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法主要是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羅馬法中的《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是其反不正當競爭法,483年的芝諾敕令是其反壟斷法。此外,還有通貨緊缺管控法和價格限制法等經濟危機管控法,它們共同構成羅馬經濟法的體系并被公認為現代經濟法相應分支的始祖,因此,經濟法現代德國起源說值得商榷。由于經濟法不過是排除妨礙市場經濟正常運作因素的法,上述羅馬經濟法規的存在,證明古羅馬采用市場經濟。
關鍵詞:羅馬經濟法;《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芝諾敕令;《銷售物價格告示》
中圖分類號:DF041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5.01.01
通說認為經濟法起源于德國,指一戰后德國制定的用以復興經濟的法律[1],但國內外皆有人認為自古就有經濟法。在國外,墨西哥學者Hector Guadra于1979年主編了一部經濟法研究文集[2],其中收錄了德國學者Klaus Tiedemann研究羅馬反壟斷法的文章(詳見后文),這暗示Hector Guadra認為古羅馬有經濟法,具體來說是反壟斷法。此外,德國學者門策(Frank Münzel)于2008年在中國用中文發表了《斗永不完——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的反壟斷法》(Der nieendendeKampf: Das Kartellrecht des HeiligenRmischenReichesDeutscher Nation)一文,證明芝諾的反壟斷敕令是中世紀德國的反壟斷法的來源[3]。這等于說古羅馬有經濟法。在國內,楊三正、韓枏主張經濟法經歷了三次飛躍:羅馬法、《法國民法典》和現代經濟法。他們未講任何羅馬經濟法的規定,其所言者,不過羅馬的法律發達史而已[4]。相反,吳炯主編的《維護公平競爭法》關于羅馬經濟法的說明具體得多,講到了羅馬關于糧食商業的法律和482年頒布的禁止壟斷的“憲法”,并講到了這兩個法律對中世紀歐洲的影響。例如,在吳炯主編的《維護公平競爭法》第18頁中,“憲法”無疑是對敕令的誤譯,憲法也罷,敕令也罷,在西文中都是“constitution”。另外,482年似乎應為483年之誤。(參見:吳炯. 維護公平競爭法[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1:18.)本文采用自古就有經濟法說,并擬在前人學說的基礎上展開說明羅馬的經濟法。
對經濟法的理解有大有小。筆者理解的經濟法主要是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也就是排除妨礙市場經濟正常運作因素的法。以下詳述羅馬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最后說明羅馬的通貨緊缺管控法和價格限制法等經濟立法對后世的影響。
一、羅馬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眾所公認,《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Lex Iulia de annona)是羅馬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例如,法國學者Vesselina Spassova稱它是羅馬人的《謝爾曼法》[5]。這個法律的調整對象是Annona,所以,搞清Annona這個詞為何意,對于理解該法極為重要。
Annona這個詞來自annus(年),指一年的收成,不僅指小麥(Frumentum),還指其他出產[6]。后來,該詞演化出“糧食”、“食品”、“糧食的價格”、“軍需品”等意思[7]。但在法律中,該詞的意思有所不同。第一種Annona是食鹽,第二種Annona是小麥,此二者構成平民的Annona。另外有軍人的Annona,有面包、肉類、葡萄酒、醋、油、鹽等[6]12。那么,《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中的Annona指什么?按學者的研究,指為了維持人生存所必要的一切物品,如小麥、面包、肉類、葡萄酒、醋、油、鹽、咸肉等,甚至包括衣服[6]13。如此,Annona就是生活資料的意思,所以,筆者把Lex Iulia de annona的名稱翻譯為《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以糾正自己以前把它翻譯為《關于糧食供應的優尼亞法》的做法[8]。
這一定名具有不小的意義,因為它表示了元首制時期的羅馬國家責任相對于共和時期的擴張。在共和時期,自蓋尤斯·格拉古(公元前159-公元前121年)以降,共制定過6個小麥法(Lex Frumentaria)——《格拉古小麥法》、《屋大維小麥法》、《李維尤斯小麥法》、《艾米流斯小麥法》、《卡修斯和特倫求斯小麥法》、《克洛丟斯小麥法》,它們共同構成共和羅馬的福利國家立法[9],但它們以平價或免費方式向羅馬市民供應的,僅僅是小麥,不包括其他生活必需品。進入元首制時期后,奧古斯都還保障羅馬市民小麥以外的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從而導致了國家責任的擴張。當然,共和時期的諸小麥法都只保障平民的小麥供應,但奧古斯都的生活資料供應法基于Annona一詞本身具有的軍民兩跨性質,不僅承擔保障平民供應的任務,還承擔保障軍隊相應供應的任務。
現代法學徐國棟:羅馬經濟法研究奧古斯都的《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與后文將論述的戴克里先的《銷售物價格告示》看起來相隔遙遠,實際上一脈相承,前者是后者的先聲。兩者關注的都是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問題,都既關注民供,也關注軍供。唯一的不同是奧古斯都的立法不關注服務的價格,而戴克里先的立法關注此點。這兩個立法的同一性證明了羅馬國家承擔照顧自己人民生活的責任的傳統。
