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芝娟
摘 要:在中職課堂136模式在省內外得到廣泛贊譽和大面積推廣的現狀下,為了避免生搬硬套模式教條,束縛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本文論述了依據不同課型在實踐中深入研究136模式的“內循環”“內翻轉”“外翻轉”“混合翻轉”等豐富和發展中職課堂136模式的多樣化實施策略,大大增強了該模式的適應性和普遍推廣價值。
關鍵詞:中職 課堂 136 教學模式 多樣化
一、多樣化研究的起因
中職課堂作為培養在校學生動手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的主戰場,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關系到培養這些能力的成敗。中職課堂136模式在省內外得到廣泛贊譽和較大面積推廣的現狀下,一成不變的模式也絕非是“包醫百病”的仙丹,生搬硬套既定套路會把教學模式變成束縛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桎梏。
中職課堂136模式中的“1”是指圍繞教學計劃設計的1項教學項目或任務;“3”是指貫穿于教學之中的 “三維目標”,即專業知識的學習目標、職業核心技能與綜合職業能力的拓展目標、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的培養目標;“6”是指課堂教學過程的6步,即信息收集→計劃決策→項目實施→成果展示→工作評估→任務延伸。
該研究在細致分析大量實踐課例之后提出了依據不同課型課例的實際情況將136模式中的教學流程(6步)進行“內循環”“內翻轉”“外翻轉”“混合翻轉”等多樣化調整,并通過反復實踐來證明這樣的“多樣化”策略對于適應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效果顯著,為增強該模式的適應性和普遍推廣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職課堂136模式多樣化實踐
性質、內容不同的課程需要靈活變通136模式。知識性、邏輯性、技能性各有側重的課程,分別需要在不同學習環節應用“循環反復”“結構翻轉”等適應性策略,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對大量不同類型中職課堂實踐的分析,現將中職課堂136模式多樣化策略總結如下。
1.“內循環”
“內循環”是指:在某一節課的課堂上將136模式課堂教學過程的前5步,即信息收集→計劃決策→項目實施→成果展示→工作評估按照實際需要或項目實施過程性結果進行循環實施。
有些教學內容信息量大,內容陌生,項目實施復雜,在課堂上并非原先的6步教學一個流程下來就能達到教學目標。學生往往需要在失敗中通過課內“內循環”的方式反復摸索,逐漸接近和達到目標。
2.“內翻轉”
“內翻轉”是指:在某一節課的課堂上將136模式課堂教學過程的“成果展示”與“任務延伸”進行對調,形成新的實施順序,即:信息收集→計劃決策→項目實施→任務延伸→工作評估→成果展示。
這種翻轉是在教師的指點下,利用課內時間對課前布置的階段性項目任務進行升級完善,待得出最終結果,再在課堂上集中展示項目實施成果和評估項目實施效果。
3.“外翻轉”
“外翻轉”是指:將原本常規課內安排的教學內容轉移到課外實施,而原本延伸到課外完成的拓展任務轉移到課內實施,即:136模式課堂教學過程的前5步,信息收集→計劃決策→項目實施→成果展示→工作評估,由學生通過互聯網在課前實施,包括在網絡上呈現或提交項目實施結果,進行自動或人工網絡評價等;課堂時間則用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實施136模式課堂教學過程的第6步,拓展或提升項目實施成果。這種翻轉其實就是當前國際國內新興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外翻轉”對于充分利用優質網絡資源,發揮課內指導效率,增強學習主動性等諸多方面具有常規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
4.“混合翻轉”
“混合翻轉”是指:在某個課堂的不同階段,適時組合應用136模式的“內循環”“內翻轉”“外翻轉”策略,就如同拳擊中的組合拳,因需而變,專門用來攻克艱難的任務。采取“136模式混合翻轉”教學,學生既可以在實踐前反復觀看教學視頻并與其他同學研討交流,也可以在實踐過程中以及實踐結束之后遇到困惑的時候,翻轉到原先的步驟再度反復觀看教學視頻和討論研磨,甚至還可以通過小測驗等多種方式與軟件互動,熟悉操作要領,這樣的課堂實踐自然也就減少了盲目和浪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實踐成效
經過近一年的深入探索和反復實踐,中職課堂136模式得到了巨大的豐富和發展。多樣化的實施策略使得136模式的適用性大為增強,也使得模式本身更加成熟和完善,更好地彰顯了中職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鮮明特色。主要成效如下。
1.解決了教學內容需要反復學習的問題
學生的技能通常只有經過反復訓練才能見效。通過136模式的內、外循環以及翻轉的多樣化實施,學生根據教學目標提前下載視頻進行課外學習和課內反復研磨。這樣學生在碰到晦澀難懂的問題時,或者在碰到原來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操作要領而不敢動手的情形下,能夠通過循環翻轉的視頻學習掌握操作要領,克服技能不易掌握的尷尬局面,從而能夠迅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解決了實訓材料不能重復使用的問題
在眾多中職實訓課中,采取“136翻轉和循環”的多樣化教學策略之后,學生可以在實踐前反復觀看教學視頻,還可以通過小測驗等多種方式與軟件互動,熟悉操作要領,課堂實踐的時候也減少了盲目和浪費。
3.解決了項目合作與個別輔導的實際需求問題
“136”模式多樣化教學的實施既可以發揮網絡優質教學資源的優勢,讓學生在課前進行有效的人機互動學習,又可以增加課堂上教師的個別輔導時間,增強輔導效果,同時還增加了學生在課堂上針對項目實施的討論與思考時間,最終提升“教”與“學”的效果。
