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鳳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平均有效稅率等于某經濟項目所承擔的稅收額除以該項目的總收入(或總支出)。勞動力和資本是經濟供給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拉動因素;此外,在宏觀經濟中,消費對經濟運行效率也構成重要影響。因此,本文根據國際慣例,對有效稅率的核算分為勞動收入、資本收入和消費支出三項。目前對中國全國層面勞動、資本和消費的有效稅率進行核算的文獻主要有劉溶滄、馬拴友(2002)[1],劉初旺(2004)[2],李芝倩(2006)[3],王蓓、崔治文(2010)[4]。但由于稅收收入分攤方法的不同,導致核算結果差異較大。
根據劉溶滄、馬拴友(2002)的核算,1985年,勞動收入、資本收入、消費支出的有效稅率分別為0.99%、36%和10.62%;到1999年,三項有效稅率為5.72%、23.7%和6.82%。勞動收入有效稅率逐年上升,資本和消費有效稅率呈逐年下降趨勢。而據劉初旺(2004)的核算,1994年,勞動、資本、消費的有效稅率分別為4.05%、24.85%和10.23%;1999年三項有效稅率分別為5.77%、32.14%和9.31%;2002年,三項有效稅率變為8.76%、44.85%和11.94%。李芝倩(2006)核算了我國1985-2003年的勞動、資本、消費的有效稅率,1985年勞動、資本、消費的有效稅率分別為0.99%、34.36%和14.62%;到2003年,測算的三項有效稅率則分別為8.54%、30.33%和9.21%。王蓓、崔治文(2010)核算了我國1985-2008年的勞動、資本、消費的有效稅率,1985年勞動、資本收入、消費支出的有效稅率分別為0.99%、34.3%和14.1%;到2008年測算的三項有效稅率則分別為11.2%、26.8%和8.82%。
以往估算勞動、資本、消費有效稅率都是基于全國層面,相關文獻還缺乏對我國各省份有效稅率的計算研究,可能是以下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經過了多次稅收改革,稅收科目和歸屬進行了多次調整,不便于統計計算和分析。二是計算量大,計算復雜及稅收數據缺失。為了避免稅收項目不統一導致時間縱向的不可比,本文對稅種劃分進行了再整理,以核算我國各省份1998-2012年的有效稅率。
1.勞動收入稅。目前我國對勞動收入征收的稅收包括分屬勞動收入的個人所得稅、農牧業稅及社會保險基金等。農牧業稅在我國現行稅制中屬于農業稅類,而農牧業所獲產出一般是從業者的勞動所得,因此將農牧業稅視為勞動收入稅。社會保險基金國際上也通常視為稅負的組成部分,因此,為了便于國際比較,本文亦將其納入勞動收入有效稅率的計算。
2.資本收入稅。資本收入稅廣泛存在于我國的稅收體制中,涉及到財產稅、行為稅和所得稅等。具體稅種包括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房產稅、車輛購置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契稅、耕地占用稅、企業所得稅等稅種,以及增值稅、營業稅等流轉稅和個人所得稅中應歸屬于資本稅的部分。
3.消費支出稅。在我國包括農業特產稅、筵席稅、屠宰稅、消費稅以及增值稅和營業稅中歸屬于消費征收的部分。之所以將農業特產稅作為消費支出征稅,是因為農業特產稅以農產品的消費行為為征稅對象。對關稅是否計入存在爭議,在劉溶滄、馬拴友(2002)的計算中沒有考慮關稅,本文亦采用這種處理方法。
1.流轉類稅種的歸屬。我國目前征收的增值稅是混合型稅種,既包括對中間產品、機器設備等資本收入征稅,又包括對最終消費品等消費支出征稅。營業稅的征稅范圍于1994年稅制改革后調整為轉讓無形資產、流通領域應稅勞務和銷售不動產,我們這里將其視為完全對資本收入征稅。因此,對于流轉稅的歸屬方法,本文參照劉溶滄、馬拴友(2002)的做法,按照GDP支出法核算中最終消費所占比例的最終消費率來劃分增值稅和營業稅中所歸屬的消費支出稅。由此,消費支出征收的流轉稅=消費稅+增值稅×最終消費率。同理,資本收入征收的流轉稅=營業稅+增值稅×資本形成率。
2.個人所得稅的歸屬。我國的個人所得稅也是混合型稅種,實行分類征收模式。如對勞務報酬、工資薪金及稿酬所得等勞動收入的征稅,對財產租賃所得、股息、利息和紅利所得等資本收入的征稅。因此,需要在勞動和資本收入間分配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按理可以按照個人所得稅的分項數據進行分攤,但是由于2003年之前我國各省數據的缺失,本文將根據城市家庭收入統計中的工薪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的比例分別分屬于勞動收入稅和資本收入稅。我們采用的城市家庭人均年收入的數據來自各期《中國統計年鑒》。由于數據和統計口徑的不一致,本文進行以下處理:1998-1999年的家庭人均年勞動收入包括國有單位職工工資、職工從單位得到的其他收入、集體及其他類型單位職工工資、個體經營勞動收入、被聘用或留用的離退休人員收入、其他就業者的收入及其他勞動收入;2000年-2012年家庭人均年勞動收入包括工資收入和凈經營收入。而家庭人均財產性收入為家庭人均資本收入。轉移性收入來自對資產的保有,因此不將其計入資本收入。