說完了Lex Iulia de annona的法律名中的annona的含義,現在到了說其中的Iulia的含義的時候。眾所周知,Iulia是Iulius的所有格,是“優流斯氏族的”之意思,愷撒和奧古斯都都屬于優流斯氏族,那么,《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到底是愷撒還是奧古斯都制定的?這在學界是個有爭議的問題。蒙森在其《羅馬刑法》一書中認為該法是在愷撒獨裁時提議制定的[10]。蒙森的影響極大,所以,英語世界的研究競爭法的學者差不多都把該法的誕生時間定為公元前50年[11],或者采取含糊策略,定為公元前50年左右[12]。但稍查愷撒年譜可知,公元前50年愷撒尚在高盧,未在羅馬,不可能在羅馬提議制定法律[13]。其次,是年的執政官是Lucius Aemilius Paullus和Gaius Claudius Marcellus Minor,如果要立法,應該是他們來提議,所制定的法律應冠他們的族名。再次,愷撒擔任終身獨裁官的時間是公元前44年,就算他在這一年提議制定本法,從公元前50年到公元前44年,涵蓋6年,這么大的數字,不是一個“左右”可以含糊過去的。看來,偉大的蒙森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從而導致許多英語學者追隨其錯誤。endprint
相反的學說認為《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頒布于公元前18年,由奧古斯都提議[14]。此說較合邏輯,讓該法與奧古斯都于公元前7年設立生活資料供應官(Praefectus Annonae)職官的做法形成呼應。生活資料供應官是奧古斯都于公元前7年設立的,由兩名前裁判官擔任,可以配備助手。在帝國晚期,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和阿非利加行省也各設立一名生活資料供應官。他們對與生活資料供應有關的事項享有民事和刑事司法權[15]。公元前18年是奧古斯都基本掃平行省,回到羅馬經營內務的一年[16],其間,除了制定本法,還制定了《等級結婚的優流斯法》(Lex Iulia de MaritandisOrdinibus)和《懲治通奸罪的優流斯法》(Lex Iulia de adulteriis coercendis )。前者規定,訂婚者應在兩年內結婚,否則按獨身對待[17],獨身者被剝奪繼承能力[18]。三個法律彼此有關聯,后兩個法律旨在整頓家庭秩序,讓每個羅馬家庭都為國增殖人口,以彌補內戰造成的大量死亡;而每個家庭的成員都要吃飯穿衣,所以生活資料的供應需要保障。
《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的提議者如果是愷撒,則該法屬于共和時代,如果是奧古斯都,則屬于帝政時代。該法屬于哪個時代是有意義的,因為共和時期羅馬的國策是國庫補貼供糧,由于國庫的負擔過重,到了帝政時代,羅馬開始調整自己的福利政策。一方面,減少了國家的供糧責任。乍入帝政,奧古斯都就把免費小麥受益人的數目從32萬減少到15萬-20萬[19]。顯然,奧古斯都開始改國家大包大攬的政策為國家小包小攬、其余交給自由市場的政策,在后種情形,國家只為私人供糧者提供無障礙的交易環境而已。另一方面,增加了國家維持糧食以外的其他生活資料的公平價格的責任。
奧古斯都除了制定《等級結婚的優流斯法》和《懲治通奸罪的優流斯法》作為《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的關系法規外,他于公元7年提議制定的《優流斯行會法》(Lex Iulia de collegiis)可能也是此等關系法規。該法要求所有行會(極少數傳統悠久的宗教性行會除外)全部自行解散,然后人們可根據皇帝或元老院的批準重新組建相應的行會。批準分個別批準和概括批準兩種[20]。人們通常認為,此法的目的是防止人們利用行會從事政治斗爭,但該法可能也關乎不正當競爭,因為行會首領具有商品定價權(參見下文將分析的芝諾敕令第三段),如果涉及生活資料采購、運輸、銷售的行會首領濫用此等權利,則可能造成生活資料價格上漲,影響國計民生。例如,羅馬有搬運工行會(Saccarii),負責在奧斯提亞港將糧食從船上搬進倉庫。公元364年,羅馬帝國賦予該行會特權——在奧斯提亞港口搬運所有貨物的壟斷權,這是現存的唯一一個羅馬帝國時期的壟斷權。(參見:Freda Utley. Trade Guilds of the Latter Roman Empire[M].MA Thesis in Economics, 1925.)如果此等行會的首領抬高搬運費,就可能間接抬高糧價。
《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可能僅有如下3個條文[21]:
第1條:違反本法締結合伙或使用任何其他手段讓生活資料更貴者;
第2條:截留船舶或水手或故意做任何事情使其滯留時間延長者;
第3條:對上述人等處以20金幣的罰款。
顯然,《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首先打擊締結合伙(societas)讓生活資料更貴者。在拉丁語以及拉丁法族的語言中,合伙和公司都用societas一詞表示,我們不妨把這里的societas理解為股份公司。在共和時期,出于組建需要巨大資本的包稅公司的需要,羅馬人已懂得利用股份公司[22]。有意投資者既可向公司購買股票,也可向前出資人購買公司的股票,換言之,存在股份的二級市場,Castor神廟即雙子星神廟(Tempio di Castore e Polluce),也稱為卡斯托雷及波魯切神廟,是為了紀念公元前484年羅馬和埃特魯斯的戰役中由于雙胞胎兄弟卡斯托雷及波魯切的幫助使羅馬獲勝而建造的。附近的羅馬集議場是買賣這種股票的場所,那里是世界上第一個“華爾街”[23]。為了操控生活資料市場,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一個人的財力通常不夠,于是人們為此組建股份制的公司,聚集大量資本達成此等違法目的金融大鱷索羅斯正是因為手頭有大量資本才能操控他國金融市場,借此掠奪他國財富。或通過組建合伙實現這樣的目的。這樣的違法比自然人違法的后果更為嚴重,所以,《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打擊之。從這個角度看,該法是一個打擊法人犯罪的法律,打擊的是法人的投機犯罪行為。
該法其次打擊“使用任何其他手段讓生活資料更貴者”,這是一個開放性規定,可以涵蓋一切人為抬高生活資料價格的人。經過長期適用該法,人們把這個開放性規定具體化,體現為如下行為:
1.購買商品后,部分提價或毀滅,促使他人提價,以增加自己的賬上收入;
2.在某商品預期供應不足的情況下不愿出售自己掌握的此等商品;
3.摧毀地里的果實或拔掉青苗。
第一種行為的實施者為了獲取暴利,人為提高商品價格或毀滅商品,造成稀缺,導致有關商品市場價格整體提升;第二種行為的實施者惜售囤積商品,期待利好行情拋出;第三種行為的實施者為保證維持自己存貨的價格,摧毀已長成的或正在長成的農產品,此舉暴殄天物不說,也導致人為的短缺。這三種都是不正當競爭行為,它們都破壞市場正常發揮作用的機制,從而擾亂經濟秩序并造成消費者損失。
該法最后打擊“截留船舶或水手或故意做任何事情使其滯留時間延長”的妨礙生活資料正常運輸的行為。行為人為使有關商品——尤其是小麥——保持缺貨狀態而人為阻礙或遲滯運貨船舶和人員的工作。羅馬的糧食大都從海外進口,此等妨礙會導致羅馬甚至意大利的糧價上漲,影響社會穩定。endprint
