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斌
(西藏拉薩市曲水縣農牧局,西藏拉薩 850600)
牛口蹄疫突發疫情應急處理措施
彭華斌
(西藏拉薩市曲水縣農牧局,西藏拉薩 850600)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動物以口腔黏膜及蹄部出現水皰為特征的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其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傳染病。為有效落實國務院、西藏自治區政府關于亞洲Ⅰ型口蹄疫防治精神,以我縣2006年成功撲滅亞洲Ⅰ型口蹄疫突發疫情為案例,對牛口蹄疫突發疫情應急處理措施進行總結,以期為科學防控該病提供參考。
口蹄疫;突發疫情;應急處理措施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偶蹄動物以口腔黏膜及蹄部出現水皰為特征的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傳染病。西藏才納鄉于2006年在奶牛引進時,不慎引入帶病奶牛,導致該病在才納鄉爆發,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這些經濟損失不僅表現在動物的生產性能方面,而且影響著動物及畜產品的貿易。本文旨在總結疫情爆發后的一些應急處理措施,為我區以后發生類似重大動物疾病疫情的防控提供經驗。
2006年9月17日,西藏才納鄉發現可疑牛只病例,接到疫情后,縣農牧局立即組織獸醫技術人員對病畜進行了流行病學分析調查,同時,向縣政府和拉薩市獸防總站進行了報告,獸防總站接到通知于當日下午對疑似病畜進了血樣采集,并送區畜牧中心進行檢驗。區畜牧中心初檢結果基本確定為牛口蹄疫。
此次疫情得到了上級業務部門和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當即成立危機處理小組,采取各種辦法調查、控制疫情,同時停止偶蹄動物類動物及其冷凍、冷藏制品的市場流通交易。經過嚴密的疫情控制,最終成功將疫情控制在才納鄉內,至2006年11月獲得有效控制,目前才納鄉屬注射口蹄疫疫苗的非疫區。
2006年9月17日,區畜牧中心從才納鄉接獲奶牛水皰性檢體,經系列化驗,且發現犢牛心臟有虎斑心病變。綜合判斷結果,排除了水皰癥狀的可能性。經口蹄疫抗體檢測試劑(ELISA抗體診斷試劑盒),同時進行反轉錄酶聚合酶鏈(RT-PCR)檢測。結果表明,送檢病例口蹄疫陽性,通過RT-PCR檢測,初步判斷為O1和AsiaⅠ型。
為進一步確定口蹄疫病毒型的鑒定,區畜牧獸醫中心送檢病例至蘭州獸醫研究所國家口蹄疫病參考實驗室動物疾病診斷中心,結果排除有AsiaⅠ血清型存在。經蘭州獸醫研究所國家口蹄疫號病參考實驗室化驗結果為口蹄疫“AsiaⅠ”型。
得知才納鄉發生疑似牛口蹄疫后,縣農牧局立即組織獸醫人員對疑似病例進行初步診斷,同時根據相關規定,向縣政府和上級業務部門上報口蹄疫疑似疫情。待區畜牧中心獸醫專家在現場做出疑似亞洲Ⅰ型口蹄疫診斷后,曲水縣人民政府于17日晚上連夜組織召開以農牧、衛生、公安、財政等牲畜口蹄疫防治指揮部成員單位和有關部門參加的緊急會議,并通報疫情;啟動曲水縣重大動物疫情控制應急預案;發布封鎖令。