1994年,Mendoza等人提出了一個關于資本、勞動以及消費支出平均有效稅率的測算方法,OECD的研究人員通常采用這種測算方法來衡量其成員國的要素稅負情況,這也是國際上比較通用的方法。本文的測算亦基于Mendoza和David等人的相關研究。
1.勞動有效稅率估計方法
按照Mendoza et al(1994)的方法,勞動有效稅率的計算公式有兩個:
其中,τh為個人所得稅平均稅率;1100為對個人利潤、收益和資本利得的征稅;OSPUE表示個人或合伙企業的盈余;PEI指代家庭的財產及經營收入等資本所得;W為工資薪金所得;2000為總體社會保障繳款數額;3000表示對工資和勞動力所征的稅額;2200表示社會保障繳款中雇主承擔部分。OECD國家收入統計中的家庭和個人所得稅為總額數據,包括了勞動收入征稅和資本收入征稅,因此,需要將其在勞動和資本收入間分攤。
根據以上分析,我國的勞動收入稅應該包括農牧業稅、社會保障基金收入及個人所得稅的分攤部分。對于勞動總收入,本文直接采取劉溶滄、馬拴友(2002)的測算方法,即勞動總收入=稅后勞動報酬+勞動稅收,其中,稅后勞動報酬指《中國統計年鑒》各省收入法GDP中的勞動報酬。最后,可得公式為:勞動有效稅率=勞動收入稅/勞動總收入=(農業稅+牧業稅+社會保障基金+個人所得稅的分攤)/(勞動報酬+勞動收入稅)。
2.資本有效稅率估計
按照Mendoza et al(1994)的方法,資本有效稅率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OSPUE表示個人獨資或合伙企業的經營收益;PEI表示家庭的經營和財產等資本性收益;1200為對公司收益及資本利得的征稅;4100表示對不動產所課征的稅款;4400為對金融及資本交易的課稅額;OS為經濟總體的經營盈余。
根據以上分析,我國資本收入稅包括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房產稅、車輛購置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契稅、耕地占用稅、企業所得稅等稅種,以及增值稅、營業稅等流轉稅和個人所得稅中應歸屬于資本稅的部分。對于資本總收入,我們同樣借鑒劉溶滄、馬拴友(2002)的研究,即資本總收入=經營盈余-國有企業虧損補貼+資本稅收。其中,經營盈余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各省收入法GDP中的營業盈余而得。最后,可得公式為:資本有效稅率=資本收入稅/資本總收入=(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耕地占用稅+房產稅+車輛購置稅+車船使用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印花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契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中應計入對資本征收的部分)/(營業盈余-企業虧損補貼+資本稅收)。
3.消費有效稅率估計
按照Mendoza et al(1994)的方法,消費有效稅率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τc為對消費支出課征的有效稅率;5110表示對服務和商品課征的一般稅款;5121為消費稅;C和G分別表示私人和政府的最終消費支出額;GW為政府人員的工資。以上公式的分子是消費支出的征稅額,分母是消費支出的金額,是私人和政府消費支出的總額扣除政府支付給員工的工資,因為政府員工的工資并沒有承擔流轉額。而5110和5121的扣除是因為稅額含在了最終消費支出中。
根據以上分析,我國消費稅包括農業特產稅、筵席稅、屠宰稅、增值稅、營業稅對消費征收的部分和消費稅。我們同樣借鑒劉溶滄、馬拴友的研究,即消費總支出=最終消費,最后可得公式為:消費有效稅率=消費支出稅/最終消費=(農業特產稅+筵席稅+屠宰稅+消費稅+增值稅和營業稅對消費征收的部分)/最終消費。
由于西藏數據的缺失,本文分別計算了不包括西藏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勞動、資本和消費有效稅率,并分析了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勞動、資本和消費有效稅率的變動趨勢。測算結果如下:
表1為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有效稅率的估計值。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列出部分計算數據。
表1 1998-2012年各省勞動收入的有效稅率估算值 單位:%
