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峰
(天津市薊縣畜牧業發展服務中心,天津 301900)
豬流行性病毒性腹瀉的防控
王曉峰
(天津市薊縣畜牧業發展服務中心,天津 301900)
豬流行性病毒性腹瀉主要是由于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豬的一種腸道性傳染病。發病率高,傳播速度快,不同年齡的豬只均可感染。哺乳仔豬、架子豬、育肥豬的發病率很高,可達100%,尤其哺乳豬仔的危害最嚴重。2011年、2012年春節前后,全國范圍發生的主要以哺乳仔豬流行性病毒性腹瀉給養豬人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出生2~3日齡仔豬即可發生,死亡率接近100%,因此對于該病應加強防控措施。
豬流行性病毒性;腹瀉;防控
2011年和2012年全國范圍發生的病毒性腹瀉據實驗室病料檢測可知:病毒性腹瀉病毒占48%,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占14%,輪狀病毒占22%,而成功免疫T-P二聯苗的發病病料100%都能分離到輪狀病毒,同時有46%病料分離到圓環病毒,但圓環病毒在病毒性腹瀉發病過程中起到多大作用尚無定論。
豬流行性病毒性腹瀉是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發病急,傳播快,各種年齡的豬只都可以感染。傳染源為發病豬,帶豬毒以及其他帶毒動物。病毒存在于病豬的腸絨毛上皮和腸系膜淋巴結,隨糞便排出,污染環境、飼料、飲水及用具等傳染。
該病主要是秋冬交季和冬春交季多發,現階段在溫熱季節仍有發生。
本病潛伏期一般5~8d。
主要癥狀以水樣腹瀉、嘔吐、脫水和新生仔豬的高死亡率為特征。病變主要在小腸,小腸充血,腸壁變薄發亮,內充滿黃色的液體。腸系膜充血,腸淋巴結充血、水腫。實驗窒診斷可采取豬小腸戴膜作抹片,進行熒光抗體染色,發病豬小腸各段可發現多量的熒光細胞。成豬經3~7d腹瀉后,可逐步康復。
豬流行性病毒性腹瀉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癥狀方面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無明顯差別,只是病死率比傳染性胃腸炎稍低,在豬群中傳播速度較緩慢些。該病使用抗生素治療無效。應根據發病季節、流行情況、臨床癥狀和病理剖檢可作診斷。
5.1 疫苗免疫
由于針對病毒病的治療尚無有效藥物,尤其是新生仔豬發病后快速脫水死亡,因此加強該病的疫苗免疫是防控的主要和首選措施。目前市場上只有流行性性腹瀉病毒和傳染性胃腸炎病毒二聯滅活苗,因此建議免疫方案是:種豬每年9、10月間隔3~4周連續后海穴注射2次,1月份以后產仔母豬產前30d左右加強免疫1次,以提高母源抗體水平,以后可以過渡為母豬產前免疫;仔豬出生1周齡后即可連續接種2次。
5.2 加強管理
主要加強豬場環境控制,通過隔離、衛生、消毒等措施減少環境病原;加強豬舍內環境控制,包括衛生、消毒、溫度、濕度、通風等;加強飼糧管理,給豬群提供均衡優質營養,提高豬群體質和健康程度,減少霉菌毒素的傷害。
5.3 緊急措施
針對該病毒性腹瀉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法控制,一是采取病料母豬返飼方法,即使用本場發病豬早期病料(糞便或仔豬胃腸道)飼喂臨產前10d以上母豬,每天一次連續2~3次,通過母豬耐受后抗體保護新生仔豬,效果明星;二是新生仔豬口服血清抗體可有效降低發病率,可以使用本場康復豬血清或市場上的血清
我國規模化、集約化養豬已占相當比重,集約化飼養,如果一旦發病,損失不是以個體而是以群體計。疫病的發生不是孤立的由某單一因素決定的,病原體的侵入也往往受豬場管理水平的影響,綜合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應以預防為主。要建立一套防疫衛生制度,貫徹執行預防為方針。加強飼養管理,包括通風、保暖,全價日糧,充足供水,舒適的群居環境,使豬群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
只有科學的飼養管理,才能有效控制豬流行性病毒性腹瀉的發生和蔓延,降低發病概率。
[1] 吳玉民.豬病毒性腹瀉的流行特征及防控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14,10(6):122-123.
[2] 楊波.豬病毒性腹瀉病的特點與緊急防控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12,(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