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松,蔡 毅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農牧業局,四川 南充 637005)
?
嘉陵區糧油產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秦家松,蔡毅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農牧業局,四川 南充 637005)
摘要:嘉陵區地處川東北丘陵區,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區。糧油產業存在的問題有: 糧經結構調整,糧油播種面積減少; 投入產出效益低,農民種糧油積極性不高; 發展新型糧油專合社少,規模經營面積不大; 機械化水平低,勞動強度大; 農業設施基礎差,中低產田面積大; 農村勞動力匱乏,新型職業農民極少; 強農惠農政策未完全到位。對策有:落實農業各項扶持政策,穩定糧油播種面積;提高機械化水平,降低勞動;大力發展糧油專合社,適度規模經營,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科學實施農業工程,改善農業基礎條件;打造糧油品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加大農業行政力度,提高農產品法律意識,依法治理有力;實施高產創建,強化科技支撐,改變傳統耕作方式。
關鍵詞:嘉陵區;糧油產業;存在問題;對策
南充市嘉陵區地處川東北丘陵區,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區。2014年底全區農業人口56.5萬人,總耕地面積33600hm2,人均耕地0.06hm2。該區以紫色土壤為主,沿嘉陵江有11%的灰棕沖積土。常年平均氣溫17.3℃,年降雨量1000mm左右,無霜期300d以上,四季分明,但同時也地處干旱走廊。2012年以來,嘉陵區一直都是全國產糧產油大縣。常年糧油農作物面積達81533hm2,糧食總產量32.58萬t,油料總產6.4萬t。2014年水稻面積13600hm2,產量11.08萬t;玉米面積15053hm2,產量8.3萬t;紅薯面積7900hm2,產量4.37萬t;洋芋面積3.4萬畝,產量0.48萬t;小麥面積17600hm2,產量6.3萬t;油菜面積8533hm2,產量3.7萬t。近10年來,糧食作物單產340kg/667m2,油料作物單產160kg/667m2。總的來看,糧油作物單產和總產在較低水平徘徊。現就嘉陵區糧油產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作一探討。
1存在問題
1.1糧經結構調整,糧油播種面積減少
近10年來,我區果樹、蔬菜產業發展較快,規范種植柑橘、檸檬等水果面積3667hm2,種植蔬菜面積1533hm2,全區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44家。加上退耕還林、城市建設用地和重點工程建設用地,2014年全區糧油作物播種面積81533hm2,比2005年減少15.5%。
1.2農民種植糧油作物積極性不高
據統計,在當地種667m2糧油作物投入工日30個,投入現金980元,而年產出只有2080元/667m2(冬水田僅有1300元/667m2左右)。不算勞力投入,全年純收入只有1100元/667m2。農民種糧油僅僅為解決口糧和家畜家禽用糧,商品率只占20%。
1.3發展新型糧油專合社少,規模經營面積不大
我區現有糧油專合社11家,種糧大戶(2hm2以上)75家,總面積667hm2,占總糧油播種面積1.2%。
1.4機械化水平低,勞動強度大
農機專合社15個,農機總動力24.3萬KW,農機裝備水平25.6%、農機作業水平69.7%,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62.3%,農業機械化水平49.2%。
1.5農業設施基礎差,中低產田面積大
一是耕地質量下降,土壤養分水平下滑。據配方施肥項目調查,區內土壤含有效氮為0.97g/kg,有效磷含量7.9mg/kg,有效鉀含量83.2mg/kg(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有效K含量100.8mg/kg下降了17.6mg/kg),土壤有機質含量1.57%;二是農田水利設施老化,沒有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存在嚴重靠天吃飯現象;三是中低產田土占比例較大,全區達22800hm2,占68%。
1.6農村勞動力匱乏,新型職業農民極少
全區農村勞動力常年總人口32.85萬人,轉移17.05萬人,剩余15.80萬人。轉移勞動力占總勞動力51.9%,生活在農村種地的大多數是老、弱、病、殘。據禮樂鄉幫扶村菜子溝村調查,總人口720人,全村總勞動力481人,轉移勞動力362人,現有農村人口126人,新型職工農民只有12人。
1.7強農惠農政策未完全到位
2013年全區糧食直補、農業綜合補貼資金分別為591萬元和6068萬元。由于申報條件難落實的種糧大戶補貼和農業政策性保險發展較慢,享受種糧大戶補助資金的只有47戶。
2對策
2.1落實農業各項扶持政策,穩定糧油播種面積
按種糧面積落實好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政策,積極組織申報種糧大戶補貼,完善農作物政策保險,降低糧油種植風險。穩定全區糧油播種面積保持在8333hm2,總產保持在38萬t,積極完善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
2.2提高機械化水平,降低勞動強度,減少投入
有條件的地方實現機耕、機播、機收。用夠用足農機補貼政策,發展農機專合社。
2.3大力發展糧油專合社,適度規模經營,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一是發展新型種糧油主體,發揮利用全省種糧大戶補貼政策,培育種糧大戶;二是培養農民糧油專合社,以規范化管理,產銷一體化為標準,整合現有專合社,理順服務職能,擴大規模種植水平;三是壯大龍頭企業調動城市工商資本投資農業,鼓勵自建基地,訂單收購;四是利用項目資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全區每年現有180個任務名額)。要爭取更多的項目,擴大培訓對象,提高培訓質量。
2.4科學實施農業工程,改善農業基礎條件
一是要科學合理規劃,實施農業工程。整合現有基本口糧田項目,500億kg糧油產能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現代農業項目集中連片規劃,實現整體推進。每年建成“澇能排,旱能灌,渠相通,路相連”的高標準農田1667hm2左右。二是盡早完成我區大型灌溉水利工程——升鐘水庫二期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可能7333hm2。
2.5打造糧油品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加農民收入
做大做強區內龍蟠鎮“天成香米”、李渡鎮“平川壩”大米品牌,完成農產品質量認證。全面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建設項目,提高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糧油商品率,增加經濟效益。
2.6加大農業行政力度,提高法律意識,依法治理
糧油作物生產力求做到在播種面積、良種覆蓋、農業投入品質量、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民合法利益上均有保證。
2.7實施高產創建,強化科技支撐,改變傳統耕作方式
以輕簡化、機械化、水利化、設施化作為糧油發展的主攻方向。一是實施高產創建,高產創建在全區糧油增產貢獻率達85%以上;二是推廣新技術,重點推廣輕簡栽培,綠色防控、全程機械化耕作技術,降低生產成本;三是探索新模式。倡導“千斤糧萬元錢”、“噸糧五千元”等糧經復合種植模式,推廣現有農業科技新成果,實現良種率、科技應用率達90%以上,提高糧油單產水平。
作者簡介:秦家松,嘉陵區農牧業局(1963-),男,農藝師, 從事農技、土肥、種子、執法等工作30余年。
基金項目:嘉陵區糧油高產創新示范項目
收稿日期:201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