需要學校教育培養出能適應國際經濟、政治、文化復雜環境和國家發展需要,通曉外貿基礎理論和實踐技能,有較強的外語交流能力,能從事外貿相關工作的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以提升新疆外貿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助力新疆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國際貿易單證實務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的問題
1英語基礎參差不齊。英語基礎是學習單證課程不可逾越的階梯,否則就進行工作型學習。以英語為工具來學習并熟悉各類國際貿易單證的操作流程與管理,熟練掌握國際貿易制單、審單、交單與歸檔等—系列業務技能和技巧,是單證課程的主要內容。但目前新疆高校大學生英語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在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身上體現更為明顯。由于語言的差異,新疆高校中多采用傳統的雙軌制教學模式,即在同一專業下設漢語言和民語言(主要是維吾爾語言)兩個教學班級分別授課。近年來隨著“民漢一體化”教學的推行,許多漢語言較好的少數民族學生可以通過民考漢、雙語班及民轉漢等方式進入漢語言教學班級學習,而且數量不斷攀升,其中經濟學專業漢語言授課班級中少數民族學生已占1/2。這對于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培養質量,增強其就業和創業能力,促進新疆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新形勢對國際貿易單證實務課程教學也帶來了不少挑戰。主要原因在于,新疆各地區民語言基礎教育水平的發展不均衡,有的地區實施單純的民語教育,漢語為輔助課程;有的地區實施雙語教育,母語和漢語教育齊頭并進;少數地區在實施雙語教育的同時又增加了外語教學。因此,國際貿易單證實務教學中常會遇到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從未接觸過英語的情況,成為此門課程教學的障礙。endprint
2學習動力不足。在經濟學專業設置中,國際貿易單證實務是選修課,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雖然在本門課程的導論課中對于新疆外貿形勢、外貿人才缺口、此門課程與實踐的對接等介紹會對學生有一定吸引力,但時間一長多數學生又會陷入“混學分”的狀態。由于單證操作基本上都是使用英語,尤其是信用證的內容操作有很大的難度,使得一些英語基礎差的學生對此門課程的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教學中考慮到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異,往往會提前讓少數民族學生熟悉和識記外貿英語專業核心詞匯等相關資料,但由于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短、起點低,英語基礎不夠扎實,同時學校對少數民族學生英語掌握程度的要求不高,畢業證和學位證均與其漢語水平等級考試掛鉤,使得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欠缺,也不愿在國際貿易單證實務課程上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導致此門課程教學遇到困難。
3社會實踐流于形式。為更好地提高學生對外貿業務知識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2005年由學校投資建設了新疆師范大學電子商務實驗室,配備了PTOT和TMT軟件,為學生進行外貿實際業務的應用練習提供了平臺。但學生自主實訓的主動性欠缺,除了每周兩課時上課時間外,鮮有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實際操作和練習,導致學生學而不精,學習與實踐脫節,不能融會貫通所學外貿知識。加之擴招后學生數量激增以及單證業務涉及到企業商業機密等問題,許多社會實踐變成參觀公司或工廠,學生無法深入學習和體會,實習成為走過場。利用實習時間復習考研,或在家休息,然后找關系填寫一份實習表格并蓋章交差的大有人在。雖然經濟學專業開設有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經濟學、外貿函電、國際貿易單證實務、國際金融、國際結算等一系列國際經濟與貿易相關課程,但是就業時從事外貿單證員、跟單員等崗位的學生仍寥寥無幾。
(二)“教”的問題
1教學過程重理論輕實踐。根據課程教學大綱的時間安排,國際貿易單證實務課程共有36個學時。這門課程的理論知識涵蓋了整個外貿流程中涉及到的各種外貿單證及其繕制,如合同、信用證、商業發票、裝箱單、提單、保險單、原產地證書、匯票等,信息量大、內容繁雜,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困難,特別是對于那些英語基礎不好的少數民族學生而言,更是增加了學習難度。要在短短36 學時內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進度,授課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之余,課堂上能留給學生做實訓操作的時間明顯不夠,使得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訓練,甚至一些學生學完該課程后,對各種國際貿易單據只能達到簡單識別,而不能獨立進行各類單證的繕制,致使學生的職業素養無法得到較大提高,不能很好地適應外貿公司的用人需求。
