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素蘭,邱 林
(重慶市忠縣三匯鎮金龍基點校,重慶 忠縣 404359)
(1)設懸念,誘發興趣。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孩子們精神抖擻,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的聲情并茂,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情感交跌之際,教師嘎然而止,緊接著告訴學生:故事情節錯綜復雜,且知后事如何,請自讀原文。這樣讓聽者在享受故事情節所帶來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故事的誘惑,從而主動去進行課外閱讀。
(2)談感受,激發興趣。教師要經常“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愿望。同時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愿望。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嘗試。
(3)說梗概,激發欲望。教師要經常有計劃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書中人物、內容梗概或精彩片斷,激發學生“欲知詳情,請看原文”的欲望。如結合《將相和》《赤壁之戰》的教學,教師可出示《三國演義》(兒童版)介紹書中部分精彩內容的梗概。實踐證明,只有培養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學生才會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1)選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如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為了讓學生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類與地球、自然的密切關系,筆者讓學生去閱讀《人與自然》一書。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自然科學知識,又積累了豐富的語言,也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2)精讀法。所謂精讀法,就是對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如在學習《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時,我注意讓學生透過邱少云的動作、神態及周圍環境的描寫,了解他的內心,體會課文的中心。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如何了解人物內心活動的學習方法后,便要求他們自讀下一篇課文——《凡卡》,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3)速讀法。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如教學《晏子使楚》時,我讓學生快速地瀏覽全篇課文,并引導思考:楚王用了哪些手段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樣反駁的呢?利用這種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最多的信息。因此,教會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需要,采取速讀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4)摘錄批注法。讀與思共,思與讀隨。在閱讀過程中,要教學生學著用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去審視、對比、評判書中的內容,并及時記下自己讀書的感受和疑點。總之,讀書要做到“手腦口心并用”,閱讀才將變得更精彩、更有實效。
(1)探究性閱讀。“探究性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和擴展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是從名家的作品中選出的。如我教學完《美猴王》一課后,我讓孩子們去讀了《西游記》,從中他們真正了解到了人物性格的發展,故事情節的就化,主題意蘊的加深等等,使他們對作品有了整體的認識,能更準確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學生把課內學到的讀書方法延伸到課外閱讀中,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擴展性閱讀。①讀相同體裁的文章。小學文語教材中課文的體裁是多樣化的。如低中年級小朋友學童話時,可向他們推薦《格林童話》《三百六十五夜》等引人入勝的讀物;高年級同學學科普文期間,請他們閱讀程度適合的科普讀物……②讀與內容有關的作品。為了學生更好閱讀,在學習之前,可要求學生搜集有關資料。如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學生在理解上有相當的難度,于是課前我要求孩子們閱讀了《溫暖》《一夜的工作》……對總理有了更全面地認識,倍感肅然起敬,所以學習課文時學生個個都沉浸在了失去總理的悲痛中,好幾個學生泣不成聲,感情達到了高潮。
(3)賞析性閱讀。學校圖書室里均有小說、散文等書籍,這些作品無論是記人、敘事、還是寫景、狀物、抒情,另外,一些小學生報刊登載的佳作,都有值得鑒賞的地方,教師指導學生欣賞閱讀這些作品,學生在閱讀時,教師要加以指導,變背范文似的讀為賞析性的讀,讓學生在讀中陶冶性情,受到啟迪。
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把課外閱讀引向深入,每學期應該進行多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其形式可以舉行經驗交流會、展覽優秀讀書筆記等方法,評出閱讀標兵、閱讀能手等。對課內外閱讀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教師要及時鼓勵,甚至獎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有一種成功感時,就會更有決心和信心去堅持廣泛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就隨之形成,同時個人的進步往往是同學們效仿的范例。這樣班里就會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其意義就更加深遠了。學生的閱讀范圍廣泛了,文學素養就會整體提高。
冰心老人說:“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同行們,不妨帶著學生在書海里暢游吧!讓學生到那里去“播種”,去“耕耘”,去“ 收獲”。
[1] 李應山.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J].新課程,2010,(5).
[2] 尹莉萍.淺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現代閱讀,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