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敏,蒲宗君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66)
白皮優質弱筋小麥新品種川麥66
鄭建敏,蒲宗君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66)
川麥66是由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于2003年以川麥42/98-266 F1為母本,川麥44為父本配制的三交組合,采用系譜選育法和異地夏繁加代相結合,歷經5年9代,于2009年穩定成系。2010年和2011年進行產量比較篩選試驗和病害鑒定;2012年和2013年參加四川省小麥區域試驗,2014年參加四川省生產試驗。2014年底通過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川審麥2014 001)。
該品種屬春性早熟常規品種;胚芽鞘淡綠色、葉色深綠,幼苗直立。全生育期181d左右,與對照綿麥37相當;株高78~82cm,植株整齊,抗倒性好;花藥呈黃色,散粉性好;穗下節較長、莖稈有少量蠟粉;穗長方型,長芒,小穗數16~22個,平均20個;穗粒數38~56粒,平均46粒;白粒,卵圓形,粉質-半角質,飽滿、腹溝淺,千粒重34~53g,平均45g。
該品種于2012年和2013年參加四川省小麥區域試驗,2012年四川省區試平均產量386.14kg/667m2,比對照綿麥37增產4.8%,差異極顯著;2013年四川省區試平均產量368.48kg/667m2,比對照綿麥37增產6.5%;兩年平均產量377.31kg/667m2,比對照綿麥37增產5.6%,15點次11點增產,增產點占73.3%。2014年參加四川省生產試驗,6點平均產量315.92kg/667m2,比對照綿麥37增產12.94%,6點全部增產。
2013年由榮縣、井研統一送樣,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品質分析結果為:容重835~842g/L,平均838.5g/L;粗蛋白含量11.97%~13.96%,平均12.965%;濕面筋含量21.1%~26.3%,平均23.7%;沉降值21.5~28.5mL,平均25.0mL;穩定時間1.7~2.0min,平均1.85min;該品種品質達《四川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的優質弱筋小麥標準。
2012年度和2013年度經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性鑒定,結果為:高抗條銹病,高抗至中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5.1 適宜播期
在四川省內各個麥區種植,一般在10月20日至11月15日播種。播種方式可選擇小窩疏株密植、條溝點播、免耕撒播等?;久缈刂圃?2~15萬/667m2。
5.2 科學施肥
施純氮10~13kg/667m2,配合適量磷肥、鉀肥;重底肥、早追肥,以促進分蘗成穗,看苗施拔節肥。若作為生產弱筋小麥原料,宜控氮,增磷鉀,以降低蛋白質含量。
5.3 化學除草
播種覆土后或三葉期前選擇晴天噴施化學除草劑。
5.4 防治病蟲
注意蚜蟲危害,濕害地區抽穗揚花期需防治赤霉病。
5.5 適時收獲
蠟熟中后期搶晴天收獲。
2015-01-20
“十二五”四川省麥類育種攻關; 863強優勢小麥雜交種的創制與應用(2011AA10A106);“十二五”國家支撐計劃(2011BAD35B03);四川省青年科技創新研究團隊(2014TD0014);現代產業鏈關鍵技術創新研究與應用項目(2014NZ0055)
鄭健敏,男,E-mail:jianminxingzheng@yeah.ne,主要從事作物育種栽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