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學 王 東
(四川省通江縣青峪鄉畜牧獸醫站,四川通江 636776)
淺析山羊傳染性口瘡綜合防治
李文學 王 東
(四川省通江縣青峪鄉畜牧獸醫站,四川通江 636776)
山羊口瘡傳染性又稱山羊傳染性膿皰病,是由山羊傳染性膿皰病毒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患山羊口唇內外(或鼻,乳房,蹄部)。皮膚及黏膜生成丘疹、水泡、膿皰、膿皰破裂后形成疣狀結痂。本病不同年齡的山羊均可感染,以4月齡內的羔羊最易感染。當山羊,(特別是羔羊)抵抗力下降時,可因機體與病毒的接觸而發生感染。本病傳播速度快,若防治不當,可造成較大損失。
羊口瘡;傳染性膿皰;綜合防治
山羊傳染性膿皰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其在潮濕環境下,越冬入春后仍有傳染性。干結痂暴露于夏季日光下2個月,其含有的病毒才喪失傳染性。該病的發生無明顯的季節性,尤其在陰冷潮濕環境及溫度變化較大的時節多發。
帶毒山羊是主要傳染源,病毒主要通過膿皰液或痂皮污染草料,用具及地面,抗病力差的山羊因受損的黏膜或皮膚與被污染物接觸而污染。本病的潛伏期與山羊的免疫力有關,一般潛伏期在10 ~20d,本病4月齡內的山羊易發,且多為群發,其發病率可達100%,成年羊發病率較低,多呈散發。
山羊口瘡分為唇型、蹄型、外陰型、以唇型最為常見,少見混合型感染。
2.1 唇型臨床癥狀
此型病羊初期精神沉郁,上、下唇或鼻鏡上出現散在的小紅斑,以后紅斑逐漸變為小結節,繼而形成水皰、膿皰破潰后結成黃色或棕色的疣狀結痂。該型的典型癥狀是硬痂下有桑葚狀的肉芽組織增生。有的水皰、膿皰蔓延至整個顏面和耳廓,造成皮膚大面積龜裂和形成易出血的污穢痂垢,其下頜淋巴結腫大、質硬。病羊因口腔疼痛而拒食、精神不振、反芻減少、營養不良。若為良性經過,一般經1周左右痂皮干燥、脫落、患羊康復。若感染化膿桿菌,則患羊皮膚大面積潰爛,最后病羊因營養嚴重不良,造成敗血癥而死亡。
2.2 蹄型臨床癥狀
此型病羊的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膚上生成水皰、膿皰,其破裂后形成硬痂。本型特征為硬痂下有桑葚狀的肉芽組織增生,患病羔羊出現跛行。
2.3 外陰型臨床癥狀
此型病羊陰道內流出黏性或膿性分泌物,陰唇或乳頭腫脹,陰唇或乳頭皮膚上形成紅斑、丘疹及水皰,重者水皰破裂,形成硬痂。如繼發感染化膿性疾病,則病部出現大面積的潰瘍,患羊體溫升高。
患羊皮下有出血點、組織膠樣浸潤、氣管充血、出血、頜下淋巴結腫大、心肌和心外膜點狀出血,其它部位無特征性變化。
該病與口蹄疫、山羊痘、口腔壞死桿菌病、普通口腔炎的癥狀相似,應注意加以鑒別。
4.1 口蹄疫
患羊體溫升高,口腔內的水泡主要發生于硬腭和舌面,其患部有鮮紅的潰瘍面,但無桑葚樣的隆起。患羊除口腔黏膜、乳房皮膚及蹄部有糜爛性的水泡外,典型特征是新內外膜出血,心肌上有淡藍色的斑點或心呈明顯的虎斑心形態。
4.2 山羊痘
患羊體溫升高、結膜潮紅、鼻腔流出漿性、黏性或膿性分泌物、時咳嗽,發病1~3d后口腔、鼻、唇、眼、尾及四肢內側、乳房等毛少皮薄處出現丘疹突起、增大、形成質地較硬、界限清楚的結節,2d后結節變成冰皰。如為良性經過、病部形成結痂、結痂下無桑葚樣隆起、患羊肺臟有卡他性炎癥或干酪樣結節。
4.3 口腔壞死桿菌病
病羊體溫不高,牙根及硬腭處有突出物,提出物上有白色的小點,以后這些小點融合成豆大的壞死灶。整個病程不形成水皰、膿皰或桑葚樣隆起,嚴重病例肝臟有壞死。
4.4 普通口腔炎
無繼發感染的情況下,病羊體溫不高,口腔溫度稍高,口腔內潮紅或散布潰瘍,病部無水皰、膿皰或桑葚樣的隆起。
5.1 患部處理
用生理鹽水將痂皮軟化后,去除痂皮。用0.2%高錳酸鉀溶液徹底清洗患部,然后用1%的乙酸清洗,最后在患部涂上紫藥水,連續使用3d。
5.2 防止繼發感染
根據病羊體況用頭孢噻呋鈉肌注。患部經上述基本處理后涂抹環丙沙星注射液,以防化膿桿菌感染。
5.3 增強免疫力
患羊肌肉或靜脈注射黃芪多糖注射液、VC,病羊體況不良時,再靜脈注射氨基酸,同時飼喂青綠多汁飼料。
(1)羊舍應做到冬暖夏涼、清潔衛生、陽光充足、空氣新鮮。
(2)不從疫區引種,引進的種羊須隔離飼養2個月以上,確認健康的方可合群。
(3)加強飼養管理,定期對羊圈進行清洗消毒,不喂堅硬飼料,多喂青綠多汁飼料,確保飼料營養全面、充足。
(1)引種不當可引起發病,因此引種前應對羊只健康情況進行嚴格檢查。
(2)采取抗感染和提升羊只免疫力的措施可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治愈率。
(3)羊舍的清潔衛生怎么樣與本病的發生有較大關系,因此,除每天搞好清潔衛生,羊舍還必須定期消毒,最好使用兩種以上的消毒,交替使用。
[1] 孫德云.淺析山羊羊口瘡病的綜合防治[J].云南畜牧獸醫,2009,(2):21-22.
[2] 張仕衛.羊傳染性口瘡病的防治[J].吉林畜牧獸醫,2008,(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