本法的罰則是對如上行為的人處以20金幣的罰金。這個處罰很輕,因為按照阿德里亞努斯(76-138年)皇帝的規定,在城里埋葬尸首的人都處40金幣的罰金(D.47,12,3,5)。看來,立法者認為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危害小于違反衛生法的行為的危害。盡管如此,這個罰則產生于帝政初期,仍反映了共和時期羅馬刑法的無階級性特征,換言之,不論犯罪人所屬的社會階級如何,對他們的處罰是一樣的。但到了烏爾比安的時代,妨礙生活資料供應犯罪的罰則發生了變化。烏爾比安告訴我們,如果罪犯是商人,則被禁止經商,有時被放逐小島。如果罪犯是低下階級的成員,則要被判處強制勞動(D.47,11,6pr.)[24]。如此,罰金刑為資格刑和流放刑取代,這樣可能會更有效地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同時,刑法的階級性也出來了,表現為同罪異罰,異罰的依據是階級身份。
此等處罰當然由妨礙生活資料供應罪法庭判處,因為《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產生于常設刑事法庭時期,這種法庭根據一個特別的刑事單行法設立,并且只審理該法鎮壓的犯罪之案件。要指出的是,這個法庭程序的啟動采用公訴(Iudicia publica)的形式,即人人可得訴之。參見:D.48,1,1;馬切爾:《公訴》第1卷。并非所有涉及犯罪的審判都是公訴,只有那些根據有關公訴的法律發生的審判才是如此,這些法律有:《關于國事罪的優流斯法》、《懲治通奸罪的優流斯法》、《關于殺人和投毒的科爾內流斯法》、《關于殺親罪的龐培法》、《關于貪污的優流斯法》、《關于遺囑的科爾內流斯法》、《關于私暴力的優流斯法》、《關于公暴力的優流斯法》、《關于選舉舞弊的優流斯法》、《關于敲詐的優流斯法》、《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參見:桑德羅·斯奇巴尼. 民法大全選譯·債·私犯之債(II)和犯罪[M].徐國棟,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8:180.)原因很簡單,生活資料供應關系到公共利益,擾亂其供應就是侵害此等利益,所以公眾中的任何人都可追訴此等犯罪。基于同樣的道理,本法允許奴隸控告主人的生活資料供應詐欺行為[21]205,而在通常情況下,奴隸不得控告其主人。奴隸不可檢舉其主人(D.49,24,2,6),如果他這樣做了,將受到嚴厲處罰,但重大國事罪的情形除外(C.10,11,6)。
擾亂生活資料供應罪法庭在起訴以后的程序如何,不為人知,人們推測它更接近市長官法庭的程序而非陪審團程序[25]。市長官是從王政時期就有的古老官職,他對涉銀行案件享有管轄權[26],另外負責管理肉類市場,保證肉價合理[27]。市長官可以永久或臨時地禁止某人從事貿易活動、某些職業,還可以控告不法行會的組織者[27]197,這些職能都能為加強市場的秩序服務。此論之出,可能因為肉食為生活資料之一種,故人們推測涉及其他生活資料供應的案件也是市長官審理的。另外可能因為在烏爾比安的時代,往往以禁止經商懲罰擾亂生活資料供應者,而市長官也有權禁止某人從事貿易活動或某項職業[27]197,兩者罰則相同,讓人產生程序相同的聯想。
擾亂生活資料供應罪法庭存在的時間不長,不久就被執行皇帝命令的特別法庭取代[14]。確實,擾亂生活資料供應罪常設刑事法庭是羅馬最后一個這樣的法庭。在其產生之時,奧古斯都就對這樣的審判制度進行了改革,所以,它產生后不久就被取代,太合乎情理了。
上文只關乎發生在羅馬的擾亂生活資料供應罪審判,在行省發生的此等犯罪如何審?我們知道,在《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頒布時,羅馬已有了22個行省它們是:西西里(公元前213年)、科西嘉和撒丁(Corsica et Sardinia,公元前238年)、近西班牙(Hispania Citerior,公元前197年)、遠西班牙(Hispania Ulterior,公元前197年)、馬其頓(Macedonia,公元前146年)、埃皮魯斯(Epirus,公元前148年)、阿非力加(Africa,公元前146年)、亞細亞(Asia,公元前133年)、以納爾波為首府的高盧(Gallia Narbonensis,公元前121年)、山南高盧(Gallia Cisalpina,公元前81年)、克里特與昔蘭尼加(Creta et Cyrenaica,公元前74年)、科爾杜埃勒(Corduene,公元前66年)、比提尼亞(Bithynia,公元前64年)、西里西亞與塞浦路斯(Cilicia et Cyprus,公元前64年)、敘利亞(Syria,公元前64年)、伊利里庫姆(Illyricum,公元前59年)、埃及(Aegyptus,公元前30年)、莫埃西亞(Moesia,公元前29年)、上日耳曼(Germania Superior,公元前27年)、下日耳曼(Germania Inferior,公元前27年)、加拉太(Galatia,公元前25年)、長發高盧(Gallia Comata,公元前22年)。,立法者不可能不考慮行省的生活資料供應問題,因為市場是跨界的,如果行省的生活資料供應管控不好,羅馬的相應供應必定遭殃。例如,如果行省的生活資料價格高,羅馬的生活資料必定流向行省,造成羅馬的生活資料緊缺甚至供應斷檔。從烏爾比安在《關于行省總督的職責》的著作中介紹《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的內容前文介紹的《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的三個條文,是在烏爾比安的《論總督的職責》一書中的第9卷保留下來的。(參見:學說匯纂:第48卷(羅馬刑事法)[M].薛軍,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205.)來看,行省同樣存在對生活資料供應的管控,發生的相應案件由行省總督審理。如果此種推論為真,則《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相對于共和時期的以《格拉古小麥法》為代表的系列小麥法取得了實質性的進步,因為小麥法首先為實現羅馬市民的特權而設,換言之,不是羅馬市民的人享受不到這個法律提供的好處,其次為實現身在首都羅馬的市民的特權而設,換言之,羅馬城以外的羅馬市民享受不到這個法律提供的好處,而《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提供的好處可以由一切羅馬帝國境內的居民享受。endprint
