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課程資源范圍的拓展和地理教師人員構成的優化客觀上推動了開發內容和途徑的多樣化。當前對專業學術資源的開發比較零散且欠缺系統性。為了更加系統有效地開發專業學術資源,本文結合案例分析梳理出了開發原則和開發途徑,并厘清了開發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引言
新一輪的中學課程改革積極倡導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成為“研究型”“創新型”乃至“專家型”教師。鼓勵教師結合學科特點開發符合教學目標、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并且切合地區、學校、教師實際的課程資源。 [1,2]對于地理學科,新課改同樣“賦予地理課程資源前所未有的豐富內涵和重要地位”。 [3]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地理課程資源的特征、類型和功能。 [4,5]地理課程資源從傳統意義上的課本延伸到“有利于實現地理課程目標的所有因素和條件的總和”。 [6]包括地理專業書籍、專業學術論文以及地理信息技術在內的專業學術資源是地理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開發課程資源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 [7]。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學教師開始認識到專業學術資源的重要性。中學教師在專業化的同時也在逐步高學歷化,越來越多的碩士和博士補充到中學師資隊伍中。這些高學歷教師經過了較為系統地學術訓練,能夠結合自身知識結構對專業學術資源進行分析,并利用到課堂教學中,這在客觀上為專業學術資源的開發提供了新的“土壤”。地理課程資源范圍的拓展和地理教師人員構成的優化客觀上推動了開發內容和途徑的多樣化。 [5]然而,當前對專業學術資源的開發比較零散且欠缺系統性。因此,為了更加系統有效地開發專業學術資源,十分有必要梳理出開發原則和開發途徑,并厘清開發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二、開發原則
1.學科性原則
學科性原則是指所選取的專業學術文獻的思想和內容要體現鮮明的地理學科特色。地理學科以人地關系為核心,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應建立在地理學科特色的基礎上,可以利用專業學術文獻,提出、歸納和總結文獻素材中特有的地理問題、規律和原理,力求在思想上體現核心地理觀點,在內容上反映核心地理能力。比如高中地理課程體現的核心地理觀點之一是“人地協調觀點”。 [8]這就要求我們應當從專業學術文獻中選取學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典型素材,闡述人地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人地之間的相互協調。再如高中地理課程要求的核心地理能力之一是“致力于使學生形成對地理空間格局的敏銳覺察力”。 [9]專業學術文獻中有數量繁多、形式多樣的地圖,合理地選取并開發這些圖件資源可以幫助教師培養學生對空間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敏銳覺察力。一言以蔽之,學科性原則就是要求我們所開發的課程資源要突出鮮明的“地理能力、地理觀點”。
2.指向性原則
指向性原則包括專業學術文獻選取的指向性和教學對象確定的指向性兩方面。專業學術文獻選取的指向性是指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確定所要開發的專業學術文獻。學術文獻專業領域分類細致,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首先要確定課程資源所對應的學術文獻的專業領域,然后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收集、整理、分析并選取相應的專業學術文獻。教學對象確定的指向性意味著要根據教學的對象——學生來確定專業學術文獻的類型和層次。初中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較弱,應選擇專業學術文獻中形象直觀、通俗易懂的部分作為課程資源開發對象。比如可以在專業學術文獻中收集一些地圖、景觀圖、漫畫等作為課程素材。高中學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識基礎且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較強,應選擇具有啟發性、富有思考性的專業學術文獻進一步提高高中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向性原則要求在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既要選取與教學目標和內容相一致的專業學術文獻,又要從專業學術文獻中選取符合中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素材,概括起來就是“目標指向、以需定求”。
