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手表制造商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宣布關閉,日本松下公司表示近期將從中國撤出兩條彩電生產線,微軟決定逐步關停原諾基亞在華兩家手機生產線……
在華外資企業“黃金時代”是否已經過去?針對接連傳出的外資企業關閉在華工廠引發“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的質疑之聲,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曾在2月27日接受媒體采訪時予以駁斥。
撤離是為謀求轉型
梅新育(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2014年中國全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3778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95.6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第一大國。1~11月,中國非金融領域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0.7%,1~12月同比增長1.7%。
部分西方大型跨國公司關閉在華工廠的主因,并非中國商業環境惡化,而是這些企業的競爭力相對于中國內資企業和第三國企業,逐步衰退而難以為繼,或是不得不轉型。
最典型者,莫過于此前在全球市場獨領風騷卻連續數年巨虧的日本家電產業。隨著中、韓同行迅猛崛起,接連發生重大決策失誤的日本家電產業已淪為明日黃花,僅索尼公司一家的家電業務過去10年累計虧損總額就超過3000億日元。
于是,一些日本家電企業不得不選擇收縮全球制造業務,并非僅關閉中國工廠。事實上,他們通常都會保留與中國的生產鏈關系,即保持向中國生產企業提供中間產品或其他投入品。
畢竟,中國的經濟規模很可能在10年之內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中國目前已是多種原料、消費品和資本設備的世界最大消費市場,且仍保持著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增長速度,退出這樣一個市場,對任何志在保住“江湖地位”的跨國公司都意味著自殺。
當然,客觀看待部分外資跨國公司關閉在華工廠,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能忽視改善中國投資環境的問題。在中國實際已成資本凈輸出國、且資本輸出還將持續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我們尤其需要重視這一點。
資本吸引力縮水
聶日明(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外資企業為何要撤離?
首先,生產成本增高。近年來廣東等地的土地成本持續上揚,提高環保標準的訴求此起彼伏,稅收優惠力度變小,在華投資收益率變低。用工成本更是漲勢驚人。美國次貸危機后,多數國家的勞動力工資都不同程度縮水,但中國勞動力工資增速未降,多個年份甚至是全球第一。
其次,自2012年起,人民幣相對多數貨幣有過大幅升值。以日元為例,2011年底1元人民幣兌12日元,到2014年底人民幣升值到可以兌近20日元。中國勞動力工資上漲,日本勞動力工資基本不變,結合勞動力素質來看,中國勞動力相對優勢下降。
第三,社保支出令企業負擔加重。人口老齡化導致的社保支付危機難以回避,2014年全國社保基金預算收入37667億元,達當年全國財政收入的近三成。
企業與職工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政府為支付已退休人員養老金和醫療保險,對在職職工征收較高社保,是必然選擇。較高的企業經營成本會迫使資本從實體經濟(尤其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中退出。
更宏觀來看,近十幾年政府對經濟的強力干預,總體控制了短期失業與資產泡沫破滅的風險,但也讓勞動力、土地等價格無法進行有效的市場化調整,削弱了對資本的吸引力。
含金量高的外企會留在中國
劉世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此前有報道稱一些外資要撤離中國,其實個中原因在于很多企業在中國的優勢減弱,所以要走。比如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房地產企業。
我相信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以后,那些有實力的、科技含量較高的企業會選擇留在中國。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披露,2014年中國在全球吸引的外資還是最多的。
過去30多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次機遇,主要是數量擴張,著力于增長速度。第二次機遇主要是轉型升級,著力于發展質量。這個機遇的內涵更加豐富,空間更為廣闊。今后30年,我覺得中國至少有3個非常有利的條件。
一是市場規模,特別是新增市場規模在全球范圍內仍是最大的。目前,中國經濟增速回落,給人造成一種“數字幻覺”。2014年GDP增長7.4%,比起過去的10%看起來是低了,但2000年時,中國GDP是10萬億人民幣,增長一個百分點也就是1000億人民幣,去年中國的GDP是63.3萬億,增長一個百分點就相當于增長了6000億人民幣,而我們增長了7.4個百分點,所以新增量還是很大的。
二是中國人力資本的規模仍是最大的,雖然從15歲到50歲的勞動力數量已經開始減少,但是受過教育,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碩士、博士的數量在全球還是最多的,人力資本總量在全世界也是最大的。
三是我們的產業配套條件在全球范圍內也很好。
不必疑懼,但實體經濟“空心化”須反思
余豐慧(財經評論家)
外資企業撤離是不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表現。長期以來鼓勵粗放式出口和財政信貸貨幣大投放式增長模式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勞動力成本上漲,環保成本增加,資源能源價格走高,超國民待遇消失等。
另一方面,日元大幅貶值,給海外生產、產品回流本土銷售的日本企業帶來較大損失;而美國企業和資本撤離中國,主要是受奧巴馬中產經濟學——利用稅收手段吸引海外企業和資本回流美國本土的影響。
不必對此疑懼,原因在于,轉移到越南、印度等地的加工企業本屬低端,是中國要調整和壓縮的行業。但亟須反思的是,制造業實體經濟被邊緣化、空心化,是外企制造業撤離的根本性原因。
從2002年到2008年,擴大低端制造業出口,消耗了大量資源能源、勞動力和環境成本。這種依賴外部的經濟模式遇到經濟危機徹底熄火。我們本應忍痛加大經濟轉型力度、調整經濟結構,卻走上了以房地產為支柱、大投資大放水的路子。
當各種生產要素涌向房地產,實體經濟和制造業被掏空。本土企業都感覺實體經濟不賺錢,外企又豈能獨善其身?
一方面,低端外企加工制造業撤離給了中國調整轉型、升級換代的機會;另一方面,必須反思經濟結構的弊端,絕不能使得制造業被邊緣化,實體經濟被掏空。
必須加大力度轉變經濟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使中國制造業成為各生產要素競相追逐的目標,使實體經濟成為“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