右圖1為分區域的我國勞動有效稅率的變化趨勢。總體來看,1998-2012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勞動有效稅率呈現出了穩定上升的態勢,并且具有相似的增長趨勢。三大地區的均值從1998年的3.99%上升到2012年的10.65%。分地區來看,東部地區的勞動有效稅率從1998年的4.31%上升到2012年的11.58%;中部地區的勞動有效稅率從1998年的3.68%上升到2012年的10.02%;西部地區的勞動有效稅率從1998年的3.98%上升到2012年的10.36%。東部的勞動有效稅率一直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1998-2005年西部的勞動有效稅率高于中部地區,而2006-2009年中部勞動有效稅率略高于西部地區,2009-2012年西部地區又高于中部地區,并且逐漸趨同。1998-2005年東中西部地區的勞動有效稅率差距較大,2006-2009年差距逐步縮小,之后又逐漸拉大。三大地區中,東部地區的勞動有效稅率增長最快,1998-2004年呈直線上升的態勢,2005-2009年緩慢上升,而2009-2012年又回歸直線上升的趨勢。
根據表2樣本國家勞動有效稅率結構的平均水平來看,代表性國家平均值為26.49%。美國、英國、日本、澳洲和加拿大對勞動的課稅率大約為20%到30%的相對較低水平,而歐洲大陸國家的勞動稅率可以達到35%的較高水平。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勞動征稅還是處在相當低的水平,遠遠低于如美、法、美、德等發達國家。我國的低收入水平是勞動有效稅率比較低的基本原因,而我國各省的勞動有效稅率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順應了世界其他國家的情況,隨著我國勞動收入的提高,未來我國勞動有效稅率將會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圖1 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勞動有效稅率估計值及其變化趨勢
表2 勞動有效稅率的國際比較 單位:%
表3為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資本有效稅率的估計值,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列出部分計算數據。
表3 1998-2012年各省資本收入的有效稅率估算值 單位:%
續表
右圖2為分區域的我國資本有效稅率的變化趨勢。從上圖可以看到,1998-2012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資本有效稅率總體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波浪趨勢,并且地區之間具有相似的增長趨勢,2001年開始資本有效稅率逐漸下降,至2004年下降至最低點,之后開始上升。三大地區的均值從1998年的23.00%左右上升到2012年的32.05%左右,分地區來看,東部地區的資本有效稅率從1998年的26.78%上升到2012年的39.39%;中部地區的資本有效稅率從1998年的18.33%上升到2012年的23.34%;西部地區的資本有效稅率從1998年的23.89%上升到2012年的33.42%。東部的資本有效稅率一直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同時西部地區又一直高于中部地區。1998-2001年西部地區的資本有效稅率逐漸接近東部地區,之后與東部地區的差距開始擴大。東西部地區的增長趨勢較為陡峭,中部地區的增長趨勢較為平穩,中部地區的資本有效稅率與東部和西部相比差距逐漸擴大。
如表4所示,樣本國家中丹麥的資本有效稅率的平均值最高,為39.5%,最低的為希臘的12.9%。和樣本中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資本收入稅屬于中等偏上水平,高于韓國、希臘、德國、葡萄牙等國家,與挪威、奧地利的水平較為接近。
圖2 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資本有效稅率估計值及其變化趨勢
表4 資本有效稅率的國際比較 單位:%
表5為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資本有效稅率的估計值,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列出部分計算數據。
表5 1998-2012年各省消費支出有效稅率估算值 單位:%
