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怡婷 王軍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市場化改革和積極的對外開放戰略,國民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曾經默默無聞的中國,如今在世界上已有著不容小覷的地位。然而在這發展和前進的背后,卻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資源的過度開發與利用以及環境的嚴重破壞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十八大報告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到必須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將其融入經濟建設等各方面建設之中?;谫Y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視角,在分析我國對外貿易與環境現狀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我國對外貿易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并提出了在保護資源環境的前提下促進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對外貿易;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 63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5-0108-03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總額迅速增加,2013年高達4.16萬億美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對外貿易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仍主要依靠資源、能源、土地和環境等有形要素投入,資源和環境壓力很大。在礦產資源方面,我國石油、天然氣人均儲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即使是比較豐富的煤炭資源,人均儲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時,我國能源資源消耗大,單位產品能耗高,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一邊是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另一邊還有在生產和貿易運輸過程中大量排放污染物導致生態環境嚴重破壞,這些與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是相違背的[1]。傳統的這種貿易發展模式是以犧牲資源環境換取經濟的增長,忽略了資源的稀缺性與不可再生性,而且環境一旦遭到破壞,要再治理將付出更大的代價。發展可持續貿易卻能在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使資源環境得以保護,實現對外貿易與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只要我們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合理的利用資源環境來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必定能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這樣也能為治理環境提供必要的物質、技術上的保證和支持。因此,發展可持續貿易是保護環境的必然選擇。但發展可持續貿易不僅在貿易活動中保護了環境,同時也通過環境的改善促進了貿易的持續、穩健發展。在當今社會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情況下,依靠過度使用資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已經無法構成成本優勢實現對外貿易增長,帶來經濟效益。其他國家的環境標準正在不斷提高,產品準入門檻也越來越高,如果我國不提高環境標準,那么出口貿易必定受到限制[2]。選擇可持續發展道路,雖然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會提高我國產品的生產成本,降低收益,但只是暫時的。從長遠看,有利于環境的產品有很大的貿易前景,環境的改善也可以改善貿易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總體增長,提高效益。因此,中國需要在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發展中國對外貿易。并且十八大報告也提到,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資源和環境約束將更趨強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視角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問題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對外貿易與環境的現狀
(一)對外貿易現狀
1978年以來,我國通過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領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了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應對各種挑戰,對外貿易贏得了最快的發展時期。2013年,貨物出口額高達22 096億美元,增長7.9%;進口額高達19 504億美元,增長7.3%,順差2 92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家。但由于自主創新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致使我國高附加值出口商品比重少,低附加值產品比重偏高,尤其是高投入、高能耗、低成本、低技術的產品占據出口貿易中較大比重,使我國貿易質量跟不上貿易數量,出現貿易大而不強的現狀。在世界市場偏向于技術密集型產品,特別是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品已經逐漸成為出口增長最快商品的今天,我國出口商品仍然停留在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這不利于提高我國出口商品國際競爭力和我國出口貿易的可持續增長。此外,2013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達5 39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7%。其中,服務出口額達2 105.9億美元,進口額達3 290.5億美元,逆差1 184.6億美元,同比增長32.1%。全年服務進出口總額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為11.5%,該比重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服務貿易相距甚遠,且目前我國服務出口貿易主要依靠處于產業價值鏈中低端的勞動密集型服務出口,而非資本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
(二)環境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不斷嚴重化,逼迫我們面對環境污染對人類生活和健康帶來巨大的弊端。先發展后治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外貿發展模式已不再適合當今經濟發展。目前,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范圍在不斷擴大,程度在逐漸加劇,危害也越來越嚴重。同時,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由于生態環境破壞嚴重,造成其修復功能下降、抵御能力減弱,導致邊治理邊破壞、治理趕不上破壞的問題突出[3]。
