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龍


老子曰:“治大國若亨(烹)小鮮。以道立天下,亓鬼不神。非亓鬼不神也,亓神不傷人也。非亓神不傷人也,圣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帛書本《老子》第62章)即:
治理一個不論大小的國家,就如烹煮鮮活的小魚兒來吃一樣簡單。何以如此簡單治國呢?那就是把公平、公正、合理、合情、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定出來,頒布天下,再不折不扣地執行,那些裝神弄鬼、裝模作樣、陽奉陰違、偷奸耍滑、搗蛋搗亂、稱王耍霸、欺小凌弱、欺男霸女、盜竊搶劫、壟斷私有、為所欲為、不勞而獲等人,在國家中才沒有立足之地,才不破壞國家,才不危害人類社會。不是他們裝神弄鬼不破壞國家不危害人類社會,而是在公平、公正、合理、合情、健全的法律法規監督約束下,才不破壞國家,才不危害人類社會。在公平、公正、合理、合情、健全的法律法規監督約束下,不但這些裝神弄鬼的小人不破壞國家不危害人類社會,就是那些正人君子也不會出現好心辦壞事而破壞國家而危害人類社會。只有裝神弄鬼的小人和正人君子都不破壞國家都不危害人類社會,國家和人類社會才能進入德法交融的和諧社會。
國家難治嗎?在老子看來是一件簡單的事,有如烹煮鮮活的小魚兒來吃一樣簡單。為什么治理國家是一件簡單的事呢?老子認為,關鍵在于國家法律法規的公平、公正、合理、合情與健全,以及不折不扣地執行。
眾所周知,奴隸社會國家的法律法規,封建社會國家的法律法規,都具有階級性,都具有君王、統治階級、強勢階級壟斷私有的屬性,是為鞏固他們的地位、統治而服務的。這樣的法律法規沒有多少公平、公正、合理、合情與健全可言。換而言之,奴隸社會國家、封建社會國家的君王、統治階級、強勢階級,他們制定法律法規時主要是用來約束、懲罰臣下、被統治階級、弱勢階級的,而他們自己是不想被法律法規礙手礙腳的,他們是可以超越在法律法規之上的,即所謂的“刑不上士大夫”。用這樣帶有階級性的法律法規去治理國家、管理人類社會,國家當然難治了。老子正是看到了階級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國家的法律法規的這一重大缺陷,所以才提出國家的法律法規要公平、公正、合理、合情與健全,只有這樣的法律法規才能治理好國家、管理好人類社會。國家的法律法規是公平、公正、合理、合情與健全的,壞人小人、正人君子、君王、統治階級、強勢階級、被統治階級、弱勢階級等所有人都在法律法規的監督、約束、懲罰之下,這才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了這樣,國家難治嗎?不難了。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法規,對有的人有效,對有的人無效,天王老子也治理不好國家。亂國者,正是那些法律法規對他無效的人,正是那些超越在法律法規之上的人。
治理國家是一件簡單的事,老子的這一深刻認識,遺憾的是,2 500年來的眾多注家,99%沒有解讀出來,紛紛如林語堂解讀為“治大國好像烹小魚不能常常翻動,常常翻動小魚就會破碎;不可朝令夕改,過于多事,否則人民不堪其擾,便會把國家弄亂”(《老子的智慧》林語堂著,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11頁)。這樣的解讀,表面看來很對,治理國家確實不能亂翻亂動,確實不能多事擾民,但它不是老子之意。
為何不是老子之意呢?其關鍵在于“治大國若亨(烹)小鮮”的下文“以道立天下,亓鬼不神”中的“道”字。談起《老子》的這個“道”字,帛書本《老子》共出現69個“道”字,通行本《老子》(河上公本)共出現75個“道”字,從我查閱的137個仁人志士、名人名家的《老子》解讀來看,“道”竟使“無數英雄競折腰”,紛紛被“道”字卡在門外了。