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明
(南京市江寧區畜牧獸醫站,江蘇南京 211100)
一例雛雞大腸桿菌病的診斷與防治
蔣玉明
(南京市江寧區畜牧獸醫站,江蘇南京 211100)
禽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各種禽類急性或慢性細菌性傳染病,不同品種和各年齡的雞均可感染發病,幼雛和中雛對本病最易感,各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末春初較為多見。該病一直是危害養雞業發展的主要疾病之一,該病表現形式復雜多變,不分年齡和季節,還常易成為其他疾病的并發病或繼發病,發病率均在其他禽類疾病之首。
雛雞;大腸桿菌病;診斷;防治
2014年3月5日,我區某養雞場從外地某孵化場收購雛雞3500只,網上育雛。1日齡是接種馬立克氏病疫苗,7日齡接種雞新城疫l系弱毒疫苗。育雛舍用“百毒殺”(癸甲溴氨溶液)消毒,飼喂自配混合飼料,并在飼料中拌入0.02%呋喃唑酮,并用0.02%高錳酸鉀飲水。10日齡時,雛雞開始發病,并出現死亡,至15日齡時,共發病539只,死亡217只,發病率為15.4%,死亡率為6.2%。
病雞精神沉郁,不喜活動、羽毛松亂、兩翅下垂、閉目呆立、呼吸困難、少吃或不吃,開始體溫升高,雞冠萎縮,顏色發白,腹瀉,排除灰白水樣稀便,肛門周圍糞便污染,有的泄殖腔紅腫外翻,腹部膨脹、眼球凹陷,部分病雞衰竭死亡。局部感染的呈局部臨床癥狀,如關節炎、眼炎或伴有呼吸道癥狀。
剖檢病死雞可見嗉囊充滿氣體和液體,呈小氣球狀,內無殘留食渣;多見肝臟腫大,表面有針尖大小的出血點,被膜增厚;心包囊混濁,心外膜水腫,并附有1層淺色滲出物;膽囊腫大,膽汁充盈;肺部淤血或出血,局部有血斑;脾臟和胸腺腫大出現出血;肌胃與腺胃交界處有血點;直腸下存黑色糞便,約1.5cm,小腸呈出血性炎癥,腸壁黏膜有大量粘液;腎臟腫大呈暗紅色;輸尿管內充滿灰白色物質。
4.1 涂片鏡檢
取病死雛雞肝、心血、脾、腎直接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兩端鈍圓、單個或成對排列的陰性短桿菌。
4.2 細菌培養
上述病料分別劃線接種于血液瓊脂平板和麥康凱平板,37℃培養24h。血液瓊脂平板生長出圓形、隆起、光滑、濕潤、灰白色菌落,直徑約2.5~3.0mm;麥康凱平板,生長出圓形、光滑、隆起、大小均一的紅色菌落(中央顏色稍深)。
4.3 生化特性
分離菌可發酵葡萄糖、乳糖、麥芽糖、甘露醇,產酸產氣;不發酵蔗糖,不產生硫化氫,不分解尿素,不液化明膠;吲哚試驗和MR試驗均為陽性,VP試驗陰性。
4.4 血清型鑒定
用0.5ml生理鹽水將上述分離到的2種細菌純培養物分別洗下,分別置于小試管內經水浴煮沸2h,冷卻后即為待檢菌O抗原,按定性凝集試驗法,以標準大腸桿菌O群抗血清(中國獸藥監察所生產)同待檢菌O抗原作因子血清玻片凝集試驗,結果2株大腸桿菌均為致病性O78血清型。
4.5 動物試驗
將用滅菌生理鹽水輕洗下的麥康凱平板培養物,并作1:10稀釋,腹腔接種于5只健康小白鼠,0.2ml/只,結果子18~36h全部死亡。取死亡小白鼠組織觸片染色鏡檢和劃線培養,分離到與接種菌完全一致的病原菌。
4.6 藥敏試驗
用上海生化試劑廠生產的藥敏紙片,按常規紙片法進行藥敏試驗,結果該菌對慶大霉素、氯霉素、鏈霉素高敏;紅霉素、四環霉素、卡那霉素中敏;呋喃唑酮、頭孢唑啉、氨芐青霉素、青霉素低敏。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以及實驗室檢驗,確診為雛雞大腸桿菌病。
將病雛雞隔離飼養,加強雛雞舍的通風、消毒,每天定時清除糞便,保持雛雞舍的干燥和清潔。
氯霉素按0.08%混于飼料中,連喂7d,并用慶大霉素按3mg/kg飲水,連飲7d。
采取以上綜合防治措施,病雞數量減少,病情逐漸好轉。4d后病雞死亡停止,食欲增加,精神良好,恢復正常。
[1] 王海濤,劉兆合,陳小玲.雛雞大腸桿菌病的診斷與治療[J].現代農業科技,2008,(8):186.
[2] 馬玉勤.雛雞大腸桿菌病的診斷[J].養禽與禽病防治,200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