鑒于曲水縣人力、物力的不足,9月18日上午,由自治區農牧廳牽頭,自治區農牧廳、區畜牧中心、市政府、市農牧局、市獸防站、市動檢站、市衛生局、市防疫站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及時來到曲水縣才納鄉,就該鄉9月17日發生的“O”型動物口蹄疫疫情召開了區、市、縣三級聯席會議。會議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了研究部署,落實了撲滅經費和物資,抽調區、市、縣相關人員組成了疫情撲滅工作組。工作組按照自治區亞洲Ⅰ型口蹄疫應急預案的規定,分成以下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都由一名縣處級干部為組長,領導工作小組開展如下工作:
3.1 疫情處理技術組
由區、市、縣畜牧獸醫人員組成,主要工作是:勘察發病現場,確定疫點、疫區,以疫點邊緣向外3km作為封鎖區,提出封鎖建議;疫區邊緣向外延伸10km范圍內作為受威脅區。進行病原和流行病學調查,調查的內容有:疫病發生的時間.發病地點,發病原因,發病動物的種類,發病數量,發病范圍等。提出疫情控制和撲滅技術方案;調查疫點、疫區、受威脅區內動物免疫情況(免疫時間、次數、數量、防疫人員姓名等),疫苗情況(種類、批號、生產廠家、有效期、疫苗保存方法以及疫苗來源等),免疫是否在有效期。
3.2 疫區封鎖組
由縣公安人員和防疫站人員組成。在疫點,由封鎖在設置警戒線,限制人員、車輛流動,待病畜以及同群牲畜撲殺、圈舍消毒以及污染物等處理后,才可接觸疫點的警戒線。在疫區邊界各道路設置臨時性動物防疫監督檢查消毒站,設立疫區標志,建立消毒池,對過往車輛進行登記和消毒,消毒池用草墊子鋪成,長度應在3m以上,采用5%氫氧化鈉進行浸泡,并保持濕潤狀態。對車輛和離開疫區的有關人員采用0.2%過氧乙酸噴霧消毒,對一次性防護用具集中焚燒銷毀。嚴禁家畜及產品的進出。
3.3 撲殺、無害化處理組
由縣公安人員和縣武警中隊組成,組織對發病和同群動物的撲殺、無害化處理,維護撲殺、無害化處理現場秩序。病牛無害化處理地點選擇距離居民區、水源和交通要道1km以上,采用挖掘機挖掘無害化處理坑,坑的深度距地下水位2m以上,坑底部鋪設不透水材料和鋪墊生右灰。由于撲殺地點,沒有電源,本次撲殺采用的是槍殺方法,對已經登記的動物進行撲殺。病牛以及同群牛用墊有防滲漏塑料布的運輸車運到無害化處理現場,槍殺后,連同污染物同時投入無害化處理坑,灑上柴油進行焚燒,覆蓋土以前再撒上生石灰。撲殺、無害化處理結束后,現場畜牧獸醫人員要對撲殺、無害化處理動物及其產品數量、種類進行匯總,并簽字。
3.4 消毒組
由縣防疫站組成。對疫點、疫區進行嚴格的消毒。在出入口處設置消毒墊,采用3%氫氧化鈉或0.5%過氧乙酸浸泡,并保持濕潤:清理牲畜圈舍的污物、糞便、飼料、墊料等。封閉式圈舍地面、墻壁采用0.5%過氧乙酸或40%福爾馬林密閉門窗熏蒸消毒7h,消毒時間每隔48 h消毒1次,消毒次數達到3次以上。開放式圈舍、墻壁采用3%氫氧化鈉或30倍稀釋次氯酸鈉噴灑消毒.消毒時間24 h消毒1次,消毒次數5次以上。飼養用具采用30倍稀釋次氯酸鈉或0.3%過氧乙酸浸泡消毒,消毒時間間隔24 h消毒1次,消毒次數達到2次以上。污染物采用5%氫氧化鈉或O.5%過氧乙酸噴霧消毒或焚燒處理。糞便在指定地點堆積,密封發酵后,用5%氨水或5%氫氧化鈉噴霧消毒。飼料、墊草集中后,采取5%氨水噴灑消毒或焚燒處理。污水溝投放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對無害化處理場所,采用3%氫氧化鈉或20倍稀釋次氯酸鈉噴灑消毒,消毒時間每間隔24 h消毒1次,消毒次數3次以上。對病牛裝載場所以及運輸病牛車輛所經過道路用20倍稀釋次氯酸鈉或0.2%過氧乙酸噴灑消毒。
3.5 緊急免疫和疫情監測組