現在到了探討《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的思想基礎的時候了,此等思想基礎就是打擊糧食投機(Dardanarius)的經濟倫理觀念。Dardanarius一詞來自Dardanus,這是朱庇特的兒子的名字,也用此詞指特洛伊人[7]151。后來用此詞指通過一定的巫術摧毀大地上的果實的人[28]。把人家辛苦勞作出來的果實用巫術摧毀,這種人該有多可恨!再后來,從Dardanus一詞派生出來的Dardanarius一詞就被引申為糧食投機了[24]。這種人盡管不用巫術,但用類似的邪惡手法如囤積居奇、壟斷掠奪別人的勞動果實,像以巫術掠人收成者一樣可恨。打擊這種人,是制定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思想基礎。
《學說匯纂》有兩處提到Dardanarius。第一處是烏爾比安的《論行省總督的職責》第8卷(D.47,11,6pr.)。其辭曰:慣于利用各種機會抬高食品價格的人被稱為Dardanarius,他們的貪心既受到皇帝敕令的約束,也受到法律的約束[24]。第二處是保羅的《意見集》第1卷(D.48,19,37)。其辭曰:為了人民的生活資料供應的利益,對于使用假衡器的投機者,可以根據他們罪行的程度通過非常審判進行處罰[21]333。第一個法言給Dardanarius下了定義,把其本質歸為貪心,第二個法言把Dardanarius的含義擴張到使用假衡器者。確實,這樣的人把半斤當作一斤,跟用巫術掠奪他人收成的人在本質上相同,僅其掠奪的方式小有不同而已。這個法言的存在導致荷蘭法學家Hendrik Crookewit(1831-1902年)把使用假秤或假衡器的人也作為《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的打擊對象[29]。他這樣做是有依據的。事實上,羅馬人對于這種人比照《關于偽造的科爾內流斯法》進行處罰。
二、羅馬的反壟斷法東羅馬帝國的芝諾(Flavius Zeno Augustus,425-491年)皇帝于483年發布的一個敕答被認為是羅馬的反壟斷立法,它后來被收錄在優士丁尼皇帝于530年頒布的《法典》里,處在第4卷第59題,該題的標題就是“關于壟斷、不法商業協議、工匠或協議人,以及浴場所有人被禁止的不法行為”。這個標題很長,但其下只有兩個敕令。除了下面要展開分析的芝諾的長篇敕令外,還有一個瓦倫斯和瓦倫丁尼安皇帝的敕答,其標題是“關于趕集日”,內容關乎被皇帝授予特權不能因他們自己或其奴隸的行為被訴的人,不得被迫繳納攤位費,也不得在其營業期間因其其他的私人債務被干擾[30]。可見,這兩個敕令共同構成東羅馬帝國的市場管理法。芝諾的長篇敕令有如下列:
C.4,59。芝諾皇帝致市長官君士坦丁:
pr.朕命令:誰也不許操縱任何壟斷,譬如關于衣服、魚、梳子或者也許關于銅器等任何生活用品或者用于別的目的之用品的壟斷,不管他是依靠自己的資源優勢這樣做的,還是根據已頒布或將頒布的敕答或根據國是詔書或根據對朕的判決做出的解釋這樣做的;不允許互相串通,通過違法會議達成協議或陰謀,據以認定某些種類商品的最低出賣價格。
1.嚴禁建筑商或承包商、各種行當的工匠或浴場的所有人在各自行業的內部約定,一個同業者不許完成另一同業者已受委托完成的工作,或約定插手其他同業者已受雇做的工作的同業者將受干預并阻止。誰都可以完成別人開始后未完成的工作,如此不構成任何私犯,繼續者不用怕任何人,也不用怕承擔訴訟費用。
2.況且,如果某人膽敢實行壟斷,將沒收其全部財產并將他永久放逐。
3.如果別的行業的領導人物今后固定其商品的價格或訂立這種類型的違法合同,朕決定對其課加黃金50磅的罰款。如果你的法院由于腐敗、玩忽職守等錯誤不徹底執行朕最健全的關于禁止壟斷并禁止集團協議(corporum pactioni)的敕令,將被判處40磅黃金的罰款[3]。
在分析以上敕令之前,我們不妨先考察一下其作者。
芝諾為列奧皇帝的女婿,伊掃里安(Isaurian)部落(可能是現在庫爾德人的祖先)的首領。原名塔拉西斯,在軍中發跡,取得高位后,為贏得東羅馬帝國的貴族階級的支持而改名芝諾。公元474-475年第一次在位,476-491年第二次在位。他的第一次在位因為其野蠻人血統被終止。476年,他圍攻君士坦丁堡,恢復帝位。在位期間,見證了西羅馬帝國的陷落,但鞏固了東羅馬帝國。他兩次平息內亂,遭遇哥特人的挑戰以及東西方基督教的分裂。
總之,芝諾皇帝在位的17年中,日耳曼等野蠻民族不斷侵略羅馬帝國的領地,同時帝國的軍隊搞暴動,羅馬帝國內外情況非常亂。
芝諾是一個勤奮的立法者。在優士丁尼《法學階梯》中,有他的如下立法被收錄:
1.被2,6,14收錄的敕令,它保障以出售、贈予等名目從皇庫收受物者,不論是被訴還是起訴,都將勝訴。
2.被3,24,3收錄的敕令,它規定永佃權為一種特殊契約,將之與出租和出售區別開來。
3.被4,4,10收錄的敕令,它規定在因不法侵害發生的刑事訴訟中,杰出的人 “杰出的人”一開始是一般尊稱,后專指元老院成員,最后變成元老院選出的擔任各省總督的官員的稱呼。和地位較高者可通過代理人起訴或應訴。
4.被4,6,33e、4,6,34、4,13,10(9)收錄的敕令,它們規定了對債的標的之數量或其他方面提出過多要求的處理。如果原告的請求少于其實際債權的數額,法官應將余額判給他。它們還規定了原告在時間方面提出過多要求的處理[8]555。
反壟斷是筆者找到的他的第五個立法遺產。
不難看出,芝諾盡管是所謂的蠻族出身,但繼承羅馬法律文明有方,是個有作為的立法者,至少開創了兩個法律制度,除了本文要研究的反壟斷制度外,另一個是永佃權制度。現在我們進入對芝諾敕令的文本分析。
本敕令的發布對象是君士坦丁堡的市長官,由此可證,本敕令側重解決東羅馬帝國首都的市場壟斷問題。前文已述,在羅馬法史中,從王政以來,市長官就具有市場管理的職責。endprint
本敕令反對任何壟斷,并反對建立價格卡特爾。在本敕令的頭段,首先宣布了反對任何人的任何壟斷的立法者立場。在宣告這一基本前提后,芝諾列舉了對衣服、魚、梳子、銅器的壟斷,但以“等”的字樣表示這不是窮盡性列舉,并且明定它們的屬概念為“生活用品”(Victum),這是一個奧古斯都所用的Annona一詞的同義詞,所以本敕令有保護消費者、討好民眾的目的。但本敕令又補充對于用于別的目的之用品的壟斷的不容許,“別的目的”只可能是軍事上的,如此,本敕令在既反對民供上的又反對軍供上的壟斷方面與《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一致。
頭段其次列舉了壟斷的來源:首先是壟斷者憑借自己的力量搞的;其次是皇帝的敕答授予的;第三是根據國是詔書取得的;第四是對皇帝判決作出的解釋確立的。4種來源,打造出羅馬國家的如下壟斷:制磚業[31]、制鹽業[31]103、銀礦開采業、家庭日用織品業、化妝品業、啤酒業[31]150、鞋店、理發店、洗衣店、拍賣業。從優士丁尼開始,羅馬國家壟斷絲綢業[32]。欲經營這些行業者要購買特許,但必須按照國家發包人規定的價格運作[31]107。羅馬國家壟斷這些行業的理由是牟利,此等收入構成國庫收入的來源之一。這些壟斷物品都屬于日用品,但都不在芝諾敕令的列舉之內,它們都有可能成為反壟斷的對象。芝諾敢于挑戰先前立法者授予的特權,與他的野蠻人出身可能有關。
