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致炎 鐘建金 盧亞梅
(廣東省清遠市人民醫院 清遠511518)
翼狀胬肉是眼科常見病和多發病,一般認為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球結膜纖維血管組織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病變,呈三角形,可侵犯角膜,單眼或雙眼受累,因其形狀酷似昆蟲的翅膀故名為翼狀胬肉,是最為古老的眼病。它不僅出現眼刺激征及外觀缺陷,還可以不同程度地影響視力,是一種常見的眼表疾病。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切除,本研究觀察42例(48眼)翼狀胬肉患者術前及術后散光及視力的變化情況。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2014年1月翼狀胬肉患者42例(48眼),其中男16例,女26例;年齡36.5~73歲,平均(51.4±6.4)歲。均為初發性胬肉,胬肉侵犯角膜均>2.5 mm。所有患者排除角膜炎、角膜變性、角膜營養不良或角膜瘢痕等相關眼表疾病。
1.2 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均由同一高年資主治醫生行翼狀胬肉切除及干細胞移植術,術前1 d及術后1個月角膜地形圖及散光檢查均由同一醫師完成。記錄術前及術后角膜地形圖平均散光,同時應用TOPCON綜合驗光儀驗光,記錄術前及術后最佳矯正視力及醫學驗光的最終屈光度。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軟件統計處理,配對t檢驗比較手術前、后角膜各參數和醫學驗光的最終屈光度及最佳矯正視力,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1 手術前后角膜平均散光的變化 患者術前順規散光32眼、逆規散光10眼、不規則散光6眼;術后順規散光21眼,逆規散光23眼、不規則散光4眼。角膜地形圖檢查平均散光:術前為(4.25±3.44)D,術后為(2.85±2.10)D,術后較術前散光減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合驗光儀驗光平均散光:術前(2.20±0.75)D,術后(1.20±0.55)D,術后較術前亦有所減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最佳矯正視力 術前平均最佳矯正視力為(4.68±0.24),術后為(4.96±0.22),術后較術前顯著提高(P<0.05)。
翼狀胬肉是以纖維血管組織慢性增生為特征的常見眼病,其確切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一般認為最主要的機制是角膜緣干細胞屏障破壞,病理表現是結膜的變性與增生[1]。翼狀胬肉可干擾角膜上皮的代謝及影響淚膜功能,同時侵入角膜基質造成眼表凹凸不平,并通過對角膜的機械牽拉引起角膜形態的改變,導致散光進而影響視力[2];嚴重的翼狀胬肉可直接遮擋視區,進而影響視力。
翼狀胬肉在術前以順規散光為主(32/48),術后順規散光明顯減少(21/48)。究其原因,術前胬肉對角膜的水平牽拉造成水平屈光度減少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同時有人認為胬肉進展時的頭部與角膜中央之間形成一個新月形淚膜,這個淚膜相當于一個新月形透鏡,它使水平經線變得更平[3]。術后解除了對角膜的水平牽拉,同時可改善淚膜的分布[4],因而術后散光明顯下降,同時順規性散光明顯減少。
在本組病例中,大部分患者術后最佳矯正視力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術后最佳矯正視力明顯高于術前(P<0.05)。原因在于胬肉術后可以消除視軸區混濁及浸潤,同時改善了角膜的散光,因而大部分患眼最佳矯正視力有所提高。個別患者術前有復視、眼干等不適癥狀,術后得到明顯改善,這與術后眼表淚液動力學好轉有一定的聯系[4~6]。
綜上所述,在考慮手術適應證時不必一定要等到侵犯角膜達3 mm以上或者已侵及視軸區,而只要當翼狀胬肉引起明顯的角膜形態改變而導致視力下降時或者患者有明顯的眼部不適癥狀、淚膜異常時,就可以考慮行手術治療。
[1]葛堅.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66
[2]Bradley JC,Yang W,Bradley RH,et al.The science of pterygia[J].Br J Ophthalmol,2010,94(7):815-820
[3]Maheshwari S.Pterygium-induced corneal refractive changes[J].Indian J Ophthalmo1,2007,55(5):383-386
[4]岑志敏,鐘丘,王青,等.不同手術方式對翼狀胬肉患者淚液功能的影響[J].國際眼科雜志,2010,10(2):273-276
[5]Pesudovs K,Figueiredo FC.Corneal first surface wavefront aberrations before and after pterygium surgery[J].J Refract Surg,2006,22(9):921-925
[6]劉祖國,王華.努力提高我國翼狀胬肉的手術水平[J].中華眼科雜志,2007,43(10):86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