由縣獸防人員組成。對受威脅區易感動物進行強制免疫和疫區疫情監測。強制免疫,采用指定廠家生產的亞洲Ⅰ型口蹄疫疫苗,按照產品說明書規定的要求。對所有易感動物進行緊急免疫,首免30 d后再進行一次強制免疫。疫情監測,病畜以及同群牛撲殺后,在疫區內挨家挨戶進行臨床觀察和病源學檢測,隨時隨地檢驗家畜的健康狀況,動態掌握疫區牲畜每天的健康情況,及時發現可疑牲畜及時處理。
3.6 后勤保障組
由縣后勤中心人員和醫務人員組成。主要工作職責是:做好后勤保障服務工作。一是做好所有工作人員的生活安排,解決好住宿、伙食、采購生活用品等工作。二是做好運輸保障工作,確保疫情撲滅工作所需各種物資的運輸;三是醫務人員要做好所有疫情撲滅工作人員的監測工作,對工作人員進行血清學監測,同時提供醫療服務。
根據《西藏自治區牲畜口蹄疫病防治經費管理辦法》(藏財農字{2001}60號)精神,由于重大動物疾病疫情撲殺的牲畜,國家補償80%。鑒于本次疫情病源是由項目實施過程中引進奶牛時帶進的特殊情況,規定飼養戶承擔的20%,也全部由國家承擔。具體補償標準如下:耕牛2000元;奶牛2000元;黃牛700元;黃牛犢100元。資金發放方式為補償資金60%采取現金的方式發放到農戶手中,另外40%及爭取到的差額補貼存在個人賬號,主要用于發展再生產。
解除疫情必須同時達到以下4個標準:①經過區級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組織的驗收;②疫點內最后l頭易感動物撲殺后,疫區和受威脅區內一直沒有出現新的疫情;③疫點內最后l頭易感動物撲殺14 d后進行病原學檢測為陰性(檢測報告以區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出具的法定檢測報告為準):④發生疫情后,疫區和受威脅區易感動物第2次免疫超過20 d。達到上述4個標準。由現場驗收人員出具驗收報告,由發布封鎖令的人民政府依據驗收報告發布解除封鎖令。
在才納鄉發生牛口蹄疫疫情后,在2010年、2012年、2014年,先后在我縣聶當鄉、曲水鎮爆發了牛口蹄疫疫情,由于有了2006年才納鄉的疫情處置經驗,這三年爆發的疫情,很快就在小范圍內處置完畢,沒有一例病例傳出疫點,畜牧業經濟損失減少到了最低點。可見,對牛口蹄疫突發疫情應急處理措施進行總結,是很有必要的。
[1] 謝慶閣.口蹄疫[M].北京:中H農業出版社,2004.
[2] 農業部畜牧獸醫司.家畜口蹄疫及其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
[3] 殷震,劉景華.動物病毒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4] 孫永祥,王金華,沈廣鳴.亞洲Ⅰ型口蹄疫突發疫情應急處理措施[J].現代畜牧獸醫,2005,(8):29-30.
[5] 江鵬斐,趙且祖,謝天閣.2000年世界VI蹄疫流行大事記[J].預防獸醫學進展,2003,3(3):49-53.
[6] 安鐵洙,譚建華,高豐等.口蹄疫防制技術的研究和發展[J].中國獸醫科技,2001,(5):18-21.
[7] 楊春華,王強,王毅,左端華.豬口蹄疫的診斷及其綜合防控[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7):12-17.
[8] 劉曉松.家畜口蹄疫研究概況及防制措施[J].內蒙古畜牧科學,2001,22(1):46-48.
[9] 郎洪武,楊漢春.口蹄疫研究進展[J].中國獸藥雜志,2005,(10):16-21.
[10] 高飛,孫國斌,張金國.外口蹄疫流行現狀分析及防治策略[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6,(1):76-80.