頭段最后反對建立價格卡特爾。敕令第三段中提到的集團協議(corporum pactioni)就是卡特爾,其成立要么通過違法會議達成的協議,要么通過陰謀。此等卡特爾確定某種商品的最低價格,保護行業利益,限制競爭,不利于消費者。這樣,對于同一商品,消費者不論進何家店,價格都一樣。據說在澳洲經營的日本商人和韓國商人都這樣,并被作為他們的團結性受到贊譽。中國人的店一家比一家便宜,其經營方略最符合芝諾敕令的規定。
要指出的是,本敕令沒有明確反對服務價格壟斷,這與下文將研究的戴克里先的《銷售物價格告示》不同[33]。
本敕令的第一段反對禁止同業競爭和同業補遺行為,涉及的行業有建筑業、手工業、洗浴業,它們活動的法律形式都是承攬,與頭段只涉及買賣不同。此等行業的業者可能達成內部協議:彼此不搶飯碗,一家已經接手的業務,其他家不要去搶。這樣就限制了同業競爭,但有時會造成荒唐的結果。例如,A承包商接手了一項工程,由于種種原因,他不能完成工程甚至跑路了,但B承包商礙于行業規矩,不能接手剩余工程,如此形成爛尾樓,至少破壞美麗的君士坦丁堡的風景。于是,本段允許其他同業者繼續其同行已開始的工程,不認為他的此等繼續構成侵權行為。如果他受到同業者的報復,他將受到法律的保護。如果他被同業者起訴,他不用擔心訴訟費用,因為他肯定是勝訴的一方。
以上說明,適用于建筑業沒有問題,適用于手工業亦可,因為可能發生一個工匠制作一個定作物到一半能否由其他工匠完成的問題,但適用于洗浴業就有問題,因為很難設想一個浴客洗了一半澡時浴場停業而其他浴場不接納該浴客的情況,原因可能在于本段本來就是專門針對建筑業和手工業制定的,因為按照Peter Garnsey的報道,芝諾皇帝給君士坦丁堡市長官還發布了一個內容類似的敕答(D. 8,10,12,9),專門針對建筑業和手工業中的未完工程的繼續[34]。但在拉丁文版和英文版的《法典》中,筆者都未找到這條敕令。如此,只能懷疑本段關于洗浴業的規定出于添加了。
本敕令的第二段規定了罰則:沒收財產和永久放逐。既然為利而壟斷,懲罰的方法就是剝奪其利,此為設立沒收財產刑之緣由。永久放逐則從物理上去除了一個城邦的禍害。
本敕令的第三段打擊行會領導人定價以及法院的執行不力行為,以及價格卡特爾行為。“別的行業”指建筑業、手工業和浴場業以外的行業,它們的領導人就是行會的領導人。古代的行會本來就有定價的職能。行會領導人規定行業保護價,意圖避免惡性價格競爭造成的行業整體損失。按照芝諾敕令,對他們罰款50磅黃金。在這里,罰金的計算不采用金幣、狄納流斯羅馬的銀幣名。、銅幣,而是采用金錠,計算單位采用磅(Libras),這很奇特。
最后不妨把芝諾的反壟斷敕令與奧古斯都的《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比較一下。《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針對不正當競爭而立,芝諾敕令針對壟斷而立,但兩者也有共同點,那就是對商品價格的關切。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目的是取得有利的價格,壟斷的目的也是如此,壟斷是不正當競爭的一種形式,所以,反壟斷法是反特定類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無論如何,奧古斯都的《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與芝諾的反壟斷敕令共同構成了羅馬的經濟法。
三、羅馬的其他經濟立法在反不正當競爭和反壟斷的主線之外,羅馬尚有其他經濟立法,主要是經濟危機管控法,有如下列:
1.通貨緊缺管控法
公元前216年的《關于銀行3人委員會的米努求斯法》(Lex Minucia de Triumviris Mensariis,以下簡稱《米努求斯法》)首先屬此。《米努求斯法》由保民官米努求斯(M. Minucius)提議制定,此法任命了3名財務方面的官員來管制通貨緊缺引起的危機。他們有可能建立一個公共銀行以解決私人的債務,對可以提供良好擔保的債務人,先用公共基金代他們還債;不能提供擔保的債務人,可以實物抵債[35]。
那么,為何在公元前216年許發生通貨緊缺的危機?這可能是羅馬的利息管控立法的副作用。眾所周知,《十二表法》第八表第18條規定:利息不得超過8.33%。對超過該利率的,處4倍的罰金。由于本條只適用于羅馬市民,不適用于外邦人,羅馬的高利貸者遂以鄰國市民(盟邦人和拉丁人)的名義來逃避這些法律。在這種情況下,同樣的借貸,在羅馬和拉丁地區與同盟者地區之間有巨大的利差,資本遂流出羅馬,造成該地的空殼化,于是頒布《米努求斯法》來解決問題。該法具有破產重整程序的色彩,要點之一是國家暫時代私人還債,要點之二是允許實物抵債。這樣就解決了富有的人因為手頭沒有現錢而破產的問題,但該法沒有解決羅馬內與羅馬外的利息差問題,所以盡管可能醫得一時之痛,但不能根治。所以,在稍后的公元前193年,頒布了《森普羅紐斯利息法》(Lex Sempronia de fenore),規定有關高利貸的羅馬法對作為羅馬市民的債權人的拉丁人和盟邦人同樣具有約束力[36]。這樣就解決了羅馬的資本外流于拉丁地區和同盟城市的問題,但沒有解決此等資本外流行省的問題。在公元前193年以后,羅馬的行省大為擴展。此前只有4個行省(西西里、科西嘉和撒丁、遠西班牙、近西班牙),從這一年到愷撒擔任執政官時(公元前59年),羅馬的行省已增加到16個[37],它們構成一個《森普羅紐斯利息法》未曾考慮到的死角。事實上,羅馬與行省的利率差巨大,羅馬的利率上限為8.33%,但行省的利率可以達到48%[38],資本還是往行省跑。所以,愷撒擔任執政官時曾頒布一項法律,要求金融業者必須把自己資金的一定比例投資于意大利的土地,但這個比例到底是多少不明確。開初,這個法律執行得不錯,因為雖然行省的利率高,但那里的風險也大,所以金融業者能遵守愷撒的法律。但60年后,到了提貝留斯皇帝(公元前42-公元37年)當政時(14-37年),行省的投資風險也降低了,而行省的利率照樣高于意大利的利率,造成愷撒的法律形同虛設,于是資金紛紛流向行省,造成意大利的空殼化,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提貝留斯當政時有人告發此等資本轉移,但貸款人多為權貴,不能輕易得罪,于是他給貸款人1年半的時間,要他們自行把行省投資和意大利投資兩者的數量調整到“一定比例”。為此,金融業者一方面四處討債,另一方面停止出借,造成貨幣供應量不足,受打擊最大的是意大利的債務人,因為他們多為中小農場主,而行省債務人多為大莊園主,承受打擊的能力比意大利的債務人高,于是土地價格大跌,地主賣地還債,人們接連破產,經濟處于危機狀態,只有國家出面才能解決,于是,提貝留斯皇帝支出1億塞斯特斯來支援意大利債務人,借款3年為期,沒有利息,但債務人必須以債務價值2倍的不動產擔保還款,于是危機得到解決[38]。endprint
筆者把《米努求斯法》及其有關法律界定為通貨緊缺管控法,只是從一定的角度而言,換個角度,可以把它們界定為利息與投資管控法,因為它們規定的利率決定了資本的流向,立法者又通過制定法律調節投資的方向。
2.價格限制法