從整本《老子》而言,不同章節的“道”,不同句子里的“道”,都有它確定的內涵,其義不一定相同,有的章節、句子里的“道”指道理、原理、物理、事理,指事物的自然屬性、自有屬性或所有屬性,如第1章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中的第一個“道”字;有的章節、句子里的“道”指物質世界的自然規律,如第62章的“道者,萬物之注也”;有的章節、句子里的“道”指人類社會的自然規律,如第9章的“功述(遂)身芮(退),天之道也”;有的章節、句子里的“道”指人類社會的基本守則或準則,如第18章的“故大道廢,案有仁義”;有的章節、句子里的“道”指人類社會的秩序,如第46章的“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有的章節、句子里的“道”指學問、真理,如第48章的“為學日益,聞道日云(損)”;有的章節、句子里的“道”指發現、認識、研究、掌握、運用、改變等,如第1章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中的第二個“道”字;有的章節、句子里的“道”指道德、品德,如第24章的“故從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有的章節、句子里的“道”老子把它當作物或人來表達、敘述,老子借此把他的觀點思想隱含在對“道”的表達、敘述中(或之后),如第4章的“道沖(盅),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萬物之宗。銼其兌(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湛呵,佁(似)或存。吾不知亓子也,象帝之先”,等等。解讀《老子》,不同章節的“道”,不同句子里的“道”,包括其他關鍵字詞,需要我們仔細推敲清楚,確定其含義和內涵,才能搞清楚老子說了什么,才能搞清楚老子表達了什么觀點思想,這是不容許注家對“道”含糊其辭、囫圇吞棗、避而不解的。很遺憾,2 500年來的眾多注家對這70個左右的“道”字中的絕大部分,恰恰是含糊其辭、囫圇吞棗、避而不解,因而對《老子》的解讀就出現“誰也說服不了誰的局面”,弄得讀者云里霧里、暈頭轉向、不知所云。
而“以道立天下,亓鬼不神”中的“道”字是何義呢?這又要由其中的“鬼”“神”來決定。從整本《老子》來看,老子是無鬼論者、無神論者。因此,“鬼”當指人類社會那些“裝神弄鬼、裝模作樣、陽奉陰違、偷奸耍滑、搗蛋搗亂、稱王耍霸、欺小凌弱、欺男霸女、盜竊搶劫、壟斷私有、為所欲為、不勞而獲等”的人,是國家的鬼,是人類社會的鬼。它并非人類主觀認為人死后變的那個“鬼”,它并非鬼怪的“鬼”,而是人類社會活生生人中的那些壞人、小人。“神”,當指“破壞,危害”,是名詞轉動詞用法,它并非鬼神、神仙的“神”。基于此,又要基于前文“治大國若亨(烹)小鮮”作很好的對接,也就是要保持前后文理的一致性,“道”之義,當指國家、人類社會“公平、公正、合理、合情、健全的法律法規”,另外還包括“頒布天下,不折不扣執行”。只有“道”是這樣的含義和內涵,只有這樣的“道”,才能約束國家的“鬼”不破壞國家,才能約束人類社會的“鬼”不危害人類社會;同時,老子還指出,它還能防止正人君子好心辦壞事而破壞國家危害人類社會。國家的法律法規是公平、公正、合理、合情與健全的,國家治理者才不敢對國家亂翻亂動,才不敢多事擾民,所有人都在法律法規的規矩之下。因此之故,治理國家是一件簡單的事。
所以,有人認為治理國家是一件困難的事,那是因為他沒有看到治理國家困難的根源在于:國家法律法規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不合情與不健全,再就是打折扣執行。
在中國過去的眾多王朝(國家)中,有學者對其法律法規進行了一番研究,認為,秦王朝的法律法規是其中最公平、公正、合理、合情與健全的,秦國正是依仗它(商鞅變法)才得以強大起來而滅掉六國,建立大秦王朝。但是,大秦王朝建國15年后又被大漢王朝所滅亡。其中原因,在于大秦王朝的法律法規中有一個巨大漏洞,那就是對君王無效(沒有制定約束君王的法律法規)。法律法規對君王無效,他就可以為所欲為,他就可以對國家亂翻亂動,他就可以多事擾民。秦王朝君王(秦始皇,秦二世)在國家里是怎么為所欲為的呢?組織龐大的皇家車隊巡游天下,大修萬里長城,大修宮殿、皇陵。這樣弄得國民怨聲載道、苦不堪言,民眾起正義之師將其滅亡之。再如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敗于誰之手?敗于漢武帝劉徹為所欲為之手。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窮兵黷武,再三對匈奴用兵,耗空了國庫,從此使西漢王朝從富強走向了衰亡。如果國家制定了公平、公正、合理、合情與健全的法律法規,君王敢如此胡作非為嗎?肯定不敢了。與劉徹這樣的敗家子皇帝為伍的還有一個,那就是隋煬帝楊廣,他老爹隋文帝楊堅好不容易把隋王朝治理得太平富有,到他手里因窮兵黷武、驕奢淫逸而敗光,隋王朝換成了唐王朝。