4.攻克了“能力化學習”實際操作難題
中職課堂136模式多樣化研究致力于改變以學科為主線的單一教學模式,構建以崗位能力為本位的多樣化課程實施策略,構建體現職業教育規律、適合中職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發展的多樣化課堂教學行動策略,推動職業教育由學歷教育邁向能力教育的轉型升級。
能力化學習過程所關注的首要問題不再是死記硬背的知識積累,而著重于實際工作的需求。通過項目實施過程,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進而促進終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5.糾正了“學習行為”發生偏差的痼疾
通過在不同課程的課堂上,靈活應用136模式的“內循環”“內翻轉”“外翻轉”“混合翻轉”等多樣化實施策略,適應了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大大降低了“學習行為”發生偏差的可能。
6.推動了“多樣化評價方式”變革
多樣化的教學實施策略與“多樣化評價方式”變革相輔相成。中職課堂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從根本上打破了過去以考試評價為主相對單一的評價模式,擴充了評價的主、客體,增加了對不同類型課程教學各個階段的過程性評價,豐富和發展了多樣化的評價形式。
四、問題思考
中職課堂136模式多樣化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也呈現出了一些必須著重闡明和重點把握的問題。
1.創設情景與工作過程的關系
必須以工作過程(工作過程是由工作人員、工具、產品和工作行為四個要素構成的)為基礎,以行動導向為準則來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根據這一要求,教學項目在設計時就要考慮如何根據該專業的特點,在場景設計時要體現專業的某一工作過程,并盡可能地體現出專業的行動能力。
2.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
在該教學模式中,要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思想,使學生擺脫對教師的過度依賴,以合作促進探究、以競爭激發學生的激情和潛能,以模擬實際工作過程的項目實施過程促進個體學習效果的提升。教師要充分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學習,學會求知,而教師不要越俎代庖。
3.知識目標與技能目標的關系
知識目標與技能目標是學生在每個教學項目中必須要掌握的兩維目標,缺一不可。知識是學習技能的基礎和提升技能的金鑰匙,技能是學生比較感興趣而愿意學習的項目,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
4.技能目標與職業能力的關系
在該教學模式中要倡導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培養就成為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核心追求,能力本位的教育正是素質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體現。
5.自主學習與任務展示的關系
學生從進入專業學習開始,教師就要布置其進行自主學習并用積極的方法去引導,包括課內課外的參觀、訪談、上網、學習課本知識等搜集資料的方法都屬于這一范圍。這是學生積蓄資料和掌握學習方法的過程。通過展示,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現場表現能力,還有應變能力都得到了鍛煉與提高。因此說任務展示是本模式重點所在。
6.學業評價與表現評價的關系
學業評價與表現評價過程中首先要區別“個體認知活躍度”與“行為活躍度”這兩個基本概念。它們是不同的心理學概念。在學習過程中,個體的“認知活躍度”越高,其自身的學習效率就越高。但是“行為活躍度”則與學習效率沒有確定的關系。這個問題是需要教師在學業評價與表現評價過程中密切關注的。
參考文獻:
[1]方畫展.浙江省中職課程改革通識培訓資料[M].杭州: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2010.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長春), 2006(4).
[3]湯國平.三維教學目標的設計與實施[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6(9).
[4]石偉平.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史銘之.中美合作學習的對比研究[M].成都:四川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王平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概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顧秉林.加強實踐教育,培養創新人才[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6).
[8]黃克孝.職業和技術教育課程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9]鄧澤民,陳慶和.職業教育課程設計[M].北京:鐵道出版社,2006.
[10]雷莉.談中職學校發展中專業和課程的設置[J].北京:教育與職業,2006(12).
[11]J·H·弗拉維爾.認知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浙江省江山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