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錦政 謝敬文 馬偉文 藍文莉 黎淑貞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中心血站 廣州511400)
●診療經驗●
核酸檢測技術在獻血者HBsAg篩查中的意義
莫錦政 謝敬文 馬偉文 藍文莉 黎淑貞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中心血站 廣州511400)
目的:回顧性分析獻血者HBsAg項目的篩查結果,探討核酸檢測技術(NAT)在獻血者血液篩查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采用兩個廠家的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檢測試劑盒對獻血者開展HBsAg篩查;ELISA檢測陰性的獻血者標本,采用羅氏診斷cobass201系統進行HBV-DNA檢測。結果:在14 642份經過兩遍ELISA檢測HBsAg陰性標本中,檢出13份HBV-DNA陽性,陽性檢出率約為0.089%。結論:在經過兩次ELISA檢測HBsAg陰性的獻血者中,仍然存在一定比例的HBV-DNA陽性,給臨床輸血安全帶來較大的風險;血站應用ELISA聯合NAT的血液篩查策略,能有效降低臨床輸血傳播HBV的風險。
HBV-DNA核酸檢測(NAT);血液篩查;隱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輸血風險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個世界性公眾的健康問題,我國是個HBV感染的高流行區域。HBV感染是臨床輸血安全重要預防焦點之一。雖然血站已經對HBsAg開展兩遍檢測以及近年來ELISA試劑盒檢測技術不斷改進,輸血傳染HBV的風險已經降到較低的水平,但是病毒窗口期、病毒變異、免疫沉默、隱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等因素造成的漏檢仍無法避免。核酸檢測技術(NAT)的應用可以彌補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的不足,更進一步地提高血液安全。近3年來,我國發達地區采供血機構血液篩查也相繼引入NAT技術。本站從2012年12月開始引進NAT血液篩查技術,現將應用情況報道如下:
1.1 標本來源及處理 本站2012年12月~2013 年6月無償獻血標本17 641份。獻血者樣本留取3份,1份用EDTA-2K抗凝真空管(廣州陽普公司生產)留取5 ml用于血液ELISA檢測,2份用無菌EDTA-2K抗凝帶分離膠真空管(VACUETTE生產)各留取5 ml,其中紫色蓋的用于NAT檢測,白色蓋的用于留樣備用和確證實驗。所有標本4 h內離心并分離血漿,用于ELISA和NAT檢測的標本置于2~8℃冰箱保存,48 h內進行檢測,用于留樣備用和確證實驗的樣本置于-20℃以下冰箱保存。
1.2 試劑及檢測 無償獻血標本先進行兩遍酶聯免疫吸附實驗HBsAg篩查。酶聯免疫吸附實驗試劑盒HBsAg采用廈門新創、DiaSorin(Murex version3. 0)。NAT檢測試劑:cobas TaqScreen MPX Test,cobas TaqScreen MPX Control Kit。挑出HBsAg陰性的標本共14 642份進行核酸聯合檢測HIV-RNA、HCV-RNA和HBV-DNA,6個標本混樣到一個POOL,其中每個樣本吸樣167 μl,對混樣陽性POOL進行單個樣本(每個樣本吸樣1 ml)拆分實驗,拆分陽性樣本送羅氏公司進行HIV-RNA、HCV-RNA和HBV-DNA分項確證實驗。
1.3 儀器設備 KH120R低溫離心機(KHB)、瑞士哈美頓STAR全自動加樣儀、深圳愛康AE150全自動一體機、德國西門子BEHRING全自動酶免后處理機、日本Olympus AU400全自動生化儀、美國Roche Cobas s 201核酸檢測系 統(Hamilton MICROLAB STAR全自動混樣儀、COBAS Amplipre核酸提取儀及COBAS Taqman核酸擴增檢測儀)。
在17 641份無償獻血標本中選取14 642份經兩遍ELISA檢測HBsAg陰性的標本進行NAT實驗,檢出13份HBV-DNA陽性,陽性率約為0.089%。該13份HBV-DNA陽性樣本的乙肝兩對半結果分析見表1。
目前,我國大部分采供血機構均采用兩種不同試劑進行ELISA平行檢測,雖然近年來ELISA試劑盒的靈敏度、特異性不斷改進,但是仍無法避免病毒感染窗口期、病毒變異、免疫沉默等因素造成的漏檢。有研究表明NAT混樣檢測,可將HBV、HCV和HIV感染的平均窗口期分別由56 d、70 d、22 d縮短為41 d、12 d和11 d[1~2],而且不受病毒變異、個體免疫因素影響,使輸血感染相關病毒的風險降到最低,極大程度地保障血液安全。本站對14 642份兩遍酶聯免疫吸附實驗HBsAg陰性的標本中,應用NAT
檢測技術篩查出13份HBV-DNA陽性,陽性率0.089%。從該13份樣本的乙肝兩對半結果分析可見,該批樣本中大部分可能是隱匿性乙肝炎病毒感染。隱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是指除血清轉換前的窗口期外,機體存在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但無法檢測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HBV感染,可伴有或不伴有乙肝病毒核心抗體(抗-HBc)或乙肝病毒表面抗體(抗-HBs)[3]。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乙肝病毒感染,可通過輸血、器官移植等傳播乙肝病毒,并與慢性肝病、肝細胞肝癌及慢性丙肝發生、發展及治療有關,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學意義。多數OBI感染者的血循環中HBV-DNA的拷貝數均較低,一般小于105 copies/ml,OBI可有多種臨床形式,可以是肝功能正常、HBsAg(-)的“健康人”[4],可以是急性乙肝感染恢復后[5],也可能在慢性HBV感染者自發或使用抗病毒藥物后出現[6],所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技術無法檢測到OBI感染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因此說明隱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HBV是目前本地區血液安全的主要隱患之一,本地區有必要對獻血者常規實行酶免聯合核酸檢測的篩查策略,以降低臨床輸血傳播HBV的風險。
[1]Busch MP.HIV,HBV,and HCV:new developments related to transfusion safety[J].Vox Sang,2000,78(s2):253-256
[2]王迅,鄭嵐,張晰,等.核酸擴增技術(NAT)在上海血液篩檢中的初步應用[J].中國輸血雜志,2003,16(3):157-160
[3]Allian JP.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Transfus Clin Biol, 2004,11(1):18-25
[4]Siva CM,Costi C,Michelon C,et al.Low rate of 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mong antiHBc positive blood donors living in a low prevalence region in Brazil[J].J Infect,2005,51(1):24-29
[5]Yuki N,Nagaoka T,Yamashiro M,et al.Long term histologic and virologic outcomes of acute self limited hepatitis B[J].Hepatology, 2003,37(5):1172-1179
[6]Loriot MA,Marcellin P,Walker F,et al.Persistence of hepatitis B virus DNA in serum and liver from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fter loss of HbsAg[J].J Hepatol,1997,27(2):251-258(收稿日期:2014-12-15)
R193.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5.06.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