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會(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大東衛生院中西醫結合科 漣水223499)
●基層臨床●
腦卒中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的臨床體會
程會(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大東衛生院中西醫結合科 漣水223499)
目的:探討腦卒中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012年1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62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1例,比較觀察組(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和對照組(西醫治療)的NIHSS評分、BI指數及生活依賴度。結果:治療后,觀察組的NIHSS為(10.46±2.81)分,較對照組有顯著下降,BI指數與生活不依賴率較對照組均上升,組間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腦卒中,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促進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降低生活依賴度。
腦卒中;中西醫結合療法;療效
腦卒中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急危重癥,且該病的臨床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目前仍缺乏治療腦卒中的特效藥物,且西醫療法由于受到經濟條件限制,受益面較窄。從理論上講,將中醫療法中的中藥內服、針灸、穴位按摩等與西醫治療相結合,在腦卒中的臨床治療中可取得更好療效,但目前尚缺乏一定的臨床支持。本研究通過隨機對照試驗,探討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腦卒中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9月于我院就診的腦卒中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經顱腦CT或MRI掃描后確診。納入標準:(1)發病后5 d內就診;(2)初次發病或有卒中病史但未合并嚴重殘疾;(3)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7分;(4)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在治療過程中積極配合救治[1]。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1例,觀察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46~68歲,平均(52.79±4.45)歲;對照組男15例,女16例,年齡48~72歲,平均(53.15±4.8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西醫治療:常規進行顱內壓控制、抗血小板聚集、保護神經功能及改善腦循環等治療,并對各類合并癥給予對癥治療。中藥內服:采用補陽還五湯治療[2],方劑組成:生黃芪20 g,赤芍及當歸尾各6 g,地龍與紅花各5 g,桃仁3 g。每日1劑以水煎煮后溫服,分早晚2次服用。穴位針刺:取穴百會、曲池、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風池等,使用一次性針灸針在皮膚消毒后進針,百會采取間斷平補平瀉手法。康復訓練:生命體征恢復后及早指導其進行康復鍛煉,包括語言訓練、運動康復等,并對頭部、四肢等部位進行推拿,每次推拿時間以10 min為宜,1次/d。對照組采取常規西醫治療與康復訓練,觀察組則采取西醫治療+中藥內服+穴位針刺
+康復訓練方案進行治療。1個月后評價療效。
1.3 觀察指標 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價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同時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價患者的生活依賴度,以mRS評分≤3分為生活不依賴[3]。并記錄治療前、治療后7 d與治療后1個月的BI指數(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數)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方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和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且治療后觀察組的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BI指數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觀察組治療后7 d的BI指數有顯著提高,且治療后1個月的BI指數進一步提高。對照組治療后7 d的BI指數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變化,治療后1個月的BI指數較治療前有一定程度上升。各時間段觀察組的BI指數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生活依賴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生活不依賴率為90.3%(28/3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7.7% (21/31),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685,P<0.05)。
目前治療腦卒中的主要方法包括溶栓、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康復治療等[4],但患者治療后的恢復仍存在不足,部分患者經上述治療后仍無法實現生活完全自理,對患者的個人生活及家庭帶來不便。
中醫學認為,卒中屬“中風、血瘀”范疇,其主要的病理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以氣虛為主,標實包括火、風、痰、瘀等,中醫治療主張標本兼治。本研究中所用的補陽還五湯中,地龍降壓解痙,熄風通絡,可顯著改善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紅花、桃仁及當歸尾可活血補血,改善缺血性缺氧,避免腦組織由于缺氧而壞死;生黃芪敗風止痛,內補中氣,調和陰陽;赤芍散瘀止痛,清熱毒。補陽還五湯可去瘀血、補中氣,現代醫學證實補陽還五湯可阻滯腦部神經元死亡,促進腦神經增殖,在改善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方面有顯著效果[5]。針灸可通過刺激穴位,達到通經絡、促氣血之功效。有研究顯示,對腦卒中者施以頭部穴位針刺,可控制病情惡化,MRI顯示患者的腦缺血面積在頭針針灸治療后有顯著縮小,本研究在進行針灸治療時,將頭針與體針相結合,從不同角度、不同穴位施針,可疏通表里,恢復穴位所屬經脈的經氣流通,行氣活血。頭部及四肢推拿可刺激腦神經,促進缺血區腦組織的修復;同時還可改善肌肉組織的營養代謝,促進肌肉組織活性的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較對照組有顯著下降,BI指數及生活不依賴度則明顯高于對照組,各項指標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腦卒中,不僅能顯著改善神經功能,還可促進生活自理能力水平的提高,降低生活依賴度,可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于莉,張會永,張哲,等.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治療急性腦卒中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11(1):49-56
[2]甄曉敏,張云云,薛猛,等.中西醫結合綜合方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觀察[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5(4):55-59
[3]姜守軍,錢百成.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60例[J].中醫研究,2011,24(10):35-36
[4]李蘭華,鄭健.中西醫結合治療在腦卒中后疲勞康復中的效果觀察[J].世界中醫藥,2014,9(9):1155-1157,1161
[5]閆雙勇,鄭福奎.中西醫結合規范化治療缺血性腦卒中80例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1):45-47(收稿日期:2014-12-01)
R743.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5.0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