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友楊勁宇
(1.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沙溪鎮農業服務中心畜牧組,云南劍川 671302; 2.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畜牧工作站,云南劍川 671300)
劍川縣生豬產業現狀及發展建議
楊寶友1楊勁宇2
(1.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沙溪鎮農業服務中心畜牧組,云南劍川 671302; 2.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畜牧工作站,云南劍川 671300)
生豬產業是劍川畜牧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支柱產業,它在加速糧食轉化、擴大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振興農村經濟發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全縣養豬業發展現狀的調查,分析了存在問題和制約因素并提出了相關發展建議。
生豬業;現狀;發展建議;劍川
劍川是一個集“老、少、邊、窮”為一體的山區農業縣,地處云南省西北部,國土面積2250km2,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98%,全縣轄5鎮3鄉,88個村民委員會,5個社區,391個自然村,人口17.9萬人,居住有16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1%,屬國家重點扶持縣之一。生豬產業是劍川畜牧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支柱產業,它在加速糧食轉化、擴大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振興農村經濟發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生豬存欄和出欄
2014年全縣存欄生豬19.74萬頭,其中能繁母豬1.99萬頭,出欄21.61萬頭,出售仔豬55.2萬頭,其中外銷2.43萬頭,豬肉產量1.7萬t,生豬業產值20754.1萬元,占畜牧業總產值的49.6%,以生豬飼養為主導的養殖產業格局逐步形成。
2.2 規模化標準化養殖
目前全縣建成規模養豬場32個(其中標準化規模養殖養豬場13個),其中,飼養能繁母豬50~100頭,出欄商品豬500~1000頭生產能力的養殖場有12個;達到飼養能繁母豬20~50頭,出欄商品豬300~500頭生產能力的養殖場有13個;達到飼養能繁母豬15~20頭,出欄肉豬150~300頭生產能力的養殖場有4個;達到年出欄育肥豬200頭以上生產能力的有2家。
2.3 科技推廣措施落實
2014年全縣完成豬種改良2.84萬窩,其中人工授精 1.55萬窩,引進優良母豬110頭,種公豬77 頭,開展科技培訓89期,共培訓1.5萬人次;完成豬瘟免疫注射37.3 萬頭份,完成高致病性生豬藍耳病 32.36 萬頭份,“W”病強制免疫37.2萬頭份;加強了獸藥飼料及生豬販運監管工作,加強了生豬屠宰檢疫工作,年內全縣沒有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和畜產品安全事故。各項科技推廣措施的有效落實,為全縣的生豬養殖奠定了基礎。
2.4 畜產品加工
目前,全縣有年屠宰能力4萬頭的吉成屠宰中心和馬登鎮阿寶生態食品加工廠2家畜產品加工企業,進行生豬屠宰銷售及火腿加工生產,全縣缺乏大而強的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帶動全縣生豬產業發展。
2.5 惠牧惠農政策落實
2014年扶持建設完成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4個,兌現扶持資金75萬元;實施能繁母豬保險14418萬頭,財政配套補貼資金69.2萬元,為全縣生豬產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1 群眾發展信心和投入力不足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轉型大量勞動力外出、生豬市場價格振蕩起幅和生豬養殖成本(飼料、勞動力)不斷上漲的影響,生豬養殖比較經濟效益下降,市場預期利潤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散養戶發展信心和投入動力不足,給全縣的生豬產業發展帶來一定影響。
3.2 標準化規模養殖化程度低
全縣的生豬規模養殖起步較晚、發展緩慢,專業化、規模化程度不高,投資主體自身實力不足,投融資渠道不通暢,抗風險能力差,發展后勁不足,尤其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養殖小區,規模養殖的效益還沒有真正發揮出來。
3.3 良種化程度低,科學養殖水平不高
豬改良站點數量不足,人工授精改良面小,養殖戶選種選配意識淡薄,生豬良種化程度不高;科技推廣難度大,資金投入不足,農戶學習和接受科學養殖技術能力弱,良種得不到良養,科學飼養水平不高,導致產品供給與市場需求對接存在一定差距,經濟效益和投資回報率不高。
