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武
(四川省大竹縣石河鎮動物防疫站,四川大竹 635100)
規模化豬場仔豬黃痢的綜合防治措施
張金武
(四川省大竹縣石河鎮動物防疫站,四川大竹 635100)
仔豬黃痢是由大腸埃希氏菌(Esherichia Coli)的某些致病血清型引起的豬的一類傳染病,最常發生于1-3日齡的初生仔豬,往往是一窩一窩發病,若不及時采取措施,其死亡率可高達90%~100%。臨床上多以仔豬排黃色漿狀稀糞及迅速脫水死亡為主要特征。因大腸桿菌血清型眾多,各血清型之間無很好的交叉免疫性,并極易產生抗藥菌株,因此給本病防治帶來很大困難,往往需采取綜合防制措施才能有效控制該病的發生。現將如何控制規模豬場仔豬黃痢病的方法總結如下。
豬場;仔豬;防治措施
該病無明顯季節性,帶菌母豬為主要傳染源,一般呈現整窩仔豬相繼發病。仔豬剛出生時與其他健康仔豬無明顯區別,急性者表現為突然發病并死亡,最常見典型癥狀表現為精神沉郁,全身衰弱,頻繁排黃色或黃白色水樣糞便,內含有凝乳狀小片,糞便腥臭并多數伴有氣泡。病豬不愿吃奶,雙眼深陷、皮膚干燥、被毛粗亂無光澤,在仔豬的頸部和腹部水腫,后期嚴重消瘦脫水,最后因衰竭而死亡。發病仔豬體溫一般正常,后期因脫水致體質虛弱而降至常溫以下。
急性卡他性胃腸炎,特別是十二指腸最嚴重,其次為空腸和回腸。胃黏膜紅腫,并有黏液。小腸內充滿黃色黏稠物,腸腔擴張,腸壁變薄,并充血或出血。腸系膜淋巴結有小出血點、腫大心。心、肝、腎變性,重者有點狀出血或凝固性壞死。
3.1 臨床診斷
新生仔豬排黃色過著黃白色稀薄糞便,內含凝乳塊,并且消瘦、脫水、死亡,并逐漸整窩仔豬發病。
3.2 病理診斷
胃黏膜紅腫,十二指腸小腸內充滿黃色黏稠物,腸腔擴張,腸壁變薄,并充血或出血。心、肝、腎等實質性器官有點狀出血或凝固性壞死。
3.3 實驗室診斷
該病病原為致病性大腸桿細菌,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生長,為圓形、邊緣整齊、表面光滑、半透明、小凸起的菌落;在SS瓊脂上呈中等大小、均勻紅色、半透明、圓形、稍凸起、光滑菌落;在麥康凱培養基上生長為單一紅色菌落,直徑1~2 mm;在肉湯培養基中呈一致渾濁,管底有灰白色沉淀,液面管壁有菌環,伴有糞臭味。革蘭氏染色,鏡檢。染紅色菌落為革蘭氏陰性、中等大小、無芽胞、兩端鈍圓的球桿菌,呈單個或多個排列,形態較為一致。能發酵葡萄糖、棉籽糖,產酸并產氣;可利用木糖、山梨醇;但不能發酵側金盞花醇;能產生吲哚,還原硝酸鹽,MR試驗陽性,V-P試驗陰性;不能利用枸櫞酸鹽、葡萄糖酸鹽;產生賴氨酸脫羧酶,不產生鳥氨酸脫羧酶、苯丙氨酸脫氨酶、尿素酶和硫化氫等。
4.1 抓好懷孕后期母豬營養,提高仔豬免疫力
大腸桿菌是條件性致病菌,對于初生仔豬,由于其免疫功能發育不完善,抵抗力低下,極易發生仔豬黃痢及其他大腸桿菌病,所以在懷孕母豬妊娠后期需要加強營養。Rooke等研究表明,母豬在懷孕后期補充共軛亞油酸會提高仔豬初生重及增加初乳總脂含量、乳糖含量和IgG的水平。Wang等人發現給懷孕后期和泌乳期母豬添加0.04%植物添加劑可顯著提高分娩后12h初乳的IgG、IgA和乳糖濃度,仔豬黃痢要減少45%以上。
4.2 做好產房及母豬的清潔衛生和嚴格消毒產房
