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華(廣西來賓市人民醫院 來賓546100)
胃苓湯治療功能性腹瀉40例臨床觀察
陳勇華(廣西來賓市人民醫院 來賓546100)
功能性腹瀉;胃苓湯;中醫藥療法;臨床觀察
功能性腹瀉是指持續或反復發生的、不伴有腹痛或不適的稀便或水樣便的胃腸道紊亂綜合征,屬于功能性胃腸病的范疇。該病西醫治療后癥狀容易反復發作,療效不佳。筆者應用胃苓湯加減治療功能性腹瀉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門診或住院診治的功能性腹瀉患者80例,符合羅馬Ⅱ診斷標準,經實驗室檢查、內鏡檢查排除感染性腹瀉和腸道器質性病變引起的腹瀉,按隨機抽樣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0.2±10.1)歲;病程1~10.5年,平均(3.25±0.23)年。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41.1±10.8)歲;病程1.5~11年,平均(3.02±0.31)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于腹瀉嚴重的病例,均給予輸液和糾正電解質紊亂治療。治療組方用胃苓湯:蒼術10 g、白術10 g、厚樸10 g、陳皮10 g、茯苓15 g、澤瀉10 g、豬苓10 g、桂枝6 g、炙甘草6 g。加減:寒濕者加吳茱萸5 g、制附子10 g;濕熱者加黃芩10 g、黃連5 g;夾食滯者加山楂10 g、神曲15 g;氣虛甚者加黃芪10 g、黨參10 g;腎陽虛五更泄者,合四神丸。每
日1劑,水煎300 ml,分3次溫服。對照組:口服雙岐三聯活菌片2片,3次/d;蒙脫石散3 g,3次/d。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治療后進行療效比較。
1.3 療效觀察 療效標準:痊愈:大便能夠成形,每天1~2次,量在200 g/d以下;顯效:大便較稀,不能成形,但是沒有水樣瀉的情況,每天約3次,量在200~400 g/d;有效:大便較稀,或者成水樣,但是大便的次數與數量相較于治療前有所改善;無效:治療以后腹瀉沒有好轉,嚴重者甚至發生其他并發癥。觀察指標:(1)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2)兩組患者均隨訪半年,觀察復發情況。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2.2 復發情況 對治療有效的患者隨訪6個月,治療組隨訪例數36例,對照組隨訪例數20例。復發標
準以隨訪半年時與治療4周結束時情況比較,出現以下情況視為復發:療效標準下降一個或一個以上等級。經過觀察,治療組的復發率11.1%(4/36)明顯少于對照組的40.0%(8/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功能性腹瀉是指以腸蠕動紊亂為主,而在生物、化學和病理解剖等方面無器質性改變的綜合征,其發病機制可能與情緒、心理、社會因素等方面有密切關系[1]。對于功能性腹瀉的治療,現代醫學常用止瀉劑、腸道運動抑制劑、抗生素、收斂劑、吸附劑、微生態制劑或飲食調節進行治療,存在用藥混亂、停藥后復發率高等弊端,有一定的局限性[2]。本病屬于中醫“泄瀉”范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濕勝則濡瀉”,又《醫學心悟·泄瀉》云:“濕多成五瀉,瀉之屬濕也”。《素問·藏氣法時論》曰:“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饗泄食不化”;《景岳全書·泄瀉》曰:“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可見泄瀉病位重在脾;病性主要以脾虛為本,以濕阻為標,總屬本虛標實[3]。泄瀉病基本發病機理為脾虛濕盛,治療原則為運脾化濕。胃苓湯出自《丹溪心法》,由經方五苓散與時方平胃散相合而成,具有運脾祛濕、通陽化氣之功。方中白術、蒼術苦溫性燥,運脾除濕;澤瀉、豬苓、茯苓淡滲利濕;厚樸、陳皮理氣消滿、疏理氣機;桂枝通陽化氣;甘草甘緩和中。諸藥合用,使濕祛水行,脾健胃和,泄瀉自止。陳修園在《時方歌括·時方妙用》一書中總結他的經驗指出“胃苓湯治諸瀉如神”。故胃苓湯治療泄瀉具有滿意的臨床療效。
[1]劉浩瑞,李亮.中藥治療功能性腹瀉的臨床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0,1(3):85
[2]王玉玲,聶向榮,甘蘭莊,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腹瀉120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09,31(9):1340-1341
R574.6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5.06.025
?瀉病治法理論與統計分析研究[D].山東中醫藥大學, 2010(
201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