3.4 活畜交易市場建設滯后,產品加工轉化不夠
市場基礎設施差,市場功能不完善,甚至無專門的交易場地,沒有專門或規范的生豬交易市場,市場拉動乏力;缺乏大而強的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畜產品加工轉化不夠,沒有形成延伸的產業鏈,影響了整個生豬產業的發展。
3.5 缺乏生豬生產預警應急機制
生豬產業信息、信息體系不健全,不能及時向養殖戶提供有關市場信息和跟蹤服 務,難以指導養殖戶根據市場變化調節生產和規避養殖風險。
3.6 發展資金投入不足,項目少,制約著生豬產業的發展
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培植優勢產業和農民增收為目標,突出組織化和規模化建設、良種工程建設,強化服務和保障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市場建設和培育發展龍頭企業等重點工作,著力推進生產方式改變,走適度規模養殖發展之路,促進全縣生豬產業的快速發展,逐步把我縣建設成為滇西北仔豬交易集散中心。
當前,生豬產業正處于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從根本上講,生豬發展必須走產業化的道路,必須以培育區域性產業優勢為目標,以規模生產為基礎,以良種工程建設為重點,以產業鏈建設為突破口,以科技服務推廣體系為支撐,促進生豬產業實現有序穩步健康發展,努力實現把生豬產業做大做強的目標。
5.1 加大對生豬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對優質種源生產給予補貼;二是繼續維持能繁母豬補貼政策,能繁母豬是保證生豬生產的基礎,是生豬生產的發動機,不僅要保持能繁母豬補貼政策的不變,并且要適當提高補貼標準;三是落實好能繁母豬保險工作,降低養殖風險。
5.2 提高生豬生豬組織化和規模化水平
大力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和養殖場(小區)建設,以規模養殖和養殖小區建設為載體,按照“產業建設基地化、基地建設規模化、規模建設園區化、園區建設標準化”的要求,扶持培植“規劃合理化、生產規模化、管理科學化、防疫程序化、污染處理無害化”的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著力推動生豬產業化水平的提高。
5.3 積極推進生豬良種工程建設
優良豬種是提高養豬業生產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一是建設縣優良種豬擴繁場,及時引進種豬和更新血緣,適度發展國內優良配套系,充分發揮優良種豬核心擴繁作用,提高品種質量和生產能力、降低養殖戶更換良種得成本;二是加大人工授精改良網絡建設,購置和完善設施設備,提高改良站點的輻射能力和改良質量;三是加強技術培訓,一方面是加強改良人員的培訓,提高改良技術水平,另一方面加強對養殖戶的宣傳培訓,普及良種意識和飼養管理技術。
5.4 強化服務保障體系建設
嚴格按照“政府保密度,業務部門保質量”的工作機制,認真開展好動物防疫工作,保證免疫密度與質量,嚴防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和流行;加強對養殖戶的科學養殖技術推廣培訓。利用縣校合作為契機,邀請云南農大教授專家對專業技術人員和養殖戶采取全方位、多層次的培訓,推廣普及科學養殖技術,大力推廣適度規模和規范化、標準化養殖技術,推廣“種、料、管、防、訓”綜合配套措施。
5.5 積極推進市場建設和發展
市場具有引導商品生產、搞活流通的重要功能,只有市場興、興市場,才能帶動產業發展。要按照“引導、開放、搞活”的方針,建設和完善牲畜交易市場基礎設施,逐步建立以縣城為中心,各鄉鎮為重點的動物及動物產品流通網絡;發展壯大營銷隊伍,積極引導、鼓勵、培植一批有一定投資能力、善于經營的動物運銷戶進入流通領域,擴大產品流通渠道,增加經濟效益,促進生豬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5.6 加強和扶持龍頭企業建設
龍頭企業是產業發展的“火車頭”。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聯千家萬戶,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系統服務的重要功能,是連接養殖戶和市場的橋梁。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寬招商渠道,制定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大力扶持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依靠龍頭企業開辟市場,為農戶提供穩定、便利的銷售市場;要加大項目爭取力度,扶持創建地方特色品牌。
5.7 建立信息技術平臺
及時有效的為廣大養殖戶提供養殖信息和市場信息,最大限度地保護廣大養殖戶的利益。
[1] 張愛民.我國生豬產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建議[J].肉類工業,2014,(10):1-4.
[2] 李娜,張樹敏,姜海龍.吉林省生豬產業現狀及發展建議[J].豬業科學,2013,(10):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