我國通過對外貿易促使經濟發展更加迅速。然而,發展必定離不開能源的消耗。中國的能源使用一直以煤炭為主,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煤炭等礦物的燃燒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形成酸雨,造成嚴重空氣污染。2013年上半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達1 114.1萬噸。華中地區和部分南方城市,如懷化、寧波、溫州等地,酸雨頻率超過90%。并且,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的大量燃燒,使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劇增。在中國,有近1/3的人呼吸著被嚴重污染的空氣,空氣嚴重污染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全世界十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有七個就在中國。同時,近年來我國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十多個地區出現能見度小于1 000米,甚至小于200米的霧霾天氣。例如,2013年初北京單月竟然出現了4次霧霾天氣,持續24天之久。在空氣污染的同時,水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目前,我國57%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水質較差甚是至極差。環保部2011年上半年公布,我國的七大水系中淮河、遼河、海河、松花江和中國第二大河流黃河在內這五大水系都受到中度甚至重度污染;另外,我國城市河段已經受到中度或輕度污染的高達90%。此外,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程度不斷加劇,污染面積呈逐漸擴大趨勢。2011年,云南曲靖發生了300萬噸存留的鉻渣污染事件;2012年,湖南發生了湘江鎘污染事件。這些重金屬污染不同于空氣污染和水污染等,具有隱蔽性、潛伏性、累積性、長期性和不可逆性等特點,通常要經過長年累積達到臨界之后才爆發[4]。
由此可見,一方面,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很快;另一方面,資源的過度消耗以及環境的嚴重破壞問題也日益凸顯。而隨著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及規模的不斷擴大,環境的不斷惡化和資源相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面臨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的制約越來越嚴重。國家環??偩指本珠L潘岳(2011)認為,如果環境問題不能得到改善,中國外貿高速發展很快就會成為過去。這說明,一味地以資源和環境換取的外貿發展并非真正的發展,只有在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發展對外貿易才是長久之計[5]。
二、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分析
(一)我國外貿粗放型增長方式給資源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
目前,我國外貿的發展主要是以數量增長和價格低廉為基礎,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型外貿發展模式。這樣的外貿增長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的消耗和廉價的勞動力優勢,繼續發展下去勢必導致發展外貿過程中付出更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會導致資源越來越匱乏、污染越來越嚴峻等問題。在我國現今日漸脆弱的環境和有限的資源等條件下,已經難以繼續支持這種片面重視外貿規模不斷擴大,而忽視提高外貿增長質量的粗放型增長模式。這是因為,我國對資源的開采已漸漸步入趨于耗光趨勢,資源耗竭與環境污染已經成為我國發展中重大的挑戰。據《紅網》報道,我國單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我國每增加一個單位工業生產總值所產出的固體廢物是發達國家的10倍以上,每增加一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所排放的廢水污染物是發達國家的5倍以上。據統計,我國每增加一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6倍、日本的7倍之多。有人甚至質疑我國長期增長會不會導致全球資源嚴重短缺[6]。
(二)發達國家高污染、高能耗產業向我國轉移
改革開放以來,規模持續擴大的國際產業轉移在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我國通過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或者國內企業通過代工、加工貿易等逐步走向國際化,這固然給予了我國的貿易增長很大幫助,給我過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和活力。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現今一些發達國家為了自身利益,忽視國際準則,不斷向我國等發展中國家轉移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使得我國能源環境問題日漸嚴峻,大大制約了我國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我國不能只看國際貿易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一面,而忽略了國際貿易的消極影響。
首先,由于我國市場準入標準和環境法規比發達國家寬松且不完善,我國一些企業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對產業轉移的質量的重視程度不夠,為了加快經濟增長,盲目的接受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只看數量上的快速增長、規模的不斷擴大而忽視了提高產業轉移的質量問題。相反,目前發達國家由于環境法規及環境意識,更加注重節能減排,這使得一些發達國家開始將一些在本國禁止使用、銷售的工藝落后型、污染嚴重的產業、產品等向我國轉移。例如,國外某些淘汰的汽車因為我國汽車尾氣排放的標準低而順利進入我國;一些不法外商以經濟利益為誘餌,出售陳舊設備,搞工業垃圾出口,進行重污染行業轉嫁,加重我國的環境污染[7]。
其次,由于我國目前發展過度依靠資源環境和廉價勞動力優勢,國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我國制造業,而我國由于核心技術等的缺乏,造成我國制造業目前高投入、高能耗、低利潤。例如,近年來我國珠三角地區和長三角地區FDI流入量迅速增長,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生產規模隨之不斷擴大。然而,由于FDI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在外商直接投資給珠三角和長三角經濟帶了新活力的同時,也使得珠三角和長三角許多地區“廢水、廢氣、廢渣”排放大幅度增加,導致珠三角和長三角環境污染日益嚴峻,污染防治工作任重道遠。據2013年2月22日《新華網》報道,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由于在發達國家根本無法立足,開始不斷轉向發展中國家。其中提到,作為國家批準的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之一的皖江,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出現許多企業引進外商投資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問題。
(三)進口“洋垃圾”威脅我國生態環境