上圖3為分區域我國消費有效稅率的變化趨勢。從上圖可以看到,1998-2012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消費有效稅率呈現出不規則上升的趨勢。三大地區的均值從1998年的5.11%上升到2012年的7.42%。分地區來看,東部地區的消費有效稅率從1998年的5.69%上升到2012年的8.26%,中部地區的消費有效稅率從1998年的3.83%上升到2012年的6.00%,西部地區的消費有效稅率從1998年的5.80%上升到2012年的7.99%。東部的消費有效稅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西部地區的消費有效稅率又高于中部地區。1998-2000年東部和西部地區的消費有效稅率較為接近,之后差距逐漸拉大,而2012年東部地區消費有效稅率的迅速下降又使得東部和中部地區逐漸接近。1998-2008年三大地區的消費有效稅率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2008-2011年東部和西部地區的消費有效稅率上升速度加快,而2011-2012年卻出現下降趨勢。2008-2012年中部地區的消費有效稅率則出現平穩持續增長的態勢。
從表6的國際比較來看,樣本國家的平均消費有效稅率為15.92%。其中,美國、加拿大、日本、瑞士和澳大利亞對消費課稅的水平大約為4%到10%的較低水平,多數國家處于15%到20%,而挪威和瑞典達到25.7%的最高水平??梢园l現,我國的消費有效稅率與美國、瑞士和日本的水平較為接近,處于世界較低水平。
圖3 我國東、中、西部地區消費有效稅率估計值及其變化趨勢
表6 消費有效稅率的國際比較 單位:%
本文結合現行稅制,構造了中國各省份勞動、資本和消費支出平均有效稅率的核算體系,為稅收與省際經濟研究提供了數據基礎,通過計算和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由于對個人所得稅和農業各稅在勞動、資本收入和消費支出之間進行了劃分,勞動收入的有效稅率明顯低于劉溶滄、馬拴友(2002)、劉初旺(2004)的核算結果,與李芝倩(2006)的核算結果較為接近。勞動收入所承擔的稅收不斷提高,但中國目前的勞動有效稅率仍處于國際較低水平,未來勞動有效稅率的上升依賴于勞動收入提高以及稅制的進一步完善。第二,我國的資本有效稅率處于國際中等水平,資本承擔的有效稅率則在波動中上升,表明資本收入所承擔的稅額仍然是中國稅收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第三,本文所核算的消費支出的有效稅率與劉溶滄、馬拴友(2002)和劉初旺(2004)具有相同的變動趨勢,但模擬數據介于兩者之間??傮w而言,我國的消費有效稅率處于國際較低的水平,各地區對消費支出征收的稅收并未構成稅收的主體。第四,相比中部地區,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有效稅率的聯動性更強,有效稅率的變化趨勢一致,對政策的變化也比較敏感。地區比較來看,東部地區的勞動、資本、消費有效稅率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低。一般來講,稅負的高低應與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從這一原則出發,表明我國西部地區的稅負水平偏高,應該探索能夠降低西部地區稅負的有效途徑,均衡地區之間的稅收負擔。
[1]李芝倩.資本、勞動收入、消費支出的有效稅率測算[J].稅務研究,2006,(4):14-18.
[2]劉溶滄,馬拴友.論稅收與經濟增長——對中國勞動、資本和消費征稅的效應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2,(1):67-76.
[3]劉初旺.我國消費、勞動和資本有效稅率估計及其國際比較[J].財經論叢,2004,(4):9-16.
[4]王蓓,崔治文.有效稅率、投資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數據的經驗實證[J].管理評論,2012,(7):3-12.
[5]Feldstein,Martins.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Economics Research:1970-2000[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Vol.86,Issue.3,pp.319.
[6]Mecdoz at al.Effective Tax Rate in Macroeconomics:Cross-country Estimate of Tax Rates on Factor Income and Consumption[R].NBER Working paper,1994,No.4864.
[7]David Carey,Josette Rabesona.Tax Ratio on Labor and Capital Income and on Consumption[J].OECD Economic Studies,2002,(2):12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