羅馬法對價格的干預由來已久。如果把利息理解為資本的價格,上引《十二表法》第八表第18條關于利息不得超過8.33%的規定就是價格限制法。另外,羅馬自征服西西里以來采取糧食進口政策,意大利改種經濟作物,導致小麥成為戰略物資,關乎民生與國家安定。蓋尤斯·格拉古(公元前153-公元前121年)于公元前124年制定《小麥法》,規定以每莫迪古羅馬的容積單位,約等于8.75公升,6.5公斤。(modius)——阿斯的價格每月向每個羅馬市民出售5莫迪的小麥,以平抑高昂的麥價,保障羅馬市民的吃飯問題[9],可以算作價格限制法。不過其方略不是像《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一樣強制私人售賣者不得要高價,而是以國家補貼、國家供給來維持民生物資的低價而已,但兩者異曲同工。
在羅馬的價格限制法中,最有名的是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約243-313年)于301年頒布的《銷售物價格告示》(Edictum de pretiis rerum venalium)。這是一個很長的法律文件,除了序言外,它規定了37個類別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它們是:(1)糧食和飼料種籽;(2)葡萄酒;(3)油;(4)肉;(5)魚;(6)蔬菜和水果;(7)工人的工資;(8)金屬工的工資;(9)抄寫員的工資;(10)皮革制品的價格;(11)學費;(12)材料的價格;(13)繩索的價格;(14)伐木工的工資;(15)車用木材的價格;(16)裁縫用材料的價格;(17)商品運輸的價格;(18)羽毛筆的價格;(19)衣服的價格;(20)羽毛和絲綢制品的價格;(21)羊毛制品的價格;(22)洗衣的價格;(23)絲綢的價格;(24)紫絨的價格;(25)羊毛的價格;(26)亞麻的價格;(27)帆具的價格;(28)帆具的價格(續);(29)釘子的價格;(30)金子的價格;(31)奴隸的價格;(32)羊的價格;(33)大理石的價格;(34)利比亞野獸的價格;(35)紙的價格;(36)調料和藥的價格;(37)不同省之間水運的價格(原文是“從什么地方到什么省超過最低運價的運費是合法的?”)。戴克里先官方定價的37類商品和服務的清單。(參見:Siegfired Lauffer.Edictum de pretiisre rum venalium,Textus,Diocletian Preisedict,Berlin,1971[EB/OL].[2014-07-03].http://www.hs-augsburg.de/~harsch/ Chronologia/ Lspost04/ Diocletianus/ dio_ep_i.htm. )這個清單很有意思,它把商品的價格和服務的價格插花規定,而不是大別為兩類分別加以規定。其中列舉的商品名類可以構成奧古斯都所用的Annona一詞含義的注腳。
每個大類內又包含若干種商品和服務。例如,在糧食和飼料種籽大類中羅列了31種糧食和飼料,分別規定了它們的官價,它們的名稱和定價如下:小麥,每莫迪100狄納流斯;大麥,100狄納流斯;黑麥,60狄納流斯;黍,100狄納流斯;粟,50狄納流斯;印度粟,50狄納流斯;凈二粒小麥,100狄納流斯;二粒小麥,30狄納流斯;羊豆,100狄納流斯;燕麥,30狄納流斯;長角豆,100狄納流斯;羽扇豆,60狄納流斯;煮羽扇豆,4狄納流斯;乾茶豆,100狄納流斯;亞麻籽,150狄納流斯;芝麻,200狄納流斯;凈豆子,100狄納流斯;不干凈豆子,60狄納流斯;扁豆,100狄納流斯;箭筈豌豆,80狄納流斯;干凈的野豌豆,100狄納流斯;不干凈的野豌豆,60狄納流斯;草籽,30狄納流斯;三葉草草籽,150狄納流斯;大麻籽,80狄納流斯;箭筈豌豆籽,80狄納流斯;罌粟籽,150狄納流斯;小茴香,150狄納流斯;蘿卜籽,150狄納流斯;芥子,150狄納流斯;調制的芥子,150狄納流斯[33]366。
以上為對商品大類內部種類的一個示例。下面對服務大類中的細目進行例示。在“抄寫員的工資”的大類中有如下細目:羊皮紙抄寫,每平方尺40狄納流斯;上等書法抄寫,每100行25狄納流斯;普通書法抄寫,每100行20狄納流斯;公文抄寫或一般性謄寫,每100行10狄納流斯[33]368。
告示的序言告示我們,限價的目的是打擊投機者,他們在歉收的年份里大放種子貸款,獲取暴利。他們囤積居奇,將日常生活必需的食物和用品匿而不售,人為制造短缺,有時把商品的價格提高到了4倍或8倍[33]364。這樣的說明讓我們想到了奧古斯都制定的《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它也是為了打擊生活用品投機,兩者的聯系是明顯的。但奧古斯都沒有從限價著手打擊投機,而是從打擊操弄價格行為入手。這顯然是治本之策,而限價為治標之策。
告示的序言還規定:對牟取暴利者和投機者處以死刑[39]。相較于奧古斯都立法的20金幣罰金的罰則,以及芝諾立法中的50磅黃金和永久放逐的罰則,此等處罰不可謂不嚴厲。重罰說明戴克里先面臨的情況更亂,不得不以重典治之。但這個罰則已經脫出經濟法的范疇,進入經濟刑法的范疇了。
四、羅馬經濟法對后世的影響反不正當競爭、反壟斷、限價三者有交織之處。壟斷是不正當競爭的形式之一,而且是其主要形式。不正當競爭也好,壟斷也好,都是為了取得有利于不正當競爭者、壟斷者的價格。所以,不正當競爭、壟斷都是手段,取得暴利性的價格是目的。打擊不正當競爭和壟斷的客觀效果是維持市場的公正價格,從此等價格獲利的是廣大的消費者,所以,把上述三方面的羅馬經濟法說成現代的消費者保護法的濫觴,差強可也。當然,打擊不正當競爭和壟斷是從原因的角度保護消費者,限價是從結果的角度進行同樣的保護。endprint
正因為上述三者彼此交織,抓住一者,就可得到其他兩者,應該說,后人選擇抓的主要是反壟斷,所以,羅馬經濟法對后世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其反壟斷法的傳播,具體來說,體現為芝諾敕令對后世的影響。
第一,該敕令被后來的皇帝優士丁尼(483-565年)繼承,將之納入其《法典》。優士丁尼是與芝諾相隔不久的皇帝(526-565年在位)。他可以廢除先帝的敕令,不納入其法典編纂,也可采取相反的立場,優士丁尼納入了,證明他接受了該敕令包含的主張。感謝他的這一納入,我們今天才能看到一個古羅馬反壟斷法的完整文本,從而正確地看待反壟斷法的歷史問題。
第二,該敕令得到了中世紀法學家的廣泛研究。Placentinus(?-1192年)和Azo(115-1230年)先后研究了敕令中使用的“壟斷”一詞的含義。前者把壟斷從希臘語構詞法的角度解釋成“一城(Poly)只有一家(售賣者)”,也就是沒有競爭,后者糾正了Placentinus的錯誤,認為壟斷一詞的意思不限于“一城一家”,而是出賣人或商人間達成的除了支付特定價格就不出售的協議[40]。Odofredus(?-1265年)參考羅馬人的經驗寫出了《論壟斷》(De Monopoliis)的專著,他認為,如果商人要求消費者購買特定量的商品,或以特定價格購買特定商品,否則不賣,此時就發生了商人的陰謀,構成壟斷[40]399。Odofredus增加了壟斷的一個新類型:強令消費者購買超過其需要量的商品。此其貢獻也!