公平、公正、合理、合情與健全的法律法規,對一個國家來說特別重要,對一個企業來說是否也特別重要呢?依老子的觀點思想而推論之,公平、公正、合理、合情與健全的企業規章制度,對企業來說當然也是特別重要的。企業的規章制度是公平、公正、合理、合情與健全的,它決定著企業的興旺發達、長久常青;企業的規章制度是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不合情與不健全的,它決定著企業的混亂、失敗與衰亡。
巨人集團公司,成立于1990年,創始人史玉柱。“1992年,在事業之巔傲然臨風的史玉柱決定建造巨人大廈,當時巨人的資產規模已經超過1億元,流動資金約數百萬元。最初的計劃是蓋38層,大部分自用,并沒有搞房地產的設想。這年下半年,一位中央領導人來巨人視察,當他被引到巨人大廈工地參觀的時候,四周一顧盼,便興致十分高昂地對史玉柱說,這座樓的位置很好,為什么不蓋得更高一點?就是這句話,讓史玉柱改變了主意。于是,巨人大廈的設計從38層升到了54層。這時候,又一個消息傳來,廣州想蓋全國最高的樓,定在63層。便有人建議史玉柱應該為珠海爭光,巨人大廈要蓋到64層,奪個全國第一高樓,成為珠海市的標志性建筑。到1994年年初,設計方案又改為要蓋到70層。這就是最后導致史玉柱身敗名裂的巨人大廈的投資決策過程”。“在當時,蓋一座38層的大廈,大概需要資金2億元,工期為2年,這對巨人集團來說,并非不能承受之重,可是,蓋70層的大廈,預算就陡增到了12億元,工期延長到6年。這不但在資金上缺口巨大,而且時間一長,便也充滿了各種變數。可是,史玉柱卻信心十足。當時巨人的M-6403漢卡在市場上賣得十分火爆,1993年的銷量便比上年增長了300%,每年回款有3 000多萬元,如果保持這樣的勢頭,蓋樓的資金應該不成問題。史玉柱犯了一個很多青年企業家都容易犯的錯誤:把預期的利潤當成了實際的收益,并以此為基數,來設定自己的規劃”。(《大敗局1》吳曉波著,2013年,第31頁)吳曉波先生給史玉柱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把巨人大廈的建成建立在公司很理想的收益情況上。這個歸結固然不錯,但是我要說,巨人集團因巨人大廈而轟然倒下(破產),更在于公司規章制度的嚴重缺失上。一個規章制度公平、公正、合理、合情與健全的企業,絕對不允許企業老總一而再、再而三地兒戲決策,從38層改為54層,從54層改為64層,從64層改為70層,要知道這是犯規犯法的。一個兒戲決策,就可以將公司命運葬送。
企業要有好的規章制度,萬通公司老總馮侖就有此認識,他認為,“老板消滅身邊最后一個對他個人忠誠的人,讓所有員工去忠誠于體制,忠誠于公司的制度”;“好的公司沒有秘密,唯一保險的辦法就是按規則辦,按法律規章辦”。(《野蠻生長》馮侖著,2013年,第166頁)他還認為,“老板身邊直接對他忠誠的人在減少,遵守制度的人在增加,公司的規范和透明度在增加”,這是企業進步的標志。(同上,第165頁)
公平、公正、合理、合情與健全的企業規章制度,對企業來說特別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帛書本《老子》第26章)即:
在宇宙中,道最大;在天空中,天最大;在地球上,地最大;在人類社會中,公平、公正、合理、合情與健全的法律法規這樣的王法也最大。一個國家中有四個大,那就是道大、天大、地大、王大;然而,公平、公正、合理、合情與健全的法律法規這樣的王法卻排在四大中的第一位啊。
何為王法?具備公平、公正、合理、合情與健全5個要素的法律法規叫王法。企業欲想王天下,請用“王法”。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