3.典型性原則
典型性原則是指要選取并提煉內容真實且案例典型的專業學術文獻素材用于開發課程資源。一方面,專業學術文獻涉及范圍廣泛、內容龐雜,難免有些學術文獻質量堪憂,甚至還會出現一些錯誤的內容或者觀點,我們在開發使用時需要首先甄別資料的質量和真偽;另一方面,有些專業學術文獻尤其是專業學術論文的資料具有探討性和爭議性,這樣的素材就不適合帶到中學課堂。比如我們講到“全球氣候變化”內容時就要避免使用學術界尚存爭議的“全球變暖”的素材。對于質量過關、專業領域對口的學術文獻,還需要進一步提煉出質量上乘、案例典型的素材。典型性原則意味著我們在開發專業學術資源的過程中要做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
4.前沿性原則
前沿性原則是指選取的專業學術文獻要反映現代地理學科的新成果和新技術。由于地理學本身的內在動力、社會需求以及相應研究技術方法的進步,地理學處于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其內涵價值不斷拓展,新成果不斷涌現。 [10]體現這些新成果的重要載體就是專業學術文獻。我們要積極通過挖掘專業學術文獻將這些新成果開發為課程資源,這樣不僅在實踐上有助于增加課堂教學的學科性、時代性和趣味性,而且在客觀上能夠彰顯地理學的社會價值。以GIS、RS、GPS為代表的地理信息技術可以動態地揭示地理事物空間格局形成、演化的過程和規律,有力地增強了地理學新的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但利用專業學術文獻開發課程資源時,要注意前沿性與典型性的辯證統一。這就意味著吸收學科前沿性的理論、成果和技術時,一定要注意對素材進行批判性地選取和提煉。前沿性原則就是要求我們將專業學術資源應用到課堂教學時要“推陳求新、緊扣時代”。
三、開發途徑
1.文本資源化
文本是專業學術文獻的基本組成部分。專業學術文獻往往通過文本系統說明、描述和講解專業領域的理論、成果和技術等。地理專著中的某些指導性和原理性的文本資源可以用于指導中學教學,升華教學實踐的理論水平,優化課堂教學的手段。如王向東和袁孝亭通過分析著名地理學家哈特向的《地理學性質透視》一書第十章中關于“地理學一般法則和特殊描述辯證關系”,總結出中學地理教學中需要歸納出一系列上位和下位的“一般法則”,再結合區域特征進行地理現象、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的“特殊描述”。 [11]實踐證明這些“一般法則”的歸納和“特殊描述”的應用具有統攝中學地理教學的作用。專業學術文獻的文本資源(比如“統計年鑒”)中可能包含大量數字和表格,這些數字性素材也可以用來開發課程資源。如2014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Ⅰ第7-9題的就是借助一個數據表格,來考察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和地理預測能力。 [12]
2.圖像資源化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專業學術文獻通過包括地圖在內的圖像系統傳遞一些直觀而又重要的信息。地理圖像用地圖、結構圖、統計圖等形式代替文本,對地理活動和事物進行概括,一般包括地圖、景觀圖、示意圖、統計圖、遙感影像以及漫畫等。 [13]學術文獻的圖像資源時效性強,往往比較新穎,既可以開發成課堂課程資源,增加課堂的活力和張力,也可以開發成試題資源,增加試題的效能和價值。比如高中地理必修Ⅱ中的人口遷移、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化過程與特點等,體現了地理事物的時空演變,可以選取學術論文當中的相關遙感影像或GIS圖件展示這些地理過程。再如2014年安徽高考卷地理選擇題第31題和32題,利用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學者發表在《地理學報》上的《鄱陽湖湖濱沙山壟狀地形的成因》一文中湖沙嶺沙山的位置圖,來考察學生“季風氣候區風力作用怎樣影響地形”。 [14]地理圖像具有傳遞地理信息、形成地理表象、展示地理過程以及培養地理價值觀的功能,我們在開發課程資源時應該充分予以重視。
3.地理信息技術資源化