第三,芝諾敕令得到了一些民族國家法律的繼受。首先讓我們看德國的情況。1548年在奧格斯堡進行的帝國議會通過的《內政辦法》第18章的標題為“關于壟斷和有害的買下行為”。它明文規定禁止各種商品貿易的壟斷,而且所舉的例子強調葡萄酒、糧食等遠途、大量貿易的商品,很清楚,其內容不限于涉及小地方的市場貿易;不僅禁止賣方壟斷,還禁止買方壟斷;不僅禁止個人建立壟斷,還禁止商人聯合建立壟斷;不僅禁止壟斷企業制定顧客必須遵守的價格,還禁止他們制定顧客必須遵守的別的條件;不僅禁止橫向的壟斷,還禁止縱向限制競爭的行為。《內政辦法》明文規定建立壟斷的合同、協議等無效,但同時強調:目的不在于禁止商人聯合進行買賣,只不過不許違反反壟斷規定。《內政辦法》還禁止地方政府保護壟斷商。誠然,這看上去像個完美無缺的反壟斷法[3]。
以上為立法繼受,另外還有司法繼受。這體現在《判決集》第3部第70號判決中:“壟斷既阻礙自然所愛的交易自由,也對吸交易之奶的市民社會造成阻礙,既損害公共利益,也損害個人利益,各民族的法學均認為壟斷有害。芝諾皇帝的法令嚴禁壟斷,近代羅馬德意志帝國法律重復該禁止規定。法律既禁止個人擅自建立壟斷,也不允許以奉任何人的法律解釋或者專門圣旨或者欽定補充解釋為依據而操縱壟斷。因此,特權無論是怎么樣得到的,如果是壟斷所帶來的,法官就不應遵守這個特權,因為壟斷違反普通法和公共利益……。”(什切青市政府為原告,Georg Gtzke為被告的案子,1655年1月30日的裁定)[3]。
另外還有至少如下大陸法系國家繼受了羅馬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
在意大利,現行《意大利刑法典》在“妨害公共經濟的犯罪”名目下有一些羅馬經濟法式的規定。第499條:銷毀原材料、農產品、工業產品或生產工具,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損害的,或者致使普通或常用消費品大幅度減少的,處以3年至12年有期徒刑或2065歐元以上罰金[41]。此條與《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適用的第一種情形“購買商品后,部分提價或毀滅,促使他人提價,增加自己的賬上收入”和第三種情形“摧毀地里的果實或拔掉青苗”何其相似乃爾!
第501條規定:(1)以擾亂國內有價證券或商品市場為目的,公布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虛假的、夸張的或帶有偏向的消息的,或者采用其他手段足以造成在公共市場上交易的商品或有價證券的價格上升或降低的,處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和516歐元至25822歐元的罰金。(2)如果商品或有價證券的價格發生上升或降低,刑罰予以增加……[41]。該條對羅馬經濟法有所發展,增加了有價證券的經濟法作用對象,這是羅馬人不曾考慮到的。
第501-2條規定:(1)除前條規定的情況外,在從事任何生產活動或貿易活動中,實施投機操縱行為的,或者隱藏、囤積或壟斷原材料、常用消費食品或必需產品,足以造成國內市場短缺或漲價的,處以6個月至3年有期徒刑和516歐元至25822歐元的罰金。(2)當在本條第1款列舉的國內商品市場上發生短缺或漲價情況時,在從事上述活動中使大量商品無法得到利用或消費的,處以同樣的刑罰。(3)主管司法機關以及在當場發現犯罪情況下的司法警察官員或警員,遵循有關正式預審的規范,對商品實施扣押。主管司法機關決定按照《刑事訴訟法典》第625條立即對上述商品實行強制售賣……[41]173。本條更像芝諾敕令的規定,但它不是出自現行《意大利刑法典》的作者之手,而是1976年的第787號法律增補的,它授權強行售賣被奸商囤積之商品的規定,很有創新意義。
在西班牙,在“與市場和消費者相關的犯罪”的標題下,現行《西班牙刑法典》第281條規定:(1)減少生活必需品或其原材料的供應,意圖斷絕其供應而改變物價或者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處1年以上5年以下徒刑,并處12個月至24個月罰金。(2)行為造成受害人嚴重困難或者災難的,按規定加重一級處罰[42]。第284條規定:傳播虛假消息,使用暴力、威脅、欺騙手段,或者設置陷阱,意圖改變產品、商品、證券、服務或者其他任何動產、不動產標的物價格的,處6個月以上2年以下徒刑,或者處6個月至18個月罰金。其行為同時觸犯其他罪名的,數罪并罰[42]。
另外,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危地馬拉、墨西哥等國的刑法典中有類似規定[43]。
英美法系國家也繼受了羅馬經濟法。英國于1624年頒布了《壟斷法》(The Statute of Monopolies),這主要是一個授予專利權的法律。該法把專利稱為壟斷,從而使壟斷一詞有了積極的含義。但其他方面的壟斷是不允許的,愛德華·科克(1552-1634年)的《英國法階梯》3,85告訴我們,所有旨在通過壟斷導致商品或勞務稀缺的措施都被認為違反了基本法。懲罰是三倍的損害和兩倍的成本[30]121。在美國,1890年的《謝爾曼法》第2條規定:任何人壟斷或企圖壟斷,或與他人聯合、共謀壟斷州際間或與外國間的商業和貿易的,是嚴重犯罪。如果參與人是法人,將處以不超過100萬美元以下罰款;如果參與人是個人,將處以不超過10萬美元以下的罰款,或3年以下監禁。也可由法院酌情并用兩種處罰[44]。本條像《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一樣,同時打擊個人的壟斷和法人的壟斷,尤其反對以聯合的方式形成壟斷。更有意味的是,該法像《關于生活資料供應的優流斯法》一樣,也允許任何人提起反壟斷訴訟。endprint
不難看出,各個國家反壟斷立法基本的共同傾向,是把壟斷當作嚴重侵犯公共利益的行為以刑罰處罰。
五、結論前文已述,對于經濟法的歷史,筆者持自古就有說,但愿到此為止的本文已證成了這一觀點。所以,不必強調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意義上的經濟法是二戰中的產物了。
反不正當競爭也好,反壟斷也好,都是為了讓市場機制不受干擾地發揮作用。經濟危機管控立法則是在市場失靈時國家出手取代其角色,以圖恢復市場的功能,所以,羅馬經濟法的存在以羅馬存在市場經濟為前提。這一前提是否成立,可謂充滿爭議。
我國流行的學說認為羅馬法有商品經濟的法律形式。如果把商品經濟解釋為市場經濟在中國特定條件下的別樣說法,此論倒是承認了市場經濟是羅馬法的基礎,它與研究羅馬帝國經濟史的專家米哈伊爾·羅斯托夫采夫(1870-1952年)的“現代派”觀點相呼應。人們說他是現代派,乃因為他以現代經濟學術語描述羅馬經濟史,諸如資本、市場、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等[45]。
但羅斯托夫采夫的觀點遭到了古典世界史專家摩西·芬利(Moses Finley,1912-1986年)的質疑,他認為“古代社會并無作為巨大的由相互依賴的市場構成的板塊意義上的經濟體系”[46]。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故古羅馬也沒有像樣的經濟學。事實上,現代經濟學產生的3大前提,羅馬都不具備。它們是:其一,以工業化生產方式為研究對象,在此之前的經濟學不過是家政學而已在希臘文中,oecos是家的意思,nomos是規范的意思,兩者結合起來構成了oeconomicus一詞。(參見:熊彼特. 經濟分析史:第1卷 [M].朱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87.);其二,以統治階級不賤視經濟活動為條件,把追求財富看作成功的標志;其三,假定所有的人都是勞動者,這導致經濟主體與經濟活動的操作者的合一。羅馬人不曾實現工業化,其精英階層至少賤視體力勞動,把它們交給奴隸來做,由此造成經濟主體與經濟活動的操作者相分離。在更多的情況下,獲利者是主人,操作者是奴隸或解放自由人。
但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教授彼得·特明(Peter Temin,1937-今)在揚棄的基礎上又回到了羅斯托夫采夫的觀點。他在其《羅馬市場經濟》一書中從什么是市場經濟說起:多數資源以價格配置,由此證明古羅馬有小麥市場、勞務市場、土地所有權市場和金融媒介服務(銀行家的承保等),其觀點有利于羅馬法市場經濟結果論。
那么,羅馬的市場經濟與現代市場經濟有何差別呢?現代市場經濟以工業化為基礎,古羅馬的市場經濟以先進的農業經濟而非以工業化生產為基礎,特明反駁芬利的觀點,認為“早期羅馬帝國并無初級經濟教科書上寫的那種市場經濟,但它有一種可在其他先進的農業經濟中看到的市場經濟”[47]。按中國的術語,這也許說的就是所謂的簡單商品經濟,由此看來,羅馬經濟法作為羅馬市場經濟運作的保障法的命題是成立的。
最后要說的是,不論是戴克里先還是美國的反托拉斯法,都把國家親權(Parens patriae)作為自己行動的基礎,因為他們的行動都是為了保護作為弱者的消費者,在他們不能自我保護時這么做,這是國家在履行保護自己治理領域內弱者的責任[48]。但如果國家通過制造通貨膨脹掠奪它們,那就是走在相反的道路上了。ML
參考文獻:
[1] 金澤良雄.經濟法概論[M].滿達人,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2.