全球每年產生的電子垃圾高達5億噸之多,其中70%以上經各種途徑運入我國,給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2007年央視《經濟信息聯播》曾報道過,在歐洲被稱為歐洲垃圾集裝箱的英國,每年都將大量的廢物垃圾輸出到我國,已經給我國造成嚴重的污染,并嚴重威脅我國某些地區的生態環境。而更出人意料的是,英國大量出口洋垃圾不僅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英國環境問題,還給英國相應的企業帶來額外的巨大利潤。其實向我國出口洋垃圾的國家遠不止英國,還有許多國家也這樣做,例如,荷蘭出口到我國的30個集裝箱中,共發現近800噸的走私城市垃圾;日本大多企業為了降低自己在日本處理廢物垃圾回收及加工的費用成本,將收集來的廢舊塑料等廢物垃圾賣給我國企業來處理等。人們避之不及的垃圾,在我國卻要花錢買進,其根本原因是洋垃圾在我國有市場。盡管洋垃圾可提高再生資源利用率,彌補一些地區原料不足,造福于民,但不法分子從國外走私未經處理的“洋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是遠遠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近年來,走私“洋垃圾”入境問題并未得到遏制,仍頻頻發生在我國各地區。“洋垃圾”的跨國入境,不只是給我國垃圾處理增重負擔,而且還給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污染。然而,“洋垃圾”問題至今并未得到真正解決[8]。
三、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視角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對策
(一)轉變我國外貿增長方式
首先,通過技術創新,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目前我國依然是一個加工制造大國,然而由于我國加工制造方面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過度依靠進口,使得我國在加工貿易出口只賺取了少量的加工費卻付出了慘重的資源環境代價。對此,我國應致力于提高先進技術水平,鼓勵技術創新,加大核心技術研發投入,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技術,把依靠數量和規模的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為依靠質量和效益的增長方式,在增加數量的同時也增加質量,提升對外貿易層次。其次,我國應加強對服務貿易出口的支持,以多種方式發展服務出口,以增加服務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同時,需提高服務出口質量,增加知識技術型的服務出口,通過促進外貿商品結構整體升級來轉變我國外貿增長方式。再者,繼續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和品牌戰略,提產品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最后,充分考慮我國目前脆弱的生態環境承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注重資源節約和合理利用。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因此,需制定政策鼓勵外貿企業開發節能降損技術和降低環境污染的技術,進而走外貿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加強環境監管。
長期以來,我國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已經導致生態環境脆弱,同時我國不完善的環境法律法規也給國內外不法企業可乘之機,如上述所提及的發達國家向我國轉移污染問題。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國環境法律法規不完善,且環境標準與發達國家相比更低。因此,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國當務之急是如何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加強環境監管。當前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包含調整、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問題及防治生態環境污染等內容,但是內容仍然不夠全面,明顯滯后于發達國家法律法規,并且我國環境保護法規存在一些標準不明確,甚至于與國際慣例某些條款不統一等問題,這使得我國環境法律法規對環境保護的作用非常有限。面對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現狀及我國環境污染現狀,我國必須進一步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內容,制定與國際接軌的環境標準,并嚴格執行。例如,針對前面提到我國進口洋垃圾現狀,我國可以嚴格制定禁止和限制“洋垃圾”進口相關法律法規,細分“洋垃圾”的分類標準;明確違法進口“洋垃圾”的企業的處罰標準和賠償標準,并加大處罰力度;完善執法人員責任標準及相應的徇私懲罰,以保證我國環境污染違法事件懲罰有法可依,執行部門責任明確,進而切實改變我國目前環境法律法規內容不夠完善、執法部門松散隨意等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得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起到限制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的作用。這遵循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
(三)大力發展綠色貿易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環保意識的增強,綠色消費已經備受關注,綠色貿易也必定將會成為主流;同時,十八大報告提出,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我國外貿行業應當抓住這個機遇,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努力開發綠色產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發展綠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提高產品的質量。外貿企業需改變原有的生產、銷售和管理模式,根據環保標準來處理整個生產和銷售過程的各個環節,改變不惜犧牲資源環境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營銷戰略,重新擬定注重環保的綠色營銷戰略,努力營造綠色企業的文化氛圍,在營銷和管理的各個環節都努力貫徹綠色貿易觀念,以便適應國際市場上越來越高的環境標準。這樣,在降低國內環境污染同時,使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但是,要實現上述綠色貿易,必須有“綠色型”人才的加入。“綠色型”人才不僅了解其他各個國家的綠色法律法規,熟悉國際上關于貿易活動的最新環保勢態,還能通過合理配置資源,提高企業對資源的利用效率,對企業進行綠色管理。企業應該通過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吸引并留住“綠色型”人才,成為外貿行業名副其實的“綠色企業”。
參考文獻:
[1] 王爽,陸興發.中國外貿增長方式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探討[J].經濟學動態,2010,(5):11-13.
[2] 崔若星.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J].當代財經,2009,(6):15-16.
[3] 姜霖.論中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及其戰略取向[J].東岳論叢,2011,(6):63-65.
[4] 胡艷榮.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2,(19):37-39.
[5] 羅玲,吳靜靜.低碳經濟下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2,(5):25-26.
[6] 傅鈞文.建國60年中國對外貿易評述——基于可持續貿易發展視角的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0,(7):6-12.
[7] 杜云龍.后危機時代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D].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1.
[8] 梁冬婷.資源環境約束下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D].廣州:暨南大學,2011.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