采取全進全出,前批母豬、仔豬轉欄后,地面欄桿、網床、補料聞要進行徹底清洗,嚴格消毒及烙熱殺菌,消滅引起仔豬腹瀉的病原微生物。臨產母豬進產房時要對體表進行沖洗消毒,臨產前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擦洗乳房和外陰部,豬體用0.5%的過氧乙酸溶液噴霧,勤換干凈墊草,減少母豬污染,產房的地面和網床上下、保育舍、周圍環境不能有糞便及臟物殘留。乳豬在吃奶前,一定要逐個乳頭擠掉幾滴奶水后再讓新生兒哺乳,否則,新生仔豬吃第一口奶容易將污染物一同食入,易發生黃痢。
4.3 做好產房的溫度、濕度等控制
產房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控制有害氣體的含量,保持室內空氣的新鮮與流通,使產仔欄溫度控制在22~32℃之間,相對濕度保持在65~75%為宜。低溫應激可以降低仔豬對大腸桿菌的抵抗力,所以要做好仔豬的保溫工作,有條件的豬場最好地下鋪恒溫保溫板。沒條件的豬場需要再適當高處安裝250 W紅外線保溫燈或燈泡,保證為仔豬提供適宜的溫度,3日齡前初生仔豬合適的環境溫度不低于30℃。夏季氣溫過高時須采取降溫措施,在地面噴灑涼水、圈外搭涼棚、保持通風等。并搞好環境衛生 圈舍內外要經常清掃,定期消毒。控制通風換氣量,保持空氣清新,減少有害氣體。
4.4 做好泌乳期母豬的飼養管理
保證新生仔豬泌乳量,特別是初乳量,是仔豬出生后較為關鍵的步驟之一,因初乳中含有大量抵抗各類疾病的免疫球蛋白,隨著仔豬吸食母乳,仔豬的抗病能力也會增強。因此,做好泌乳母豬飼養工作也是預防黃痢的關鍵技術措施之一。母豬產后體質較弱,消化力不強,一般產后5d才能恢復正常飲食。所以給產后母豬投料時要少給勤添,逐漸增加飼料供給,一般喂3~4次/日。
4.5 藥物預防和治療
4.5.1 治療
在發病豬場,采取“一頭發病,全窩同治”的措施。初生仔豬發生腹瀉脫水治療應補液時,可以灌服藿香正氣水,同時配合肌注2.5%恩諾沙星注射液,一次肌內注射0.2ml,每天2次,連注3d。也可使用中藥制劑。
4.5.2 藥物預防
在易發生黃痢的豬場,在仔豬出生6h以內,用新霉素粉或氟苯尼考粉按每頭0.25g,將藥粉涂抹在仔豬舌中部和口腔內。也可使用中藥四黃止痢顆粒預防,仔豬出生后,給母豬喂服,可通過仔豬吸食母乳有效治療仔豬黃痢。
4.5.3 免疫預防
建立種母豬腹瀉病免疫程序,可使哺乳仔豬通過吃母乳獲得抗體保護,從而有效防止該病的發生。對妊娠母豬在產前30天和15天接種,分別免疫大腸桿菌K88、K99和987P三價滅活菌苗或大腸桿菌K88、K99雙價基因工程天滅活苗,以通過母乳使仔豬獲得保護。
仔豬黃痢在規模化養殖場較為普遍,需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從母豬的養護管理等多方面著手,樹立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才是控制本病發生關鍵。
[1] 賈萬臣.規模化豬場仔豬黃痢病的綜合防治[J].畜禽業,2009,(11):64-65.
[2] 洪和平,何惠聰.規模化豬場仔豬黃痢的綜合防治[J].福建畜牧獸醫,2011,33(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