地理信息技術是地理學的重要研究工具,已經逐步滲透到地理學的各個專業領域。地理信息數據能夠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間、時間和專題屬性,并通過地理信息技術軟件將這些特征表達出來。地理信息技術具有交互性、可視性和動態性的特點,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地理信息技術數據和軟件對于中學地理教育的巨大價值。目前,Google Earth、GIS軟件(比如ESRI系類軟件:ArcGIS、ENVI、ArcView等)、天地圖以及GeoPDF等地理信息技術軟件正在逐步應用于中學地理教學。 [15,16]這些軟件能實現的功能涉及平面地圖、專題地圖、三維地圖以及時空分析等。比如在自然地理的教學中的地球的運動、地球的水循環、褶皺與斷層、大陸漂移與板塊構造、大氣環流、鋒面與大氣、氣旋與反氣旋等,反映了空間現象的基本原理,用地理信息技術動態演示功能可以實現地理現象的模擬演示,使學生獲得更形象化的認識,能起到突破難點的作用。 [17]同時一些高新技術的硬件,比如數字星球系統,也逐步應用到中學地理教學中來。地理信息技術帶來海量的信息與資料,從傳統的地理文獻、數據到圖片、影像、聲音等多媒體資料。使用地理信息技術開發課程資源時,既要注意地理信息數據的搜集和整理,又要提高地理信息技術軟件的操作水平。
四、注意事項
1.專業學術資源的可獲得性
開發基礎地理教學課程資源的主力軍是廣大中學教師。然而,由于專業學術文獻的獲取代價較高,很多中學圖書館或者購買的電子資源庫并不包含專業學術文獻,中學教師往往很難系統獲取包括專業書籍和學術論文等在內的專業學術文獻?!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專業學術文獻資源的可獲得性是有效開發專業學術文獻的前提??梢越M建相應的課程資源網絡共享社區,參與教師群策群力,將零散資源匯集起來,同時讓參與教師可以免費、自由地獲取相應社區的專業學術文獻,從而實現專業學術資源的共享與更新。比如“藍月亮地理工作室”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共享平臺參照模式。還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圖書館等社會資源。當然,也可逐步建立校級專業學術文獻資源庫。
2.專業學術資源開發要針對不同的地區或教師
由于區域稟賦的異質性和教師個體的差異性,利用專業學術文獻開發課程資源時應針對不同區域和不同層次教師,遴選出教師可操作且有益于教學活動的課程資源。一方面要注意區域不同,可供開發利用的地理課程資源在種類、數量及存在狀態和結構上有所不同。如城市學校一般在人力資源和經濟等方面優于農村學校,可以更多利用圖書館、天文館、地震臺、科技館、網絡媒體等公共資源獲取相應專業學術資源。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師個體不同,能夠接收和利用的學術文獻資源也不同。如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往往具有更扎實的專業學術功底,更有能力開發較為前沿的專業學術論文,將地理學科的新理論、新成果和新技術帶到中學課堂。
3.課程資源要確保有效性
我們開發專業學術資源的出發點應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落腳點是保證所開發課程資源的有效性。課程資源的有效性分為發現率、利用率和貢獻率三個方面。 [18]為了提高專業學術文獻的發現率和利用率,我們要對各級各類專業學術資源進行統計、分類、篩選與整理,以提高課程資源對教學質量和效率的貢獻率。地理課程資源的有效性不僅直接影響課堂教學,還會影響地理新課程的實施效果與水平。
五、結語
最新的課程改革不僅對教師的自身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對課程資源的開發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學教師不但要研讀地理教育雜志,還要選擇性地閱讀一些專業學術文獻,以拓展學術視野,把握學科“脈搏”,提高從教能力。目前,以中學教師為主體的教科研隊伍積極進行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的實踐探索,涌現出一系列代表性成果。然而,由于專業學術資源往往具有理論性、抽象性和專業性等特點,對地理專業學術資源的開發尚需加強。中學地理教育是大部分公眾系統接觸和了解地理學科的“窗口”,地理學科要想在基礎教育乃至社會認知中富有生命力和價值,那么本學科的核心知識體系的更新就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包括專業書籍、學術論文以及技術工具在內的多種學術資源則是地理學科源源不斷的、新鮮的“血液”。中學地理教師既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利用者,也是承接學科知識和基礎教育的橋梁,需要不斷更新包括學科知識在內的各種專業和教學知識,強化學科本位的課程資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