2教師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國際貿易單證實務是一門具有極強的實踐操作性的課程,要求授課教師知識要全面,能夠因材施教,還要具備相關實際工作經驗。然而,目前多數教授此門課程的教師都是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任教,根本沒有在企業一線實際操作過,無法把具體的問題講深講透,只能講解一些基礎知識和流程。雖然教學資源和素材不斷地更新和豐富,但鮮與企業直接對接,存在教學過程缺乏真實載體、教學資源不夠真實、跟實際貼近度不高等問題,致使學生實際操作起來仍感覺抽象,不易掌握。結匯單據繕制講解較細,但過于平面化,缺乏動態的單據流轉過程,學生普遍感覺知識點掌握起來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
3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國際貿易單證實務是一門以外貿單證處理和單證繕制為主要內容的課程。每一種單證都有繁雜的內容、填制要求及注意事項,即使在一套單據中有些單據上的欄目名稱相同,但不同單據的側重點又有所不同。在有限的課時內要講清楚常用主要單據的作用、填制要點及注意事項,工作量較大,為了完成教學大綱計劃,就容易使教學模式變為“灌輸式”,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學習積極性嚴重受挫。
四、優化少數民族地區國際貿易單證實務課程教學的對策
1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英語水平。新疆外貿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專業型外貿人才短缺,因此要讓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們認識到學習此門課程對于將來發展的重要作用。對于有志于向此方向發展的學生,特別是向少數民族學生開設專業英語課程,盡快提升其英語水平,縮小與其他學生在英語基礎方面的差距。。
2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針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嚴峻形勢,使學生認識到掌握技能的重要性,通過學習單證相關課程擴展就業渠道,實現學校與企業的有效對接。學院可以通過組織國際商務單證制作技能大賽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單證的熱情,加深學生對該門課程的理解;幫助學生制定學習目標,考取單證員、跟單員等職業資格。
3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只是起指導和引導的作用。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多進行實際操作。教師應根據學生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并對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相關任務拓展,真正實現理論講授與研討相結合,業務處理示范與訓練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勇于實踐,做到教和學一體化。
4重視實踐教學。在課程教學36學時不變的情況下,可考慮另外設置學生實踐課時,既包括課外實踐也包括校外實踐。課外實踐可通過給學生設置自主上機時間,在PTOT和TMT軟件平臺上進行實訓,提高學生對外貿業務知識的實際操作和應用能力,如根據信用證以及合同進行各種單證的繕制,還可以進行角色的模擬演練,讓學生身臨其境。對于校外實訓,要加強校企合作,在不涉及企業核心機密的基礎上,讓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為期1—2個月的企業實踐,既能解決部分企業人手不夠的問題,又能使學生增強動手能力,親身體會外貿工作流程。校外實踐可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平臺,積累必要的實際操作經驗。
5加強校企合作。針對教師缺乏外貿單證實際工作經驗這一問題,建議在加強校企合作的同時,學校應推出 “下企業”計劃,定期選派教師到相關企業進行業務實踐和培訓,同時聘請銀行、外貿企業等單位的既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又具有實踐經驗的業務人員作為實踐教學指導教師,經常到學校開展講座、討論或業務指導等活動。通過這些措施,為學校打造一支理論與實踐水平兼具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有效開展國際貿易單證實務課程教學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曹娟對培養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的思考——基于湖北工業大學國貿專業畢業生調查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08(5)
[2]張帆“外貿單證”課程建設的若干問題與改進思路[J]教育與職業,2013(5)
[3]常青平高職高專外貿單證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8(20)
[4]王莊嚴,李瑩,王燕應用型國際經濟與貿易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以黑龍江外國語學院實踐教學改革為例[J]北方經貿,2013(1)
(責任編輯:喬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