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萍
(江西省兒童醫院 南昌330006)
護理干預對靜脈輸液兒童心理及護理的影響
李淑萍
(江西省兒童醫院 南昌330006)
目的:探討靜脈輸液時患兒的心理狀況,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后所產生的影響,達到提高護理質量的目的。方法:選擇316例患兒,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患兒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護理,觀察不同護理方式對兩組患兒所產生的影響。結果:實驗組兒童在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下配合治療的主動性明顯高于對照組,經χ2檢驗差異有顯著性,P<0.001。結論: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提高患兒配合靜脈輸液的效果及護理質量。
靜脈輸液;護理干預;影響;心理
靜脈輸液是臨床用于治療兒童相關疾病的手段之一,也是臨床基礎護理技能。由于兒童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點[1],操作過程中患兒畏針不合作,容易出現注射時一針不成功,針頭脫出移位,影響治療效果及引起家長的不滿,甚至引起護患糾紛,既影響護理質量也影響護士情緒。針對兒童靜脈輸液中出現的這些情況,我們采取了積極的護理干預,對兒童進行心理狀況及影響因素的觀察和分析,探討護理對策。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0~11月,選擇在門診接受靜脈輸液的兒童316例,男166例,女150例,年齡2~6歲,隨機分為實驗組158例和對照組158
例。護理操作者均為門診具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護士。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按照門診輸液護理常規處理,經三查八對后,選擇合適的血管進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固定穩妥,安置于普通輸液室,經常巡視,作相應的護理宣教。對實驗組的患兒進行熱情接待,關愛患兒,消除其陌生感,同時向家長解釋靜脈輸液的相關知識,消除家長的顧慮。選擇最佳靜脈穿刺部位、方向、角度和速度,一般選擇四肢淺靜脈以及兒童頭皮靜脈進行穿刺[2]。穿刺成功后及時巡視,請家長協助看護。同時對實驗組患兒實施心理疏導,主要措施有:(1)把門診輸液房裝飾成患兒喜歡的樂園,如在房內放置電視、動畫卡片、玩具、播放兒童動畫
片等;(2)護理人員熱情接待患兒及其家長,親切地撫摸患兒的頭和手,使其感到溫暖;(3)輸液穿刺時,不斷與患兒交談,轉移其注意力,挑選勇敢的兒童做榜樣,對內向或畏針的兒童不能急于求成,多鼓勵,勿訓斥,對不合作型的患兒要因勢利導,對他們提出一定的要求;(4)對患兒在治療中表現出的配合行為及時給予物質鼓勵或給予患兒微笑、擁抱、表揚、拍手等鼓勵;(5)取得家長及陪同人員的理解與支持。
2.1 效果比較 實驗組實施護理干預后患兒配合靜脈輸液效果好,一般表現為患兒不哭不鬧;有的患兒表現為不太愿意打針,但卻能較好地配合輸液;有的患兒會有哭聲,但在靜脈輸液時手和腳不會亂動,不影響輸液。對照組患兒配合靜脈輸液效果較差,如患兒出現緊張、恐懼、焦慮、拒絕輸液、哭聲大等不良心理行為,輸液穿刺時躁動明顯,需旁人協助才能進行靜脈注射,影響輸液質量。
2.2 輸液配合情況比較 實驗組兒童在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下,配合靜脈輸液的主動性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1。
2.3 靜脈穿刺情況比較 實驗組兒童在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下,靜脈穿刺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2。
良好的護理干預是保證輸液成功的關鍵,患兒不依從治療是當今醫學面臨的嚴重問題[3]。由于小兒身心不成熟,缺乏適應及滿足需要的能力,依賴性強,較不能合作[4],其心理承受力、認知度較低,特別是獨生子女適應壓力的能力比較差,多數患兒在接受打針(靜脈穿刺)時感到不安和害怕,且產生一些不適應反應,例如哭鬧、抗拒等。輸液時患兒不配合可引起反復穿刺,易使血管及組織損傷,如此會增加患病兒童的痛苦,并且影響藥物治療的效果。故在靜脈輸液過程中,了解兒童的心理狀態,實施心理和護理干預,進行心理疏導,能夠減輕兒童對靜脈輸液的恐懼感,得到患兒的積極配合,使輸液時靜脈穿刺成功率得到提高。
獲取家長信任與理解可使其配合輸液,一般患兒在醫院進行治療時,會有多個家長陪同,家長都希望自己小孩盡早康復,特別希望護士打針時能一針見血,一次成功。還有些家長很急躁,護理人員言行稍有不當,他們就出現一些過激行為,遇此情況時,護士要沉著冷靜,理解同情他們,耐心細致地做好解釋工作,盡可能消除護患之間的誤解。向家屬介紹治療和護理方案的時候,把握語言分寸,做到言簡意賅,盡量用安慰性及保護性的言語,使家長理解,獲得其信任與支持,從而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
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進行心理干預時,護理人員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有效的溝通技巧有助于提高患兒的依從性,提高家長的滿意度,對提高護理質量有促進作用[5]。由于兒童的自覺性、自制力、意志力相對差,其各種思維活動具體形象,通常以直觀表象的形式來認識事物,他們的情緒和行為容易受到外部事物及環境的引誘而發生轉移。故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語言及非語言溝通技巧的學習,學習禮貌用語、幽默語言和體態語言等,并要學會與患兒交談的技巧,耐心傾聽患兒及家長訴求,給他們留下美好印象。在為患兒護理過程中,護士要親切和體貼,巧妙運用各種交流方式進行情感交流,例如,患兒有不適時,輕握其手或輕撫其頭,使其感受到親切和關愛,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基礎。
實踐證明,給患兒進行靜脈輸液時,適當的護理干預能影響兒童的心理反應,并且可提高靜脈輸液的成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兒配合靜脈輸液的效果和靜脈穿刺的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有效的護理干預能解決兒童輸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使用良好的表情、語言和行為,創造舒適的周圍環境,實施良好的心理疏導,以及做好兒童家長的心理護理,可減少對患兒的不良影響,改變兒童的認識、感受、心理狀態和行為,消除患兒對靜脈穿刺的恐懼、抗拒,從而提高靜脈穿刺的成功率及護理質量。
[1]崔巧玲,孫立波,劉瑞海.護理心理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137-138
[2]宛淑輝,汪愛琴,周更蘇.基礎護理技術[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256-263
[3]馬汝芬.學齡前兒童手術依從性的調查與分析[J].上海護理,2005,5 (2):39-40
[4]熊杰平.兒科護理[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4-5
[5]楊曉莉.護士對住院患者溝通技巧應用的現狀[J].上海護理,2003,3 (2):49-50(收稿日期:2015-03-13)
R473.7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5.06.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