[2]Hector Guadra(Coordinador). Estudios de Derecho Economico,III[M].Universidad Nacional Autonoma de Mexico,1979.
[3]門策.斗永不完: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的反壟斷法[EB/OL].[2014-07-01].http://www.romanlaw.cn/subroma-187.htm.
[4]楊三正,韓枏.試探經濟法發展的三次飛躍[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9,(1): 40.
[5]Vesselina Spassova.Les lois contre les restrictions de la concurrence dans lancienne common law.Un essai de décryptage de lévolution de la doctrine légale[R].CAE Working Paper,2006,(41).
[6]Johannes Brunnemann,Samuel Stryk.Dissertatiojuridica de Dardanariis[M].Francofurtiad Viadrum,1663:11.
[7]謝大任.拉丁語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38.
[8]優士丁尼.法學階梯[M].2版.徐國棟,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541.
[9]徐國棟.格拉古小麥法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75.
[10]Theodor Mommsen.Rmisches Strafrecht[M].Leipzig:Dunker & Humblot,1899:852.
[11] H. Stephen Harris.Competition Law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Vol. I[R].American Bar Association,2001:7.
[12]Lee McGowan.The Antitrust Revolution In Europe:Exploring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Cartel Policy[M].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10: 26.endprint
[13]謝·勒·烏特琴科.愷撒評傳[M].王以鑄,譯.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455.
[14]Mario Talamanca(sotto la direzione di).Lineamenti di Storia del Diritto Romano[M].Milano,Giuffrè,1989:455.
[15]George Mousourakis.The Historical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Roman Law[M].Ashgate Publishing,2003:246.
[16]特威茲穆爾.奧古斯都[M].王以鑄,譯.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534.
[17] Riccardo Astolfi.Il Matrimo nionel Diritto Romano Classico[M].Padova,CEDAM,2006:379.
[18]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VI:羅馬和平[M].張麗君,譯.臺北:三民書局,1998:133.
[19]Andrea Giardina(a cura di).Luomo romano[M].Laterza,Roma-Bari,1989: 328.
[20]周枏.羅馬法原論(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295.
[21] 學說匯纂:第48卷(羅馬刑事法)[M].薛軍,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205.
[22]徐國棟.羅馬的包稅人——公務承包制與兩合公司在古羅馬[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6):124-131.
[23]Charles Adams.For Good and Evil: The Impact of Taxes on the Course of Civilization[M].2nd ed. Lanham,Madison Books,1999:88.
[24]Mommsen and Alan Watsoned.The Digest of Justinian:Vol.4[M].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5:784.
[25]Richard A. Bauman.Crime and Punishment in Ancient Rome[M].London: Routledge,2004:152.
[26]阿爾多·貝特魯奇.羅馬銀行法探析——兼論商法起源問題[J].徐鐵英,譯.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85-96.
[27]優士丁尼.學說匯纂:第1卷[M].羅智敏,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195.
[28]Diderot et dAlembert.Encyclopédie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M].Tome 4.Paris:Des Arts et des Métiers,1754:631.
[29]Hendrik Crookewit.De Monopolis[M].Amstelodami,1855:7.
[30]S. P. Scotted.The Civil Law including the Twelve Tables,the Institutes of Gaius,the Rules of Ulpian,the Opinions of Paulus,the Enactments of Justinian,and the Constitution of Leo,Trans:Vol. XIII[M]. Cincinnati: The General Trust Company,1932:122.
[31]Tenney Frank.An Economic History of Rome[M].Kitchener,2004:122.
[32] Li Jing.Brevi note circa le relazioni tra limpero Romano dOriente e lantica Cina[J].IURA Orientalia,2005:92.
[33] 巫寶三.古代希臘、羅馬經濟思想資料選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367.
[34] Peter Garnsey.Cities,Peasants and Food in Classcal Antiquity,Essay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84.
[35] Piotr Niczyporuk.MENSARII,Bankers Acting for Public and Private Benefit[M].Studies in Logic,Grammar and Rhetoric,2011:24-37.
[36] 薩維尼.法律沖突與法律規則的地域和時間范圍[M].李雙元,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44.
[37] 徐國棟.行省制度的確立對羅馬法的影響——以西西里行省的設立為中心[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6):127-140.
[38] 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VII:惡名昭著的皇帝[M].彭士晃,譯.臺北:三民書局,2002:173.
[39] Siegfired Lauffer.Edictum de pretiis rerum venalium,Textus,Diocletian Preisedict,Berlin,1971[EB/OL].[2014-07-03].http://www.hs-augsburg.de/~harsch/ Chronologia/ Lspost04/ Diocletianus/ dio_ep p.html.
[40] Odd Longholm.Monopoly and Market Irregularities in Medieval Economic Thoughts: Traditions and Texts to A.D.1500[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s,2006,28(4):398.
[41] 最新意大利刑法典[M].黃風,譯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72.
[42] 西班牙刑法典[M].潘燈,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06.
[43]Klaus Tiedemann.Derecho sobre los Monopolios y Derecho Penal del Monopolio,En Hector Guadra(Coordinador),Estudios de Derecho Economico,III[M].Universidad Nacional Autonoma de Mexico,1979:76.
[44]朱寶憲.公司并購與重組[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67.
[45]米哈伊爾·羅斯托夫采夫.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上冊)[M].馬雍,厲以寧,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譯者前言(II).
[46]Moses Finley.Ancient Economy[M].Berkeley,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1973:22.
[47] Peter Temin.A Market Economy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J].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2001,(91):181.
[48] 徐國棟.普通法中的國家親權制度及其羅馬法根源[J].甘肅社會科學,2011,(1):1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